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例谈“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例谈“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结合具体案例,阐述问题在课堂教学引课、探究、交流、作业等环节中的应用;对以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科素养的教学进行了思考,提出了有“三味”的教和有“三问”的学。

关键词:化学教学;问题;应用;探索和思考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2-0041-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14

学是从问题开始,问题总是与学习伴行,所有问题解决必定以对问题存在的认识为开始[1]。由此可见,“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在课堂教学中有重要作用。事实上,那些精彩而又高效的课堂,无不是围绕问题而展开。我们要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关键也是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一、“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 “问题”让引课更精彩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会有思考。巧妙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导入案例]教学“纤维素”内容

教师点燃一小团棉花,棉花慢慢燃烧,留下一点灰烬。学生对此熟悉,不以为然。接着,教师在手心上放一小团火棉给学生观察,由于它的外观与棉花相似,学生还以为是棉花,点燃它,只见火光一闪,瞬间烧得无影无踪,学生哗然,惊奇万分,再做火棉爆炸实验,学生更加兴奋,在求知心切的氛围中,教师提出问题:“这形似棉花的物质是什么?”

教师通过新奇的或意料之外的事情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此时提出适切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得课堂顺利展开。案例中 “形似棉花的物质是什么?”学生内心澎湃:“它到底是什么?”“有怎样的性质?”“燃烧时为什么没留下灰烬?”“放在试管里加热,为什么会爆炸?”好奇心由此激发,求知欲、创新欲跃然而生,自然地进入了探究“纤维素”的世界。

2. “问题”让探究更主动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经过人的思考、主动探索才能产生的。化学学习的本质,是问题产生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经过观察与思考后提出问题,再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等途径解决问题,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对他们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

[探究案例]教学“H2O2制取O2”内容

学生按照课本装置分组实验后,针对开始逐渐变快,一段时间后反应又慢了下来的实验现象产生了疑问,“是MnO2随着反应的进行,逐渐失去了催化作用?”“是H2O2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的原因?”“是反应的温度变化所致?”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适时引导同学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学生兴致高涨,表现积极,沉浸在探究知识,自主学习的快乐中。

这里的“问题”让学习变得快乐了,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提高了,发生了“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 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一步步地主动向前探究,一层层地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发生了碰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自主学习活泼生动,自然高效。

3. “问题”让交流更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互说问题与想法,往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树立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在课堂上不断取得进步, 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交流案例]教学“硝酸的氧化性”内容

教师演示:向盛有浓硝酸的试管中滴入2至3滴紫色石蕊试液,振荡。

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实验现象?

学生: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问:说明浓硝酸具有怎样的性质?

学生甲:浓硝酸具有漂白性。像次氯酸强一样因为强氧化性而漂白。

学生乙:(立即站起,反对。)漂白的原理很多嘛,也可能像二氧化硫那样与有色物质化合所致。

学生丙:还有可能振荡时浓硝酸挥发,酸性消失所致。

……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带着问题,设计了实验方案:取3支试管,第一支盛有两毫升浓硝酸,加一小粒铜,塞上塞子,观察;第二支盛有刚才退色的溶液,然后加热,观察;第三支试管中盛少量振荡后的硝酸,滴加两滴含有酚酞的红色氢氧化钠溶液,观察。

本着解决问题的合作交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多角度、多方位、主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多思维,多实践,多表达,体验到更多的成功喜悦。课堂呈现出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学生在获得问题解决的同时, 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了进步和发展。

4. “问题”让作业更有效

有“问题”情境的作业更具挑战性、参与性、探索性和开放性。这样的作业并非是单纯的练习题式的问题,还应包括实际问题和源于化学学科的问题。它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自觉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自觉提升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学生在前面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积累了综合运用化学实验和化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化学思维”。因此,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问题演练的过程,而非结果。

[作业案例]“溶解与结晶”作业设计

前不久,央视曝光了深圳某楼盘,为降低成本使用不宜建房的海砂,导致出现居民楼墙体裂缝、楼板开裂等危险。关于海砂与河砂的鉴定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颜色发黄的为河砂,发黑的为海砂;

②抓一把砂用力握,然后拍掉,发现粘手拍不净的为海砂,不粘手基本拍净的为河砂;

③太阳晒,有白色晶体出现的是海砂;

④笨的方法是尝,抓一把,浸水里,尝水的味道,咸的是海砂,淡的是河砂;

⑤河砂中有大小不一的鹅卵石,海砂中有贝壳残片。

你认为以上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并说明理由。请你根据已学知识,设计一个科学、简单易行的鉴别方法。

案例中带有问题情境的作业,既复习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巩固了溶解与结晶知识点,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深受学生喜爱。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2]。我们不能因为应试的需要,而生搬硬套地让学生去做练习,而应以演练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化学的思维”,正如古人所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探索与思考

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自学能力,要善于抓住契机,争辩促思;多采用设“问”立“疑”,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要实现有化学问题情境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就要有“三味”,学生的学习要有“三问”。

1. 教师教学要有“三味”

所谓的教学“三味”,指的是在备课时,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设计充满化学思想、方法的教案,让化学教学更有专业味;上课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为中心,创设可探、可思的问题链,让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场”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发散自己的思维,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实现化学学习的“再创造”,让化学更有研究味;比如,在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教学时,设计了以下实验:观察①单纯面粉团;②加有碳酸钠的面粉团;③加有碳酸氢钠的面粉团在酒精灯上受热后的变化。学生根据现象,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写出反应方程式。在作业中,教师要用化学思想方法去设计具有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练习,让化学更具挑战味。如在 “原电池”知识点学习后,设计了这样的作业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1)生活中的暖宝宝发热的反应原理是什么?(2)暖宝宝中各成分的作用是什么?(3)根据反应原理,说一说暖宝宝使用时应该注意什么?这三个问题,既让学生掌握了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又能从原理出发,推测实际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具有应用性、探究性和挑战性。

2. 学生学习要有“三问”

这里的学习“三问”,就是让学生在课上学会自问“要学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学这部分内容?”“怎么去学这部分内容?”实际上,弄清楚这三个问题,学生也就掌握了知识、运用和方法了。“三问”的落实,归根结底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落实好这“三问”也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起点。平时,笔者就特别注意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室里专门有一块“化学问题专栏”,学生可以将自己整理的问题,以小纸片的形式贴在专栏里,同学们相互帮助解决问题,我也会经常去光顾。久而久之,这片小专栏已经成为笔者班级学习化学、交流问题的乐土。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用系列化的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中获得思维的提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John B.Best.黄希庭等译.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36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杨承印,雷敏.专家型化学教师课堂提问艺术分析[J].化学教学,2016(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