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习创造教育思想,实践创造教育理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习创造教育思想,实践创造教育理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陶行知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了创造教育理论,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了平时的教育活动中,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在不断丰富、发展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学习创造教育思想,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将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有效地促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下面我以中班科学活动“豆豆的生长”为例,通过一课三研,在创造理论的引领下不断实践、反思、成长。

【关键词】陶行知 创造教育思想 一课三研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2-0132-02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毕生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在扬弃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创立了系统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创造教育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正如陶先生所说的那样只有教师自己成为具有创造意识的人,才能给学生创造以上“六大解放”的空间,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在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我希望通过“一课三研”的方式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 选择教学素材点,形成活动方案构想,进行一课

选材分析: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性地建设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是学校对师生进行创造教育的最生动、最直接的教材。这种创造性建设环境,就是使学校的校容整齐清洁、井然有序,使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

我园地处农村,园内不仅开辟了公共种植区,每个班级也有自己的种植区。种植看似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是里面的学问却不少,怎样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如何设计合理的活动?于是我们通过研讨形成了中班科学活动“豆豆的生长”活动方案。

活动名称:豆豆的生长。

活动目标:(1)了解豆豆的生长过程,能正确排列相关的图片。(2)能大胆表达探究结果,并乐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

活动准备:(1)豆豆生长PPT。(2)幼儿操作图片(每个幼儿一份)。(3)前期经验准备:自己种过豆豆。

活动过程:首先,自身经验讨论。“你认识什么豆呢?”“你种过豆吗?种豆子我们需要做什么呢?”“谁知道豆豆的成长需要什么?”(水、泥土……)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水、泥土、阳光等图片。其次,排列图片了解豆豆的生长过程。(1)幼儿尝试排列豆豆生长过程图片。(2)个别幼儿讲述自己排序的结果。(3)教师展示豆豆生长过程的PPT。(4)幼儿纠正排序图片。(5)豆豆的生长过程。最后,观看动画,延伸了解豌豆的生长过程。

总结(教师播放动画):豆豆的长大不仅需要我们的细心照顾,还需要粉蝶来传播花粉,这样才能长出新的豆豆给我们吃。

观摩记录:邀请同事们观摩此活动,大家记录了活动各环节中教师、幼儿的互动情况,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目标达成情况等。如:在活动中老师跟孩子们互动之处较多,大部分是言语上的奖励。如果在眼神、情感中多些互动效果会更好。如:把赞赏的眼光送给孩子;孩子回答问题后及时鼓励、引导;可以用肢体语言奖励孩子,跟他们互动等。

个人反思:材料互动和准备方面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目标达成度较高,图片排列对孩子来说没有难度,但缺少发展的空间。

二 一研:“豆豆的成长”

幼儿自身经验讨论环节符合陶行知先生创造的儿童教育观点,“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民族与人类。”

本次活动从学习形式、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情况、环境创设等方面展开了充分讨论,形成以下观点:(1)目标的定位。活动的目标是定位科学还是数学,并不明显。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的特点本次活动目标缺少发展的空间。(2)互动情况。教师能够跟幼儿及时互动,但幼儿间的互动较少。(3)幼儿座位安排。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座位安排较散,导致幼儿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4)操作材料。教师示范是6幅,幼儿操作却是5幅,需要形成一致。

三 二研“豆豆的生长”

修改目标:(1)在交流与观察中了解豆豆的生长过程与生长条件。(2)乐意在同伴面前表述自己对豆豆已知的经验。分别从认知学习和情感出发,促进幼儿对豆豆生长有更深地认识。

修改准备:将一研中豆豆生长的PPT改成豆豆生长过程图片及生长条件图片、关于豆生长的视频课件。跟活动内容相关的图片可以使幼儿在活动中灵活操作,而且便于改错。视频课件更生动,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

修改过程: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并明确地说,“这个疑字我当重用它。”活动过程中重点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幼儿在交流与观察中了解豆豆的生长过程与生长条件。如:“你知道豆豆是怎么长大的呢?”“豆豆的生长需要什么呢?”通过请孩子们观看视频,从而更多地了解豆豆的生长过程。

观摩记录:同事们观摩了第二次活动,并有目的地记录各活动环节中教师、幼儿的互动情况、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目标达成情况等。如:在活动中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孩子们围绕问题进行回答,互动较多。老师跟孩子间眼神的交流也增多了。

个人反思:材料互动方面有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关于豆豆生长的视频课件,制作细致、精美。目标制定较合理,活动过程紧紧围绕目标开展。

集体研讨:视频的运用。活动中教师设计的关于豆豆生长的视频课件很美,能够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细节:受特级教师的启发,能够运用她的模式梳理活动内容,但是在细节上需要注意:(1)图片的出示要小一点,只是为了给幼儿提示。(2)图片排列时要有条理,不能误导幼儿。(3)教师的反应。作为青年教师,在组织活动中反应还欠缺,需要及时处理幼儿突发性的问题并有效把握活动的重、难点。

再经过反思、研讨和修改,进行三研:“豆豆的生长”……

四 “一课三研”的启示

“豆豆的生长”正是有了一研的思、二研的创、三研的新,才让我在反思、创新、再反思中慢慢成长起来。本次教研活动给了我一些启示:

第一,教材的把握。通过此次“一课三研”活动的尝试,我们教研组的教师们积累了开展种植类集体活动的经验,提高了能力。更进一步感悟到幼儿园集体活动价值的体现、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我们教师从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能力及当前需要出发,选择合适的素材、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创设活动情境、提供适合的操作材料、灵活演示,进而引导和调控幼儿活动。

第二,教研的方法。“一课三研”的实践研究活动帮助教师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积累了新的教育经验,掌握了新的教育技能。在研讨――展示――评价――反思的循环过程中,教师得到的是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发现自己平时不易察觉的问题,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学会提问、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评价等等。

第三,教师的收获。“一课三研”为我们搭建了互动、展示的平台,为教师之间的互动、伙伴式的合作、切磋教学技能等提供了环境。教师们在相互交流、思维碰撞中获得实践智慧的发展。通过层层深入反思,教师们不断解读自己与他人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分享有效的教育策略,老师们也会有更多的收获,更快地成长。

陶行知先生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看。对学生而言,创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手脑双挥”“手脑联盟”“手脑双全”。而教师创造教育的目的,是要创新理论与技术。作为一名一线幼儿园教师,需要加强对幼儿的关注、积累各类知识、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对教学活动要有研究和反思意识,能在反复地研讨中提高自己,养成思考的习惯,从实践中获取感悟,从根本上促进专业的发展。陶行知先生以既勇于百折不挠、大胆创新,又善于坚持真理、细心探索的科学态度,躬行于实践之中,他创造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值得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继续深入学习,从而掌握创造教育思想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