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相对比例法对教师考评相对公平性的评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相对比例法对教师考评相对公平性的评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育质量评价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育质量评价方法存在很多的弊病。本文认为相对比例评价法可以克服目前质量评价的弊端,引导教育教学更科学地发展。

【关键词】教师 量化考核 相对评价 弊端 优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104-01

质量评价,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总结,有总结才能知不足、明得失,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反思改进,提高学校教研和教师的水平。但现在很多的质量评价往往只是分析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行为,分析试卷的难易程度和知识点,根据考试的结果简单地推理产生问题的原因,基本还是处于一个传统的、表面的分析上。

一 传统评价方法的弊端

以往的教学质量评价,大多是用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和不及格、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各段分数线人数的标准作评价。如规定考试分数达到80分及以上为优秀,达到70分及以上为良好,达到60分及以上为及格,达不到60分为不及格。把平均分作为评价班级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再如小升初、中考、高考成绩如何,往往是看班级学生达到重点学校或者一本投档分数线的绝对人数有多少作评价。这种绝对的评价方法显然是不科学、不合理的。首先是忽视了各校、各班学生的基础、人数的多少、学生流失多少;其次忽视了各次考试试题的难易程度、学科差异、高低年级、不同学段的差异;再次是对学校、班级、教师不公平;最后是没有把教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等的教师放在同一个标准的考核点上。这种传统评价的结果会挫伤教师、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边缘学校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二 相对比例评价法的优势

相对比例评价法是从两个方面计算比例:“四率”所占分值比例和人数划分比例计算。各率比值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和校情而变化,具体比例分值和人数划定因校而定。

1.评价原因及思路

在同一个县区、乡镇、学校在分班的时候不可能做到各校、各班学生文化素质绝对均衡,即使总成绩很平均,也不能保证单科成绩也平均。如果考生考分用80分以上才算优秀、60分以上算及格(合格)这样的方法计算,就会出现教不同年级、不同科目、题目难易程度出现教师考核评价不公平现象。因为有不同年级(高中低年级特点)、科目差异、题目难度不同等现象,实行相对比例评价法就可以做到对全县区全乡全校教不同科目、年级、题目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师考核站在一条水平线上来考核,杜绝了教低年级、不同科目题目简单高分多,优秀率就高,高年级、题目难优秀率就低或没有的现象发生。笔者认为相对比例评价法能比较公正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从而调动全体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评价指标及计算公式

第一,教师教学成绩按四率考核得分。即:巩固率、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教师教学成绩=巩固率20%分+平均分20%分+优秀率30%分+及格率30%分。各率比值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和校情做变化,具体比例分值和人数划定因校而定。(1)巩固率占20%分等于全乡全级全班学生基数(学籍数)和考试人数相比的比值得分。(2)平均分以实考人数计算得分。(3)优秀率以占全乡全级人数30%的人数比例计算得分。(4)合格率以占全乡全级人数70%的人数比例计算得分。

第二,班主任教学成绩考核得分。各班级、各学科总得分=巩固率得分+人平得分+优秀率得分+合格率得分。

第三,教师综合评分。教师综合评分=基础分100分+巩固率+(平均分-全年级平均分)+(及格率-全年级及格率)+优生率-低分率。

三 评价遵循的原则

实行这种相对比例评价法遵循了公平性原则。由于这种评价方法是相对评价的方法,充分考虑了学校、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考虑到了学科差异、年级差异、科目试卷难易不同等差异;考虑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成长性,无论是教重点班还是教普通班,只要教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获得成就的机会就是均等的。遵循了导向性原则。这种评价方法有利于引导全体教师积极从事教学工作,能调动全体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综合得分计算中,学校可以根据教学管理的目标或者重点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在权重的确定上做适当的调整,以引起教师的特别关注,在教学工作中加以重视。如要引导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偏科问题,就可以加大单科合格配套率的权重;如要面向大多数学生,提高教学成绩的合格率,就可以适当加大合格配套率和均分系数的权重。

教师评价是教育评价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教育难题,是一个永远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意在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教育热心智士一起来研究探讨这个问题,引导教育的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敏.对教师个人才华的忽略――漫议教师教学评价[J].文教资料,2009(33)

[2]史峰.警惕“量化管理”的异化[J].教学与管理,2007(35):7~8

[3]席长专.教师量化考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高师学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