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西部农村留守老人群体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部农村留守老人群体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流动人口日益增多对作为人口输出地的农村尤其是西部农村,影响是巨大的。本文以西部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现状为切入点,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目前所遇到的困境及其解决问题的方法。

Abstract: Floating population as a growing exporter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particularly in the western rural areas, its impact is enormou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ause, current difficulties and solving method from the remained elderly in the western rural areas.

关键词: 西部农村;留守群体;留守老人;对策

Key words: western rural areas; unattended groups; remained elderly;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327-02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乡差距越来越显著,许多西部农民选择去城市打工而将自己的父母留在农村,从而形成农村留守老人群体。如果这部分留守群体继续被忽视,将会对留守群体的生活和发展产生许多消极的影响,并使社会发展出现许多不和谐的因素。

1 西部农村留守老人的特征及现状

留守老人是指子女外出流动而且流动距离较远的老人,其子女至少有大半年时间不在父母身边且具有持续性。[1]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某种意义上摧毁了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基础,广大西部农村地区经济的落后导致农村老人被排斥在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之外,一旦子女不承担或无力承担养老责任,老年人的生活将陷入困境。

1.1 西部农村的留守老人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1.1 中低龄老人占的比重高。2005年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60―69岁组的老人占64.3%,70―79岁组的老人占31.1%,而80岁以上的老人比例仅为4.7%。[2]

1.1.2 丧偶老人比重大。2005年,有子女外出的丧偶老人占30.6%[3],子女外出对他们的生活将产生更大的影响。

1.1.3 健康状况普遍较差。

1.1.4 空巢家庭、独居家庭和隔代家庭增多。

1.2 西部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

1.2.1 生活方面 农村老年人主要依靠子女提供经济来源和照料。随着农村青壮年的大量外出,必然直接导致照料提供者的数量减少,弱化了家庭的赡养功能,照顾这些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成为农村地区养老问题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由于劳动数量的减少,对年老体衰的人来说,承担沉重的劳动力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再加上农村留守老人大多还担负着照顾隔代的责任,这样的生活方式造成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双重问题。[4]

1.2.2 医疗方面 农村的医疗资源极其贫乏,具备好的医疗机构和设施的乡村极为有限。而医疗费用对于农村老人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在西部农村留守老人因病致贫的人很多,加之子女又不在身边,老人身患重疾却得不到子女的照料,他们与家人及社会之间的信息就会产生断层导致“老年安全带”出现松弛甚至断裂。

1.2.3 精神方面 在相对闭塞的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很枯燥,但他们的亲和动机则随着年龄的增加变的更加强烈。成年子女和老年父母在空间上的分离使得两代人在观念上差距拉大,淡化了照料中精神慰籍的内容。流出人口由于经济等原因很少回家探望老人,农村老人的隔群生活使得他们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留守老人每天面对的都是不变的空间,不变的面孔和单调的生活,加上思念子女而产生的孤独感和寂寞感使老人的精神生活出现了许多问题。

1.2.4 安全方面 留守老人因为生理机能的下降导致防范意识和反击能力都很差。一些不法之徒把罪恶的黑手伸向了农村留守老人,通过托儿的蛊惑销售过期和假冒伪劣药物骗取钱财。更有甚者利用农村治安防范薄弱的缺点对留守老人进行明目张胆的诈骗和抢劫,从而给农村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留下了安全隐患。

2 西部农村留守老人群体产生的原因

产生留守老人的原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消极影响。其直接原因就是西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具体原因主要体现在制度、文化、经济、地理、社会因素五个方面。

2.1 制度因素

2.1.1 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显著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中期,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体制的转轨造成了中国传统农业没有了任何优势,城乡在经济文化、生活环境和发展环境各方面的差距必然导致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留守人员。

2.1.2 户籍制度的影响 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不是市民,被排斥在许多保障之外,在城市享受不到医疗、就业、教育方面的任何优惠政策。因此,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在城市的生存能力很脆弱,大多采取单飞式的流动,不愿带家人出来受苦。

2.2 经济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呈扩大趋势,东西差距在进一步的拉大,生活水平差距悬殊。西部农村的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普遍较差,严重影响了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从理论上讲,城乡差距越大,城市对农民的吸引力也就越大,人口流动的动力也就越大。人口正是在城市的拉力和农村的推力作用下大量流入城市寻找收入相对较高的工作。城乡比较利益的结果使得农村人口迅速的向大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大量流动。由于经济的拮据必然使得他们将眼光紧紧盯在收入上,忽视了农村留守老人。

2.3 文化因素 西部农村地区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在文化价值观念、所需求的人力资本和知识技能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情况最终导致了他们不具备向大城市流动的能力。而子女的承受能力也非常有限,经济的拮据和各种因素已经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大规模的举家外迁,在权衡利益的情况下只能将老人留在农村。

2.4 社会因素 由于社会运行机制不合理,社会结构和规范失调,使得农村社会秩序混乱,管理落后,制度不健全,在教育儿童和照顾留守老人方面出现空缺。留守老人的生活由于缺乏子女的照顾加上大多数农村地区的老人无任何保障措施,一旦子女无经济能力赡养,老人的生活将无从着落。

3 解决西部农村留守老人存在问题的对策

对留守老人的照顾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即经济来源、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5]。

3.1 健全相关制度,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认为,工业化的初期,农业为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资本和劳动力,最后工业农业的劳动力基本持平,城乡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也随之持平,城乡差距基本消失,城乡二元结构变成一元结构。2009年我国GDP为335353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9%以上,财政收入为68477亿元,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因此,国家应有方向性的将财政向农村医疗、保障这方面转移,并给予西部农村有力的经济支持,同时,为农村养老做出明确完善的政策导向,将农村老人逐步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当中,切实保障老人晚年的生活,使留守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3.2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 随着农村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及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村居民传统养老观念的淡化,如不及时建立现代化养老保险体系,留守老人今后的生活会完全陷入困境。同时应尽快推进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建设,降低医疗费用的报销门槛,提高报销比率。

3.3 完善农村社区养老 建立以亲属邻里为帮扶对象的组织系统,可以以队为单位成立老年人互助小组,在这个小组内,成员之间将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解决老年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精神和心理方面的而需要。除了子女以外,亲戚之间可以相互帮助,特别是在生活方面帮助老人分担沉重的体力劳动。如果老人突发疾病,邻里亲属及时可以进行照顾来填补子女外出引起的空缺。这样做不但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还可以将农村闲置的劳动力利用起来。而亲属邻里有共同的话题和观念,比较容易相处,这样不但缓解了照顾者自身的孤独感,被照顾者也得到了照顾,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3.4 建立农村服务中心和农村医疗保健服务站 农村医疗保健服务站保证留守老人在村内就可以得到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同时聘请专业的医护人员,及时、有效、尽可能的为老人提供便利的服务。还要做好医疗知识的宣传普工作,普及基本的医疗保健知识。农村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消闲娱乐、老年教育等各种服务。并以此为依托成立基层社团,募集志愿者,通过这些社团组织来建立志愿者与留守老人的互助模式。通过集体的力量克服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维护老年人的权益,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3.5 对家庭养老进行引导和监督,使孝敬老人这一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通过教育、宣传、督促等手段积极倡导各种形式的道德建设活动,尽可能使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孝敬父母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戚小明.家庭养老概念的重申与我国农村养老[J].重庆邮电学院社会科学版,2005(6).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4]刘书鹤,刘广新.农村老年保障体系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2).

[5]谢慧娟.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分析[J].湖南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