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城市化背景下的白族乡村文化保持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城市化背景下的白族乡村文化保持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章对城市化背景下大理白族地区乡村文化保持进行初步的研究,这里笔者主要讨论了大理白族的乡村文化在语言、宗教、建筑、节日文化等各方面的保持现状,分析了城市化对其造成的影响,同时结合当前情形提出了相应的可行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城市化;白族;乡村文化保持

近几年来,少数民族语文活态保护已成为我国少数民族语文调查的一个热点。在现在这个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如何保护自己的文化,是当代少数民族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所谓少数民族乡村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源于乡村并依存于少数民族村落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在地域性和乡土性,同时又是以活态形式存在于乡村民众日常生活之中,体现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它既包括无形的文化,如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娱乐等,也包括有形的文化,如少数民族建筑、文物古址、少数民族衣着服饰等。前者称为非物质文化,后者被称为物质文化。乡村文化秉承传统文化特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扎根于乡土之中,是反城市化的。笔者将以大理白族乡村文化为例,探讨城市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乡村文化的保持问题。

一、城市化背景下的大理白族乡村文化保持现状

乡村文化包涵有形文化、无形文化等两个方面,具体说来其包涵内容非常丰富,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它给大理地区的白族村民带来活力与商机的同时也强烈的冲击着白族地区的文化,这就给大理白族地区的乡村文化的保持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这里笔者将主要从语言、服饰、节日、信仰、建筑等角度介绍当前白族地区的乡村文化保持现状。

(一)白族语言保持现状

目前凡是居住在白族村落中的白族人(由于嫁娶等原因进入的外地人除外),无论在生产、生活、学习中都仍然频繁地使用白语交流,使用场合非常宽泛,如家中、村中、公车、菜场、学校等,这表现了白族人民具有非常强烈的凝聚力。改革开放以前,村民多数只会将白语,仅有极少的一部分人能熟练的操练白、汉两门语言,伴随着现代化生产发展、受教育的层次越来越高,白族人几乎都能熟练的使用白语和汉语。现代社会更是日新月异,电视普及,越来越多的新元素进入到白族乡村生活之中,白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新词汇,典型的如电器类词汇、科技类词汇、政治类词汇,这些词在白语中采取“汉字白读”,其原有的词汇、句型仍保存完整。面对城市化的猛烈冲击,白语的传承出现了新现象,以前白族儿童通常学习白语,进入学校后才开始学习汉语,一些白族儿童不再将白族作为母语来学习,而是同时学习白语和汉语,有的先学习汉语到4、5岁以后,再教会其白语,究其原因,这些儿童的父母通常具有较高的受教育经历或者已移居城市,有的并不属于此类型,而是认为先学汉语能培养小孩的语感,否则受白语语音影响,小孩在学习中出现发音不准。

(二)白族服饰保持现状

笔者发现村中穿戴传统白族服装的人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和特殊人群当中(如导游、舞台演员等),中年人其次,年轻人服饰“休闲化”,其中老年男性少于老年女性。从服装来看,视觉上仍保持原来整体原貌,包头仍保持着“风花雨月”等主要特征,但衣服样式多数经过改良以适应各种需求,整体呈现简单化;材质上看,市面上多数已经由棉、的确良等布料转变为粗/细纱和绸缎;色彩丰富,实用性减弱;制作手艺有所变化,手工绣花几乎全部由机器绣代替。

(三)白族节日文化保持现状

白族目前的节日文化总体说来保护得非常完整,凡有会期,村民必定以村、社、家庭等为单位组织参与,或者结伴自行参与,主动性高。参与者包括不同年龄层次的村民,年轻人多忙于劳作,相对较少,中老年人及小孩居多。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霸王鞭、八角鼓、对歌、祭献、念经等。节日列举:绕三灵,4月22日至24日,大理庆洞村;葛根会,1月5日,三文笔(三塔附近)白族本主节一年四季(各地的时间各不相同);观音会,2月19日,大理观音堂;火把节(白族),6月25日,白族各村寨;耍海会,7月23日至8月23日,沿洱海地区(才村);三月街民族节,3月15日至21 日,大理城西;财神会、无为寺、中和寺等。

