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妙提问 启发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074-01
合理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能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根本上减轻学数学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和负担,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应用、学会创造,真正地实现数学教学“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
课堂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下面从本人的教学实践就课堂提问的设计谈一点体会。
一、激趣式提问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的提出有兴趣的问题,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这就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基础、动力和保证。例如:在讲完三角形全等判定――角边角定理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明不小心将家里的一块三角形装饰玻璃打碎成两块,一块是有三角形的一个角,另一块是有三角形的两个角,小明要带哪一块去玻璃店呢?为什么?
这种形式的提问,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而且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启发式提问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而提问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必要手段。例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设计下列问题: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2.如果两个三角形能够拼成四边形,你能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吗?3.是否所有的四边形的内角和都可以“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来求得呢?如何“转化”?4.N边形的内角和是否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试一试。
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较好地抓住求证的关键,寻找到解证的方法,同时也明确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奠定了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三、铺垫式提问
这是常用的一种提问方法,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提问课本所联系到的旧知识,为新知识的传授开路,以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同时又能降低思维的难度。
例如:在讲授梯形中位线定理时,教师先提问学生:“如何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使本定理获证?”这样提问,就为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论证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学生紧紧围绕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积极思考,探索本定理的证明思维,于是,证明难点――添加辅助线很容易就被突破。
四、质疑式提问
宋代朱熹说:“于无疑处生疑,方是进矣。”由于学生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学习中很少发现问题,尤其是在学习新的定义时。教师若在其似通非通、似懂非懂之处一针见血地提出问题(疑点),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例如:讲双曲线的定义时,学生并不难得出双曲线的定义,可学生并没有注意到双曲线的定义中的“差的绝对值”这一关键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我便提出质疑性的问题:“双曲线的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差的绝对值’这一限定呢?如果没有‘绝对值’,双曲线会发生变化吗?” 通过我的启发,学生产生了疑点,马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当然学生不一定能马上回答这一问题,于是再通过教具演示来启发,从而使学生明白如果没有‘绝对值’,双曲线只能是其中的一支。解决了定义中的这个疑点,我又乘机追问:“有哪一位同学还能提出疑点?”进一步激发学生深思。一位女同学站了起来问:“为什么定义中有‘常数’这个条件呢?”她的问题让大家陷入了深思,过了片刻,一位男同学站了起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条件,点的轨迹可能是两条射线,还有可能轨迹不存在。”“非常好”,我及时给予认可,“可什么条件下动点的轨迹会有这两种情况呢?”于是借助教具演示,和学生一起讨论,通过疑点的挖掘,可使学生真正理解双曲线的定义。
五、发散式提问
其典型的问题是“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或思路还有哪些可能性?”“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它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使学生产生或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和独创的想法、解法和可能性。对这种问题的回答,学生单凭机械的记忆、背诵是难以作出正确回答的,而只能在进行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的过程中作回答,并显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
六、思反式提问
这是一种在学生学习了定义、定理、公式的内容以后,教师从知识的反面来考虑与设计问题,这种提问能够引导学生从反面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培养了学生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