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鼻窦内窥镜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鼻窦内窥镜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分析鼻窦内窥镜治疗鼻窦炎鼻息肉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鼻窦炎鼻息肉患者6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鼻窦内窥镜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治愈19例(55.88%),好转6例(17.65%),总有效率为73.53%;观察组治愈19例(55.88%),好转6例(17.65%),总有效率为94.11%;比较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276,P

关键词:鼻窦内窥镜;鼻窦炎;鼻息肉;临床疗效

鼻窦炎鼻息肉属多发性耳鼻喉科疾病,其发病多表现为脓涕、鼻塞、头疼,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临床通常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其中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本文将研究鼻窦内窥镜在鼻窦炎鼻息肉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的对象是2013年9月~2014年9月来我院治疗的鼻窦炎鼻息肉患者68例,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15~72岁,平均年龄(43.3±19.4)岁。所有患者均符合鼻窦炎鼻息肉临床诊断标准,双侧21例,单侧47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患者3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采用鼻窦内窥镜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患者术前须经局部麻醉,行仰卧,再利用鼻窦内窥镜纠正其鼻中偏曲部位,并摘除鼻息肉、筛泡与钩突,维持筛窦全部开放状态,使上颌适当扩展,额窦自然张开。然后给予患者术后青霉素、地塞米松混合静脉滴注,并于术后2 d取出其鼻腔填塞物,保持定期换药、清理,再在7 d内使用鼻窦内窥镜进行1次鼻腔内部分泌物清除。有关患者出院回访工作,应10 d进行1次,并连续观察5个月。对照组则通过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治疗,用法用量为:口服克拉霉素250 mg,1次/d,并采用布地奈德喷鼻,2次/d,连续使用5个月。

1.3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鼻塞、脓涕、头痛等症状消失,术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无并发症;好转:鼻塞、脓涕、头痛等症状缓解,术腔黏膜部分水肿,脓性分泌物数量减少;无效:鼻塞、脓涕、头痛等临床症状无好转或发生恶化,体征无恢复正常趋势。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处理,组间差距用χ2检验。P>0.05则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25例,占该组总例数73.53%,比对照组约高18%。观察组无效仅2例,占该组总例数5.88%,比对照组越低21%。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4.11%,比对照组约高21%。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显著(χ2=17.6276,P

3 讨论

如今医学技术迅猛发展,医疗设备日趋完善,鼻内窥镜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鼻窦炎鼻息肉治疗[4]。但由于患者鼻腔私膜颇为脆弱,医生须注意手术动作,以防给予患者麻醉、填塞鼻腔时不慎破坏正常鼻腔组织私膜,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坏死病变组织全部清理干净。同时,为了切实保护好鼻腔中新生长的分泌物与肉芽组织,患者有必要进行术后复查,一旦有鼻中隔偏曲或下鼻甲肥大等症状,应尽快矫正鼻中隔,切除下鼻甲[5]。此外,待鼻内窥镜手术全面完成,患者仍需定期去医院复查、回访,以便有效防止窦口粘连与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在此过程中,应加大鼻窦炎鼻息肉疾病预防力度,给予患者全身或局部用药(激素、抗生素等药物防止感染,糖皮质激素预防并发症),并进行适当知识普及和思想教育。

本研究中对照组治愈19例(55.88%),好转6例(17.65%),无效9例(26.47%),总有效率为73.53%,观察组治愈25例(73.53%),好转7例(20.59%),无效2例(5.88%),总有效率为94.11%。比较分析两组疗效统计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χ2=17.6276,P

综上所述,对鼻窦炎鼻息肉采用窦内窥镜技术治疗,患者病情好转明显,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锐涛,谢小华,李明.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5,08:58-59.

[2]王前进.双侧鼻息肉患者应用鼻窦内窥镜手术的疗效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4,11:1175-1176.

[3]刘雅莉.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2,12:156-157.

[4]李刚.鼻内窥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3,20:43+127.

[5]杨光章.鼻内窥镜鼻腔、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03: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