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上好英语导读课的几点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上好英语导读课的几点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英语阅读对于学习英语至关重要,而阅读导读课对于增强学生阅读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以实际教学经验为基础,介绍了上好导读课的方法,希望能给读者启发帮助。

关键词:英语阅读导读探索

近年来,笔者根据系统论整体观点和NMET标准化考试的特点,大胆尝试在高中两个教学班中专设了英语阅读指导课,每周一课时。这种课既有学生课堂练习,又有教师评导,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习惯和能力有很大帮助。实践证明,开设上好导读课十分必要,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兴趣,而且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理解综合的能力,使多数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下面,笔者将自己上好导读课的一些经验作法介绍给大家,以供思考。

一、精心选材,落实“六性”

选材是上好英语导读课的前提和基本条件。我们可以选某一版本的课外读物,也可由教师自己整理编写。前者学生有一个统一阅读材料,系统规范,教师上起课来得心应手,学生也较重视,视作一门课。笔者采用了西南师范大学编写的《高中英语阅读技能训练》1―4册作为教材。这套教材1、2册每课分为正课文和副课文两个部分,均配有一定量的练习,尤其3、4册练习量大,形式较多样;生词量控制在了2%之内,用后效果较好,后者则要教师花时间和精力准备,但能因材施教,又能结合形势要求,给人以亲切感、现实感、适应感,二者均有长短利弊,我们应取长补短,结合使用。在具体选材时,我们应做到精心选材,落实“六性”:

1.思想性

所选材料应思想健康,富有教育意义,且能尊重学习语言规律,寓思想教育于阅读之中。

2.趣味性

所选材料一般以快速阅读的英语读物为宜,短小精悍,浅显易懂,有趣耐读,读后难忘,还想再读。

3.可读性

选材要面向多数,实事求是,难易度与学生实际水平相配。一般说来说,答题的正确率在70%―80%为宜,生词率不超过3%。

4.阶梯性

选材和练习要有坡度,循序渐进,既要注意阅读量的难易度,准确率的递增要求,还要注意学会从表面理解过渡到深屋理解。

5.可操作性

每篇材料后都应配上相应的理解性练习,并力求标准化,如采用“选择题”,“完形填空”,“正误辨认”,“找标题”等,不要过早、过多地让学生组织句子回答或复述。

6.广泛性

阅读材料应力求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有日常生活、政治经济、科普知识、天文地理、人物轶事、有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报刊上的广告;有中国人写的,也有外国人写的;有简易读物,也有多篇佳作等。

二、强化练习为主,突出“快”、“准”

英语导读课应保证较多时间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并注意在练习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谓“阅读能力”,即指阅读精确度和阅读速度两者的综合运用能力。精确度指的是要迅速抓住所读材料的中心大意。阅读速度指的是规定一分钟之内读多少词(WPM)。换言之,阅读导读课作为培养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应以练习为主,突出“快”“准”:

1.快

阅读指导课每次仅能做二至三篇课外阅读,且全班集中做,限时完成,故每读完一篇文章后,应根据SPEED=WORDS/MINUTES计算学生阅读速度,培养快速阅读习惯。在阅读时要培养学生以词组,意群为单位进行阅读,就能抓住故事主旨和全篇逻辑关系,当然不是一味求快,需知“欲速则不达”。

2.准

导读课除了要求学生看的快,看的多,还要求学生理解对,理解准。即在快速阅读中正确摄取内容,并能快读深思,理解文章的抽象概念和深层意思。为了避免学生单纯追求速度,应结合文章命题练习,对学生进行检测。如将学生阅读速度乘以得分的百分数,即可得出每分钟阅读有效字数。这样做有利于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阅读水平,增强竞争意识和发扬求实作风,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

三、重在评导,授人以渔

英语阅读指导课与学生课外阅读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即利用阅读课对学生进行析疑解惑、比较分析、评讲指导、及时反馈、合理调控,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评导上,要贯彻“授人以渔”的原则。

1.重视评讲环节

评讲是激发学生兴趣,深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不能把评讲过程看作是对答案的过程。讲评不能面面俱到,而要重点突出,每次突出几个难点、易混点,易错点。讲评上不能就事论事,而要善于引导,揭示规律,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讲评还应注意分析和研究学生所犯错误的各种表现、原因及其产生错误时的心理状况。在分析错题时,可叫各类学生谈出自己解题时的逻辑思维和推理判断过程,而后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求正确,在辩论中求共识。对其做错时的心理也应注意分析,看是否粗枝大叶,望文生义;看是否过于谨慎,草木皆兵;看是否过于自信,先入为主;看是否不懂背景,思路受阻。这样分析的好处是让学生以错为鉴,不重蹈覆辙,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2.介绍正确的阅读技巧和理解技巧

