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读文本的误区和应对方法(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内容和表达并重,谋求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和谐统一
传统的文本解读侧重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注重对内容的分析和价值的判断,旨在帮助学生获取文本的思想意义和情感体验,而对课文是怎么写的,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法,为什么这样写,往往省略,或者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它透露出的信息是: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更要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就是说,文本解读要从内容解读型向语言学习型转变,实现内容(写什么)和形式(怎么写)的和谐统一。既要得“意”,也要得“言”。
例如,《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的美文,教师在教学时,除了要让学生体会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气势,桂林水静、清、绿,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还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充分挖掘出文本所含有的独特的“语言价值。”
二、适度拓展,认真考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
课文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全面、完整、有深度地掌握n文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也是非常必要的。不过拓展时一定要认真考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过深或过浅都不适当,关键是要把握好度。
一般可根据文章的特点补充作者的生平、文章的写作背景、课文出自作者的哪部著作,或与类似的课文进行对比阅读。
三、眼高手高,掌握解读文本的有效方法
文本的解读应既不脱离文本、曲解文本,又能完整、深入地解读文本,是教师的基本功。解读文本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组关系:
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一篇课文经过了无数人的解读,已经形成的基本的看法,教师要尊重这种看法,然后结合时代的发展和个人的独特见解进行合理的创新,使文本解读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新意。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教师解读文本时,首先要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明晰的轮廓和简要的框架,然后再进行部分的解读,精雕细刻,深入研读。
内容和方法的关系,也就是“意”与“言”的关系。“意”是指思想内容,“言”即表达思想内容的言语形式。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能“得意而妄言”,更不能“重言而轻意”,而要把内容和方法结合起来解读,完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的过程。
广度和深度的关系。解读一篇课文,既要有适当的补充,保持一定的广度,同时还应努力挖掘文本的内隐价值,使文本的解读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仅要了解文本的外显价值,更要善于挖掘文本的内隐价值。解读文本不能像滑雪一样,一滑而过,而要像犁耕地一样,深耕深耘,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细读课文,只有沉入言语、逐字逐句地解读,才能捕捉到文本解读的切入点。大凡读书,须得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
语文教师是学生与文本间的桥梁,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担负起深入解读文本的责任,认真钻研教材,大到整篇课文,小到一个词语,都要反复品味,仔细琢磨,整体观照,力求读通、读厚、读薄、读准。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文本解读要披情入文,潜沉入文本深处,聆听文本细处发出的声音,沿着作者的情感脉络慢慢行走,用心体会。
特级教师窦桂梅说:“没有对文本的触摸,没有对文字的咀嚼,长此以往,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志教功――解读教材的功夫和能力就会丧失殆尽。”正确地解读文本非常重要,只有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才能有好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