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农民式创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农民式创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他们自发成立了大棚西瓜种植组织,统一贷款,统一采购,进行着高效农业生产的探索。而在这一过程中,农民靠土地创业的薄弱环节也充分体现:改善农业配套基础设施、进行政策引导,给予技术与资金的扶持,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他们遭遇了返乡农民工创业过程中所能遇到的几乎所有问题。

他们也尝试过这一群体在创业中几乎所有能做的努力。

在中国2000万返乡农民工当中,这是一个典型的创业样本。

干旱还在持续,枯黄在蔓延。

目睹了自家麦田里的青绿色逐渐消失,安徽泗县墩集镇小孙庄37岁的农民孙保来心急如焚。

更令孙保来上火的,是他正在搭建的4亩西瓜大棚,这是他返乡创业的项目,而培育、种植瓜苗更需要充足的水。

“如果瓜苗不能在半个月内下地,就错过了种植的最好时机,再搞大棚种植就没有意义了。”2009年2月5日,孙保来忧心忡忡。此时,他领导的西瓜协会已轰轰烈烈地开始采料、施肥、建大棚、育苗了。

架电、打机井和修路,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情。在孙保来看来,这次创业实践,要想成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水”阴影下的基础改良

孙保来对土地的新思考是,以前种地靠天吃饭,如今要搞高效农业,收入应该会高。

在回村搞大棚西瓜之前,孙保来在江苏昆山的建筑工地打工。

他是个小工头,带了十多名民工,苦力出得少,日子过得也还滋润。

到2008年9月的时候,孙保来发现,许多建筑工程停工了,然后他注意到,制衣厂、鞋厂等工厂的工人开始失去工作,劳务市场的民工越来越多了,而活越来越难找。

随着活儿难找,工资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打工者开始返乡。

一名在工厂务工多年的老乡告诉孙保来,这是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一个月后,他对这个崭新的名词有了切身感受―――建筑工地的老板告诉他,工程没有资金了,只能停工,所有的工人都要遣散。

于是,10月的时候,孙保来回到了小孙庄。

他发现,已经有大批在外务工者回村了。而往年,打工的人都是春节将至了才回。

墩集镇地处苏皖两省交界,3.4万人口,有10万亩耕地,是个典型的农业镇。

回到村里的打工者,预料到来年的打工生活不会好过,于是重新开始了对土地种植的思考。

与从前不同的是,多数人手里有些积蓄,而外出打工又增长了见识。

一年的昆山打工生活,让孙保来手里有了8000元“资本”,他对土地的新思考是,以前种地靠天吃饭,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如今要搞高效农业,收入应该会高。

发展高效农业,孙保来首先想到“基础设施”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水。

小孙庄水资源匮乏,水井越打越深,水却越来越少,遇旱情听天由命,汛期时又受洪涝影响。

要想“土里淘金”,必须治水,这是老村长孙保良多年来就有的想法。村里有多年种植蔬果的传统,但因旱涝频繁而收成不定,另一方面,道路不畅,阴雨天根本不能走机动车,蔬菜水果运不出去。

2008年10月下旬,在外打工的人陆续返乡后,孙保来找到孙保良商量挖沟铺路的事。想沿着全村450亩耕地挖一条排水渠,再铺一条贯穿全村的石子路。

“解决了水和路的问题,种地也能赚钱。”孙保来和孙保良开始挨家游说。他们得到了村民的响应。

到2008年12月底,村里终于挖成了一条长数公里的排水渠,铺成了一条村级公路。“有钱出钱,没钱出力,村民自发完成了这两项工程。”孙保良称。

孙保来认为,改善基础配套设施后,发展高效农业,重要的是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

他的思路是,规模化发展蔬果的大棚种植。

一个成功的样本

目睹了曹二永的成功,孙保来决定也搞大棚西瓜,而且想搞出规模来。

搞大棚种植,孙保来决定向搞了两年大棚西瓜的曹二永取经。

曹二永,是小孙庄的西瓜种植能手,也是该村第一家大棚西瓜种植户。

2002年,25岁的曹二永南下无锡打工,因没有技术,只能在建筑工地干小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月收入不足千元。

2006年,曹二永搭建了1亩西瓜大棚,投资2000元左右,他让在北京做教师的姐姐寄来西瓜大棚种植的一张光盘和几本书,当年产值便达1万多元。次年,他将西瓜大棚扩大为2亩。

