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匪夷所思的设施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匪夷所思的设施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德国,你随时随地都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精巧设计,幻如魔术,让你叹绝。

比如,在旅游大巴上,你会发现,座位旁边的“L”型塑胶扶手,就被设计得非常精巧。在你拎着大小行李、笨拙地挪向座位时,它会非常“乖巧”地收拢并隐身于座位的一侧,“知趣”得不多占半点空间;在你凝神静气、坐定位子、准备休闲放松的时候,它又会直直地支起,纹丝不动地悬在半空,让你放心、安心地享用。

再比如,德国公共场所的门锁设计,也是花样翻新。

我们知道,大门把手的设计,一般都是利用“定轴旋转”的物理原理,靠一个定轴支点,旋动手把,牵动锁舌,以此完成开门的全部机械动作。“牛皮”的是,德国的有些公共场所,其设计居然抛开了这一常规思路。我们在德国科隆的一家游泳馆,看到更衣大厅走向泳区的通道大门,把手就别出心裁。一个通常被设计成扭旋开启的门锁,在这里被创意成一块长方型、像腰带一样长宽的推板。当游泳者换上泳衣、拿上泳镜、抱上孩子,双手无法顾及扭锁开门时,他们只要将身体一扭,用自己身侧的凸出部位,往门腰位置的推板上轻轻一靠,门就借助推板、牵动锁舌、自动打开了。

在德国,我们还发现看似普通的玻璃窗户,也被设计得深有学问,异乎寻常。同一扇窗,不仅可以左右开启,而且可以上下开启!

在德国西部城镇索林根的一家宾馆,我就曾为这奇妙的情景愣愣地发呆:怎么可能呢?

众所周知,开启窗户无非靠一对固定铰链。铰链连接墙体与窗体,既起到固定作用,又自然形成了一个转动轴心。被完全固定在窗框上的铰链,一旦满足了左右开启的条件,便不再可能满足上下开启的要求!

令人佩服的是,德国人启用了超越思维,他们在窗框与窗体之间,创意性地中间夹塞了一个“框型窗套”。当窗子按传统方式、左右开启时,它与窗体合二为一,成为多加了一个“外框”的大窗体;当窗子反传统地需要上下开启时,它又改与墙体合二为一,成为多一圈窗边的窗框。也即一个“框型窗套”反串了两个角色,此时为窗,彼时为框,从而在两种不同条件下,变幻出匪夷所思的神奇效果。

在德国期间,我还看到一则报道,说“消音窗户在德国问世了”。呵,又是一项重大技术突破。据报道介绍,这种新型窗户能将90至100分贝的高噪音“抵消”到几近消音的程度。居民住户如果用上这种窗户,将再也听不到飞机起降时的轰鸣声和交通堵塞、百车争鸣的吵杂声。据说,它的神奇之处更在于,这种窗户用上了现代技术中的传感和微电脑技术。通过“制造”出一种新声波,来对冲抵消来自噪音的声波。

我是半拉子学工科的,对机械有着职业的敏感。我从德国回来,大量的精巧创意一直萦绕在我脑中,我反复在思索:德国人为什么会如此专工于生活中这么多的技术细节呢?

一种说法是,德国人独具扎实务实的底层意识。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是胸怀大志、胸怀全局,而没有自己扎实务实的行动,那么他将永远是一个伟大的“空想家”。德国人对自己的定位是:大机器上的一个小零件。也正因为这种源自内心的“小零件”意识,造就了德国人无论如何也要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做好、做细、做深,做到令人满意,做到让人刮目。

第二种说法是,德国人独具民族特征的匠人气质。他们对机械、对结构、对系统、对空间、对世事的关联、对事物的肌理,都有着天然的敏感和追逐。他们追求完美,追求极致,追求新意,追求精益求精。他们特别喜欢自己动手,“物化”他们的智慧,近到他们自己制作家具、自己装修房子、自己创制玩具,远到他们首创了磁悬浮技术、计算机基础理论,等等。

还有一种说法是,德国人独具刨根问底的科学精神。有人曾做过一个对比,说中国人聪明,早在3000年前的周文王时代,以及更早的伏羲时代,就发现了自然界存在阴、阳两极。可惜的是,3000多年来中国人围绕它不断演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结果最终被风水先生演绎成玄学。而德国人莱布尼兹则喜欢刨根问底,在中国人“轮回反复的两极”中,惊奇地发现了“二进制”,从而划时代地奠定了计算机基础理论,也使人类文明跨出了跳跃性的一步。还说中国人聪明,中国人早就发现了事物发展趋于无穷无尽的规律,但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只满足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首创,而同样那个德国人莱布尼兹则不满足这种抽象的描述,旋即进一步演化发现了高等数学的微积分,从此精准地描述了从有限到无限的量化轨迹。德国人就是这样,从不满足于现有的发现,他们总认为,必有一个未知的发现在等着他们。

然而,我认为,这些都是理由,但还不够完全。在我看来,另外两点显得更为重要。

一是起源于欧洲的专利制度。专利制度对于人类、对于科技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德国自1877年建立专利制度后,技术进步成为了国力增长的核心主线,特别是二次大战后的二十年,德国工业因此增长了三倍。也正因为此,德国工业开始以2-3倍的增长速度赶超英、法等国。现在,德国每年申请的发明专利数,大得惊人,居世界前三,超过15万件,即平均每天400件,相当于每4分钟就有一项新发明产生。难怪西方学者说,专利制度开创了欧洲机械发明进入狂热的一个世纪。

二是全社会对理想主义的宽容。还说那个“消音窗户”,它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但它成本高昂,一扇普通规格的消音窗,价格高达1000多元人民币,而且还启用了一台微型电脑和一部功率放大器。凭良心讲,如果在中国,这肯定嗤之为不切实际的痴想。一扇玻璃窗,仅仅为了一个小功能,成本这么昂贵、居然还用上了微电脑,有那个必要吗?它又不是火箭卫星?

恰恰,生活中对理想主义的全社会宽容,才是对科技进步的最大尊重。因为,未来总是理想主义的,总是基于某种不现实和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