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新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新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这两个方面,而影响着认知能力发展和认知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反思能力。本文结合几个案例,谈谈反思教学中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反思之一:理清知识来龙去脉,使知识结构化

学生在学习时,为了提高效率,必须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再进行组织、抽象、概括、归纳和分类,使之结合成一个系统,形成一定的层次知识网络结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结构网络的构建,每堂课应花点时间,让学生回忆本节课内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来龙去脉,进而优化其知识结构。

案例1 “平行线”一节教学片段:在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归纳出平行公理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1:公理中的条件是什么?改为“过一点”是否可以?生:点与直线位置,有点在线上和点在线外两种,点在线上时无法画平行线。反思2:书本中与之类似的性质有哪些?生:①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②在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反思3:②中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而平行公理为何不强调?生:平行线定义是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所以加上“在同一平面内”就显重复。但两直线垂直时却不一定在同一个平面内。通过这一连串的反思,学生对平行线知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认清了它与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反思之二:重新评价解题方法思路,以期达到最优化

在学生解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方案是否最佳,对已知条件、结论能否再认识,进而寻求最佳解题方案。这样的反思训练,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问题,开阔视野,打破思维定式,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案例2 问题:已知正方形ABCD、BEFG的边长分别为a、b,试用a、b表示出ACF的面积。

就本题言,若不让学生进行反思,对学生来说只是知识的重现,通过不断反思可让学生获得成功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未知的欲望,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内在美和文化价值。

反思之三:思维迁移,以例及类,以便学生触类旁通,使知识系统化

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将某些问题适当引申、拓展,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归纳、概括,以及系统集成,提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案例3 问题:平面上有不在一直线3个点,一共可作几条直线?学生很快给出答案3条。反思1:将条件中3个点改为4个、5个,其他条件不变结果又如何?学生给出答案。反思2:将条件中3个点改为100个,其他条件不变结果又如何?学生经过讨论研究给出正确答案。这时笔者就请学生讲述解题过程。学生答:从前面4个、5个、6个的结果中不难发现其规律:当平面上有n个点,其中任意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共可作出n(n-1)条直线。据此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对结果n(n-1)作出解释?让学生进行讨论,部分学生这样解释:从画图中可看出第一个点与其他n-1个点相连可得n-1条直线,第二个点与其他n-2个点相连可得n-2条直线,如此下去共有(n-1)+(n-2)+…+2+1=n(n-1)条直线。另一种解释:平面上有n个点,每个点与其他n-1个点相连可得n-1条直线,这样可得n(n-1)条直线,考虑到A、B连线与B、A连线是同一直线,所以结果为n(n-1)条。接着引导学生解决下列问题:①平面上过一点有4条射线,其中无两条射线在同一直线上,共有多少个角?②4个人聚会每两人握一次手,共握多少次手?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上面问题不同,结果却相同?你能否再举出类似问题?学生经历了画、数、归纳、分析的认知过程,对这类问题有了系统的认识,通过反思进行了“数学化”处理,同时显露了组合的萌芽,有利于学生今后学习,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反思之四:对条件结论和过程重新评价,以发现致误的原因

学生解题致误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教师引导得法,很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如下几个方面反思:其一是反思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让学生反省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促使其养成解题后检查的习惯。其二是反思解答是否全面。教师应抓住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反思,及时纠正思考的片面性。其三是反思结果和题设的相容性。学生在求出结果后,一般不再去推敲求得的结果是否合理,更鲜有学生对题设是否正确进行质疑。要让学生在反思中吸取教训,促进能力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