孙保来目睹了曹二永的成功,决定也搞大棚西瓜,而且想搞出规模。

他联系村里的返乡农民工,想统一搞西瓜大棚种植。“规模种植,可以建立品牌,外地客商愿意上门订货,提高产出效率。”

在挖排水渠和修路两件事上,孙保来的组织能力得到了小孙庄村民的认可。2008年11月,他联合曹二永和老村长,挨家找返乡的农民工,解释什么叫金融危机,分析来年打工的不易,建议大家一起搞大棚西瓜种植。

曹二永作为“成功人士”,愿无偿给村民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

孙保来他们的“串联”得到热烈响应。很快,曹二永那张“西瓜大棚栽培技术”光盘在村子里流传开来,被村民借去反复播放。

“这张光盘彻底点燃了我们的创业激情,大家都想轰轰烈烈干一场。”孙保来称。

25个手印与西瓜协会

25户村民聚到孙保来家,按了手印,“小孙庄西瓜协会”就此成立。

有了创业的激情,也有了曹二永以及他那张光盘做技术保障,但小孙庄搞大棚西瓜,还面临两个严峻的问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旱涝问题。

老村长孙保良说,以前也有人种西瓜,收获时经常西瓜漂在水里,要到水里捞,而旱时又没水,无法保证灌溉。

尽管村里已修了排水渠,但只能保证不受水淹,灌溉水却成问题,而搞大棚离不开水。挖一口机井约需4000元,有了机井后还需要电,以电抽取水。

挖井、架电都需要钱,架棚、育苗需要钱,而村民们没有充足的启动资金。

这是孙保来他们的大棚事业面临的第二个问题。

为此,孙保来去找了父母官,墩集镇党委书记卢书君。他说小孙庄二十多户农民想集体搞大棚西瓜种植,急需资金做好水、电、路的配套建设,希望政府能帮助解决。

基层水利官员出身的卢书君,对孙保来的想法大为赞赏,他承诺启动资金他去县政府跑,水、电、路的问题镇里解决。

卢书君建议,要大规模搞大棚种植,可成立一个协会,便于向政府申请贷款,能享受相关政策扶植,还可有组织地进行生产和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效益。

2008年11月底,被村民自发推荐为生产队长的孙保来,与孙保良、曹二永召集全村村民开会,通报了卢书君的承诺,并提出建“西瓜协会”。

12月14日,25户村民聚集到孙保来家,“墩集镇小孙庄西瓜协会”正式成立。孙保来是会长,曹二永任技术组长,孙保良任顾问。

25户村民都按了手印,表示自己搞大棚生产的决心,他们中22户是返乡农民工。

孙保来还让每个会员交了100元会费,作为学习经费。“搞大棚,不能没有技术,曹二永一个人也忙不过来,我们要买许多这方面的光盘和书籍,还会请一些农技师来给我们讲课。”

卢书君曾向孙保来他们说,春节后会帮忙请一个农业大学的大学生给他们做技术指导。

2009年1月底,墩集镇政府还为小孙庄的大棚西瓜在工商局申请注册了商标―――蜜恋牌西瓜。

孙保来说,协会一成立,他就联系了许多超市,他们都承诺会订协会的西瓜,这让他充满期待。“县长都来考察过,承诺一定为我们村修一条柏油路,用来向外运西瓜。”

启动“西瓜”的资金

有了政府的贷款,又经历了集体“采购”,孙保来充满信心:15天,瓜苗下地。

“去县里跑了十多趟,从财政局争取到一笔20万元的扶贫低息贷款。”镇书记卢书君说,这笔贷款将全部用于小孙庄大棚西瓜的种植。每亩贷款限额7000元,年利0.6%,还款期限1年。卢书君认为,这笔贷款可在小孙庄循环用于大棚西瓜的发展。

对于这笔贷款,卢书君要求孙保来他们成立了一个“互助资金项目领导小组”,职能是初步接受村民的贷款申请与筛选申报,监督村民的贷款使用,敦促贷款的回收。孙保来被镇政府任命为组长,小组还设立了会计、监督员。

小组最后向镇里申报了11户29亩大棚,其中孙保来申报了4亩,曹二永申报了7亩。孙保来说,其实交贷款申请的特别多,但考虑了两点,一是贷款资金有限,只能先发展一批人,这样风险低些,另一点是,想贷款做他用的,不考虑,只能是用于大棚西瓜种植的。