(四)族保持现状

白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这从白族的中便能推测出一二,白族村民的非常丰富,历史上曾信仰儒、释、道三教,最早还有白族密宗信仰,村中常常塑有三教宫,此外白族尤其突出的便是各村均有属于自己的本主及本主节。从的状况来看,目前白族村民对佛教、道教的信仰并没有因为城市化的冲击而减弱,村中随处可见村民虔诚的各方神灵。同时以村民组织为例,老年妇女往往参加莲池会,这是信仰佛教的自发组织,老年男性部分则参加洞泾音乐会,这则是体现了对道教的信仰。而每个村中则都有本主庙,本主信仰在村民的各种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本主相关活动参与者包括各年龄阶段的村民,信仰本主主要表现在:求消灾、求平安、结婚、丧葬、动土、生子、辞年、节日、初一十五等。总体说来,白族乡村中不同的仍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而天主教、基督教信仰的人群则非常的少,一些村中几乎无人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

(五)白族建筑文化保持现状

白族的建筑在乡村文化中主要体现为城市化影响下的一种改良,即在保持了原有白族建筑的基础元素上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主要变现为为适应现在社会的要求,大多数传统建筑逐渐被拆掉,数量越来越少,新建房多以混泥土为主,但是保留有格子门、瓦面屋顶、房屋彩绘等传统元素。新式房屋整体结构完全不同于传统土木房,但是在外观上又有相似性,当前出现的想象则是,掌握传统房屋建筑本领的工匠逐渐消亡,这意味着白族建筑已经逐渐在向现代化靠拢。

二、城市化对大理白族地区乡村文化的影响

近三十年的变化来大理地区的乡村文化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总体说来,城市化背景下大理地区的白族乡村文化保持仍不容乐观,虽传承并保存了绝大多数文化,但是在服饰文化及建筑文化等一些方面尤其不尽人意;人们保持乡村文化的态度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而不是有意识、有组织的进行;参与组织的大多数活动人群以老年人居多,年轻一代能否完整的继承和保持大理白族乡村文化,以及将这些文化传承下去,着实令民族学者担忧,种种迹象表明大理白族乡村文化正面临城市化的猛烈冲击。

从乡村文化受城市化影响好的一面来看,城市化发展为白族文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注入新的文化因素,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状况。但是,城市化同样给白族乡村民族文化带来的冲击,导致民族文化调适、转型;部分白族文化被强势文化同化,部分文化变迁或者逐渐消亡。

三、白族乡村文化应对城市化影响的措施

结合当前城市给大理乡村文化带来的影响,笔者认为白族乡村文化的保持的应对措施应当包括保护、传承、开发、创新和转型五个密不可分的方面。媒体、政府等应当号召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把白族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纳入整体规划,以科学发展观的标准发掘保护和开发的途径,开展多层次的学术研究活动,着力保护和培养白族文化的传承者。文化保持相对应的具体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一)对于一些受城市化影响较明显的文化应当采取抢救措施,如:白族服饰方面,除去老年人外,年轻人几乎已经不再穿白族传统服饰,并且该情况已经持续一段时间,针对此类情形我们应该尽可能的收集相关材料、样本,结合现代影像技术,按地区、性别、不同年龄阶段等特点分类并进行整理保存,详细记录相关内容。

(二)一些随时代不可逆流的乡村文化变迁,政府应当进行干预,如白族建筑文化,政府对某一片区进行严格的集中保护,以喜洲传统建筑群为例。寻找传统木匠、泥水匠,拍摄关于白族房屋建筑记录片,用纪实的手法记录全过程下,并整理成文字,同时收集整理建筑所需工具,器材。

(三)在群众中宣传文化保持的重要性,熟悉传统乡村文化观念、习俗的老年人,应当尽全力传授给年轻人,青年人主动学习。通过家庭、社会团体口口相传、祖祖辈辈传授下去。

(四)针对白族刺绣、剪纸、大本曲等文化,政府可以有计划的组织培训班,聘请相关文化传承人讲授,通过小班教学培养更多人才。

(五)举办专题乡村文化活动,如,白族婚礼、丧礼、白族建筑文化等常识抢答有奖活动,激发人们的兴趣,使民众在积极参与此类活动,同时宣传和弘扬白族文化,使白族乡村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六)地方电视台可创办白族乡村文化节目,系统介绍白族文化知识,同时可邀请相关学者、传承人等熟悉白族文化的专业人士介绍白族乡村文化。

四、结语

乡村文化涉及面宽泛,城市化必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带来冲击和影响,现在社会发展中,少数民族的发展既不能离开城市化的,又不能完全被城市化同化,怎样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浪潮中保持自己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使自己的乡村文化不被现代文明吞没是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中应当考虑和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高永久,刘庸.城市化背景下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06).

[2] 吴永强.城市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社区研究――在厦门钟宅进行的人类学调查[D].厦门大学,2007.

[3] 王平.中国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无形遗产的保护与发展[J].中国博物馆,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