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千万不要给孩子贴上“偷”的标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国一个小学老师,为了知道哪些孩子诚实、哪些孩子撒谎,就针对班里30个孩子做了一场实验。孩子们一开始并不知道老师的目的,一个一个单独被叫到了一个小房间,老师拿出一个儿童钱包模样的小袋子,里面放了大量现金,然后问孩子,钱包是不是他们的。结果超过一半的孩子都说钱包是他们的。
随后孩子们被分为两组,一组是“好孩子”,一组是“坏孩子”,并分别接受老师的赞扬或批评。突然,一个被分到好孩子一组的小男孩站了起来,愤怒地说了声:“老师,你混蛋!”
所有的孩子们都惊呆了,一些孩子甚至警告小男孩的无礼。小男孩不理会众人的阻止,说:“即使把我赶走学校,我今天也要说老师的这种行为是多么愚蠢!汤姆的妈妈坐牢、爸爸吸毒,汤姆一个人跟祖母住,他们很穷,急需要钱;安娜的自行车坏了,她妈妈没给她修,因为她们家欠房租已经1个月;鲁斯想给妹妹买个生日礼物,因为他爸妈离婚,他妹妹将跟着妈妈永远离开他;凯特的鼻腔有问题,急需用钱做手术,因为她已经受不了总有坏孩子取笑她为鼻涕虫;妮卡想要买一条白色的裙子,因为她妈妈总是给她穿黑色的裙子……我还要到校长办公室,告你用金钱引诱学生!”
听到小男孩的话,无数被称为“坏小孩”的孩子们在抹眼泪。
最终,在小男孩的抗议下,校长以“教育方法不对”为由公开批评了这个老师。小男孩也从此被称为英雄。
的确,以“捡钱包是否据为己有”来衡量一个孩子品格的好坏并不科学,如果制造条件引诱孩子们犯错,那么老师的品格也应受质疑;以此来划分好孩子与坏孩子,并给他们贴上标签来公开批判,这个做法更是不可取,会伤害孩子们的自尊。
对于家长们来说,如果不想孩子偷钱,家长也要把家里的钱放起来,不要放得到处都是,这样容易诱导孩子去犯错。很多教育家经常希望家长知道:
2~3岁的孩子不懂得什么是“偷”。 他们甚至没有“你的”“我的”之分,可能只是单纯地把喜欢的东西拿走。即使拿了小玩伴的东西随即被争抢,孩子还理所当然地死死护着,他们不觉得拿喜欢的东西有什么错。所以这时期妈妈不要把他们当“小偷”,可以跟他们说别人的东西需要先征求别人的同意才能拿来玩。
大一些的孩子,如果有意识地去“偷窃”,大多数是因为需求未被满足。比如家里从不给孩子零花钱,看到其他小朋友有好吃的零食或者有趣的东西,但大人却不给买,因此就萌发了偷着拿钱去购买的行为。所以,当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时,大人首先要自检一下是否由于自己的失误导致的。当然,孩子有“偷窃”行为,还有其他原因:比如看到某些大人偷窃或者周围某个小朋友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孩子可能也因此模仿;孩子经常被父母忽略,缺少陪伴关爱的孩子也容易发生偷窃,目的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
但是,如果发现孩子“偷”东西,请家长不要给他们贴上“小偷”标签。孩子偷窃,父母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为何偷钱,并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如果你一开始就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打骂惩罚孩子,那么,你可能将原本并不懂什么是“偷窃”的孩子送上了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