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就探究式教学法的提出背景、目的、意义作了一定的阐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探究式课堂教学法的基本模式为设疑激趣,引发求知──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引导归纳,提高自我。同时引发了探究式教学法的几点思考:一是要重视创设问题情景;二是要注意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三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动力;四是老师要充当好“导游”角色,从而实现教学相长、齐头并进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探究式 课堂教学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5-0119-02

一、地理探究课堂教学的提出

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要求我们将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和方法贯穿教学过程始终,使教学过程成为探究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

中学地理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展开。新的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改变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以单纯地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双重目的。

所谓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础,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由表达观点、质疑探究问题,并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活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形式。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并通过自我探究,掌握科学方法和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促使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探究的环境,营造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效。

二、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

1.设疑激趣,引发求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从疑问开始,因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成为调动学生主动性的起点。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疑激趣,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自主探究。如:《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中探索“气候变暖对中国的影响”,教师可设疑:“温室效应”同学们早已耳有所闻,对此有人欢喜有人忧,气候变暖对中国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又如《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中探索“感受地域文化”,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①观察图2-3-1、图2-3-2、图2-3-3和图2-3-4四幅图,四地城市建筑风格有何不同?②根据初中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四地的区域有何不同的特征?③形成以上四地建筑风格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④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什么?⑤据此你认为中西方地域文化的差异在哪里?有了问题,学生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他们的思维活动就具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性质,从而使其智慧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2.自主探究,合作讨论。

自主探究是合作讨论的前提,是一种学习状态。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分析。教师在课堂上可把学生的问题归纳分类,结合教学难点、重点,有目的地选择学生普遍难理解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突破的难点。例如《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水的运动”中讲水循环时,教师提出:“为什么说水循环能调节全球的水热状况?”教师先引导学生提出具体问题:“水循环有哪几部分组成?其中水汽是如何从海洋到达陆地的?水从海洋蒸发到大气中到冷却降到陆地哪个吸热,哪个放热?大气环流大致的方向是怎样的?水热资源低纬和高纬又怎样区别?让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出最终答案:大气环流通过在高低纬间的流动将水汽进行输送,并通过水汽蒸发和降水将热量进行传递,从而起到调节全球水热状况的作用。

合作讨论是课堂的关键,是一种学习形式。一般的分组方法是:依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思想情况、个性特点、性别差异等因素进行分组合作。教师在安排学习小组和指导学习时应注意几点:①学习小组人数要适当;②选好小组长,利于组织和发言;③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教师适当调配组成学习小组;④及时了解反馈信息,做好督学和点拨工作。讨论是地理课堂的中心环节,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分析,不但能丰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态度,开发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寒潮天气及灾害”案例探索,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在学生个别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派代表发言,各组相互补充和完善。

3.引导归纳,提高自我。

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中,虽经过自主学习、讨论探索,但获得的认知是感性的、零散的,只是初步结论,没有把握好知识点间的联系,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已学过的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纳,通过寻求相互之间的联系,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加以贮存,使之系统化。例如《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分析商业区的形成后,引导学生归纳画出以下结构图: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共同归纳画出上述结构图,使学生认清了商业区的区位条件、商业区的区位需求及商业区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找规律、概括特点,建立逻辑关系,提高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追求知识奥秘的过程中形成标新立异、追求卓越的竞争意识和顽强品质。

三、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思考

1.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和兴趣。构建主义教学论认为,人的认识不应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主动的探究、深入的思考构建起来的。在地理新教材《海水运动》中,笔者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及其盟军严密

封锁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然而英国舰艇却屡次遭受德军潜艇的袭击,致使英军蒙受了极大损失,然后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德军潜艇能够神出鬼没地出入地中海呢?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思考的欲望,主动寻找结论。这与以往的学习只习惯于教师的讲解、“填鸭式”、“满堂灌”,课堂教学机械呆板的情形是显然不同的,因此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更大,探究的兴趣会更浓。

2.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要充分反映师生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过程,要符合教学规律,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精神。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教师设计的问题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明确责任的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教师能不断地从学生那里获得实质性反馈,并对学生的反馈及时地给予评价。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探究兴趣的情境,并采取环节调节、控制手段,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符合科学的认识规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探索创造能力的目的。

3.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要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模式更多地转变到“以激励学生为特征,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表现为:学生求知欲望探索质疑分析讨论合作释疑拓展创新。教师的导向作用表现为:教师设疑激趣信息反馈点拨指导启发创新。上面所举《海水运动》的案例,充分体现了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模式。它也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内在动力,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创造,个性发展的要求。

4.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导游”,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更明确地说,教师不要总带着学生去解决问题,而要设法揭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遇到问题不要总是说“该做什么”,而要问“该怎样做”。教师要及时“点拨”和“引导”,补充信息,架起知识的桥梁与阶梯,疏通思路,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从而达到思维能力的更高层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上面所举的“海水运动”中水循环的案例,学生要回答“水循环能调节全球的水热状况”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生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

5.地理探究式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地为学生付出,而是教师创造性活动的一部分。教师的创造应该表现为充分调动教育智慧,寻找激发学生创新的形式和载体,为学生创设可激发探索欲和创造欲的“场”──问题环境。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舞台。

总之,我们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学情的变化,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不仅需要改造我们的教法,也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改变学习的习惯、方法、态度。我们要尽可能采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法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2 王 民主编.地理新课程标准教学论.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11

3 陈 澄、樊 杰主编.地理新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1

4 素质教育前沿观潮.梅州市教育局[2002]第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