在评讲过程中,还应不失时机地介绍正确的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矫正学生在阅读时的一些不良习惯。比如,一些学生不习惯默读,读时晃头晃脑,爱用手或笔指着文字以及逐词阅读等。这些不良习惯经过训练,是可以逐步克服的,应该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不出声,不回读,不逐字读,不指着读,以意群为单位阅读。我们知道,不习惯默读和逐词阅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两大障碍。默读至关重要,它是快速阅读的条件。应当给学生指出,读速越快,单位时间内获得的文字信息自然就越大,如果不强迫自己逐渐习惯默读,就难以锻炼技巧、培养能力。懂得这个道理,学生就会按照要求去做。比如“完形填空”是英语标准化考试中的一个重要题型,也是阅读中难度较高的一个题型。根据其立足整体,综合考察等特点,讲评中可推荐较好的解题技巧,并加以论证,使学生尽快掌握如下解题技巧:重视首句,立足整体―――通读全文,理顺大意―――综合运用,逐空填空―――遇难跳过,复读再补―――验证答案,确保无误。

3.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思维是运用观念、表象、符号、词、命题、知觉、信念或意向的内隐的认知信息加工过程。正确的思维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启发学生智力,增强语感,建立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导读课中,应培养以下思维习惯:推荐读物,鼓励学生多读多看,掌握足够的词汇和阅读量;要求和指导学生快速阅读和整体理解,排除母语的干扰作用,提倡“读―――识―――思―――悟―――用”读书方法,即读(多读多看)―――识(识记积累)―――思(精思归纳)―――悟(悟出正确的思维和推理方法)―――用(实际应用);要求学生多掌握一些特殊表达法和习惯用法,背诵英语小诗和谚语,了解英语语言真谛;鼓励学生读一点英美文学,懂一点外国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如“世界五千年”、“世界地理知识”。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名篇佳作的背景材料,伟人生平和重大史实,对科技文章和数理化方面的文章,教师要事先搞清弄懂,以便进行指导,发挥学科知识的渗透迁移作用。

四、综合实践,全面提高

英语导读课固然以课堂上阅读训练和培养良好阅读方法为主,但阅读能力的提高还得注意处理好读与“四会”,与课文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与自身内部其它要素之间的关系,才可能持之以恒,渐渐收效。

1.处理好与“四会”的关系

听说读写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目的。它们之间既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听说能力的提高为读写提供基础,大量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帮助他们听力理解的能力,而学生说和写的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广泛的阅读。因此阅读指导课也应适时穿插值日生报告,听录音,朗读,回答问题,讨论,复述,缩写等其它形式。以朗读为例,它既可以训练眼球在阅读中有节奏的活动,扩大视距,使文字的形音义紧密结合,又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可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

2.处理好与课文教学的关系

课文教学的任务是利用课文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利用课文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课文教学时,既要注意学好课文,抓好“双基”,又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而英语导读课是对课文教学的有效补充。在阅读指导课上,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已学的知识和习惯用语进行比较、联想、引伸、扩充,最终达到巩固的目的。

3.处理好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新课程方案指出:“要提高学生阅读英语的能力,单纯通过课文教学是不易达到的,还必须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当数量的读物。”事实证明,以学生为主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启迪学生的心智,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此,阅读指导课只起检查、指导、示范作用,大量的阅读还须交给学生课后自己去完成。

4.处理好与自身其它要素的关系

唯物主义辩证系统观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的。导读课作为一个整体,理所当然要与构成它的要素及其周围环境发生关系。如阅读指导课是采用同一教材,集中做,限时交的办法,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智力状况,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不尽相同,就可能在阅读时产生两极分化现象。好生“吃不饱”,没劲,差生跟不上,没信心。如不及时加以控制,采取措施,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发挥英语阅读课的作用。又如阅读课上课方式问题,每节课均采用练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兴趣下降。所以,我们有时可以采用集中一段时间作阶段专项训练如“完形填空”,完后再换一个项目,然后再综合训练,以后又分开,周而复始。或者实行“双阶段,多读程速读训练”:第一阶段为读速提高阶段,速度为主,理解次之;第二阶段为读速巩固阶段,保持已提高读速,强化理解,这算一个读程,再此基础上,可一、二读程重复,循环提高;再者,师生之间的同步,互动,互换,共鸣,互补关系如何,教师本人素质如何,无不对阅读质量起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