为了不让大棚贷款被挪做他用,在孙保来的建议下,财政所从贷款中扣下了每户建大棚的设备钱,由小组统一购置材料。

近年关的时候,孙保来、曹二永一行人奔赴江苏、天津采购大棚设备。“为了省钱要找厂家磨价,我们买不起西瓜苗,只能买回种子,自己看着光盘学着育苗。”

孙保来认为,如果资金充足可以购买外地温床培育好的瓜苗直接下地。“每棵要5毛,太贵了我们买不起,现在是各家都在曹二永的指导下,建起了瓜苗的温棚。”

“时间太紧了,钱发到小组都进入1月份了。搞大棚年前最合适,越晚越影响产值,跟普通的种植就没什么区别了。”曹二永有些忧心。

而孙保来担心的是,大家没搞过大棚,育苗也是第一次,一旦失败了,后果不堪设想。“本来想集中建一个大的育苗棚,但大家思想并不统一,也没这么大块的公共用地,最后还是决定各户自主经营。”

2月5日,孙保来在家搭建育苗棚。村里大棚修建需要将钢管弯曲并焊接,打工时学习到电焊技术的孙保来,设计了一个土制弯曲器,把废弃的车轮钢券用到大棚上,“仅此一项,每个大棚可节省500元左右”。

“顶多15天,瓜苗肯定能下地了。”孙保来充满信心。

只欠“东风”

“瓜苗下地就搞定水井。”

“没有水井怎么种苗。”

――政府与村民,僵持的逻辑。

2009年2月3日,大年初九,小孙庄29亩大棚已基本建好。

大棚和瓜苗都没问题了,村民的热情也已充分被调动。每天都有十多人到曹二永家的大棚现场学育苗、插秧、管理。

曹家那张光盘,已刮痕累累,还是被一遍遍借走学习。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水。

曹二永提醒孙保来,若没水,瓜苗没法下地,而若半月内瓜苗还没种下去,大棚就没意义了。

29亩大棚至少要6口机井,还要铺设电线。

孙保来和曹二永心急火燎去找镇书记和镇长,希望能尽快落实水、电的承诺。

镇里说,正向县里申报资金,瓜苗下地前,肯定会解决这些问题。而村民们在看到水之前却不敢将瓜苗种在地里,“井都没修,瓜苗下地肯定瞎了”。

孙保来他们又找镇供电所,希望先向大棚供电,所长说,已将小孙庄电网改造规划上报了,等待批复中。

孙保来说,自从29亩大棚建好,许多县领导都来视察过,并要在全县推广小孙庄经验,其他镇的干部也都来学习,称这是“民生工程”。

而在孙保来看来,“能尽快多给我们打两眼井、通上电,解决大棚种植的最现实困难,这才是重视‘民生’。”

对此,墩集镇书记卢书君承认,由于镇政府财力有限,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有些力不从心。

对于小孙庄大棚的水电问题,他说政府一定能够帮助解决,但需要一个走程序的过程。他称,年前镇里已向县财政申请扶贫资金50万元,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墩集并不只有一个小孙庄需要改善”。

他介绍,2008年金融危机后,墩集镇有大批在外的农民工返乡。这部分人面临“做什么”的问题,许多人再次将眼光投向农业。

卢书君说,能有钱办工厂的农民工,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是要小本经营,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进行高效农业生产是条现实的路子”。

小孙庄的西瓜协会,在卢书君看来是个好的思路。

“集约发展高效农业,便于统一管理、经营,能提高单位农业的产值,这次民工返乡可能是个机遇,但一定是个难题。”卢书君说,发展高效农业,势必对农业基础设施提出更高要求,但现有水利设施少而陈旧,道路也不通畅,无法保证农业发展。

卢书君称,就乡镇而言,软硬件的服务都亟待改善,例如目前的农业科技服务站,资金短缺力量薄弱,缺乏技术人才,更缺少对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和新产品的开发。

“我们鼓励农民成立协会,进行高效农业的规模生产,是个明确的思路,现在的问题还是缺钱。”卢书君称,因财力有限,政府“只能做好服务工作”。

到2009年2月8日,干旱仍在继续。

孙保来他们,依然在等待解决创业路上“水”的问题。然而这种等待已经开始变得主动,他们不再只是把眼睛盯在政府身上,而是开始尝试多种形式的融资方式,自主解决水电问题。“无论如何要先把大棚建起来。” 孙保来的话语背后,是25个会员对成功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