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清朝皇帝朝服及其文化内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清朝皇帝朝服及其文化内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清代是满族入关后建立的统一的政权,在服饰上强制推行游牧民族服饰,在中国服装演变史中是变化较大的一个时期,对近代中国服饰影响较大。本文主要对清朝皇帝朝服的特点和其文化内涵做了分析。

关键词:冕服制度;清代皇帝朝服;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6-0019-01

朝服又称具服,是中国古时君臣朝会时所穿的礼服,举行隆重典礼时亦穿着。司马相如《上林赋》:“于是(天子)历吉日以斋戒,袭朝服,乘法驾”。皇帝朝服是随着阶级的分化而出现的,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虽然不断的改朝换代,但是,皇帝朝服作为冠服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被纳入了“礼治”的范畴,成为维护统治和最高权利的象征,在历史的沿革中流传下来。

一、中国古代皇帝朝服的沿革

早在黄帝和尧、舜时期就逐步形成了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上乾下坤,分别代表天与地。进入周代,我国的服饰制度趋于完善,制定了一整套因仪典性质、季节、穿着者身份等而决定服装形制、纹饰、质料各异的冠服制度。据《周礼・春官》记载,皇帝穿着的服饰有六冕、四弁。“凡兵事,韦弁服。视朝,皮弁服。凡甸,冠弁服。凡凶事,服弁服。”王之朝服为皮弁服。皮弁服是因为与其配套的首服是用鹿皮做的“弁”为名。其形制为白布衣,下着素裳,裳有襞积在腰中,其前面系着蔽膝。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和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各诸侯国的制度各异。《淮南子・览冥训》讲“晚世之时,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制度、地理和气候的差异,导致各诸侯王的朝服各异。这时期有“委貌冠”,卫国的“大帛之冠”楚国的、“鲜冠组缨”齐国的“高冠”等,为不同诸侯王朝服的首服。

秦朝根据“五德五始”说,自命水德王,定黑色为正色,秦朝的衣服以黑色为主,西汉在建立之初服饰承袭秦制。到东汉明帝时期,在周代的服饰的基础上对服装进行了改制。据《后汉书・舆服制》规定,皇帝服饰有祭服和常服两种,皇帝在祭祀天地和重大朝会时穿冕服。平时的朝服头戴通天冠,穿“五时色”的袍服,即春青、夏朱、夏末黄、秋白、冬黑,寓意祭祀东西南北四神和黄帝。东汉制定的服饰体制为后代王朝所沿用,一直到明代,大多为冠、深衣形制的袍服、大带、黑舄。

宋代前叙述冠服时大多采用“以冠统服”的模式,区别等级主要是冠的不同,隋唐时期开始采用色彩区分等级,并把黄色作为皇帝穿着的颜色,自宋代开始变为“以服为纲”。宋代朝服为绛纱袍、蔽膝、方心曲领及通天冠、黑舄组成。这种服装仅次于冕服,是皇帝在大朝会、大册命等重大典礼时穿着的服饰,

纵观古代皇帝朝服,随着封建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中央集权的加强,皇帝朝服无论是在款式、色彩、纹样上都与群臣百姓的服饰区分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从周代的皮弁服,君臣服饰颜色没有区分,只通过冠来区分等级,到隋唐时期只有皇帝才能服用黄色,发展到清代皇帝朝服在图纹上的独一无二。服饰成为维护权力和统治的象征。

二、清代皇帝朝服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清代服饰即沿袭了汉族服饰,有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是在坚守满族服饰旧制的基础上参照汉族服饰制度后加以发展形成的。清代皇帝服饰制定时,即保留了汉族冕服中的某些特点,又不失其民族的习俗礼仪,即不同于以往汉族朝服宽衣袍袖,而又不失汉族皇帝朝服文化内涵,形成了清朝独具特色并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皇帝朝服。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以满族传统服饰为基础

清代皇帝冠服有礼服、吉服、常服、行服和雨服。皇帝的朝服属于礼服的一种,其形制由朝冠、朝服、朝珠、朝带和披领等组成。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清代王朝,把服制视为民族统治的标志。清代的服饰典章制度以“勿忘祖制”为戒,反映在皇帝服饰上也保留了许多满族服饰特色。披零、四开叉箭衣、马蹄袖等反应了骑马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礼仪习俗。清代皇帝朝服的长袖窄衣与汉族宽袍大袖和大冠形式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与汉族服饰有明显的区别。

(二)借鉴汉族冕服元素

中国古代的服饰体制中,皇帝的朝服跟冕服在形制上有很大的区别,冕服的功能是祭祀所用,是皇帝与神灵交流的载体,因此,在周代,按照祭祀内容不同有六种冕服,来对应不同祭祀场合所用。皇帝朝服的功能是视朝所用,其形制相对单一,也没有冕服隆重,在唐代皇帝甚至穿常服视朝。

清代皇帝朝服在坚持满族服饰的基础上,在服装上还绣有十二章纹样和衮服龙纹图案,跟以前皇帝朝服有很大区别,让人容易误解清代皇帝朝服跟祭服不分,朝祭两用。清代服饰体制上也设有祭服和朝服,但是清代这两种服制区分不大,只是通过接袖跟服装的颜色来区分,清代的皇帝朝服跟地坛祭祀服饰都是明黄色,区分方法主要是通过接袖颜色不同,接袖颜色为明黄色为祭祀服装,而蓝色是朝服,清代皇帝画像中前几代皇帝的接袖也是蓝色,这说明明黄色衣服而接袖是蓝色是清代皇帝的朝服。

十二章纹样是中国汉族冕服的一大特色,上乾下坤,有严格的区分,清代皇帝朝服上的十二章纹样并没有严格按照冕服上的纹样排列,如把山型图案绣在上衣上。虽然没严格沿用冕服的图案布局,但这些纹样象征了至善至美的帝德。清代皇帝朝服借鉴冕服中的纹样要素,可以看出清朝对汉族服制中认为可以表”大统”的部分继承下来,以表示统治者的正统地位。从另一方面说明,清代皇帝朝服借用冕服元素,说明中国汉族服制文化的成熟、稳定和权威性,也表明,延续几千年的皇帝朝服在清代并没有消亡,反而是对中国古代皇帝朝服的延续和发展。

(三)吉祥图案点缀其中

由于工艺技术的成熟,世俗文化的活跃,手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清代装饰满而精的装饰风气。在清代,吉祥意思遍及全民,吉祥图案也随着这趋势像上层社会延伸,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的服饰面料上都将祈福纳祥、驱邪避邪的思想观念,或间接或含蓄的化为图案运用到服装当中。

现存在的清代实物和皇帝朝服像可以看出吉祥观念在朝服中也有所体现,除了代表皇帝美德的十二章纹样外,在龙纹之间还绣有五彩云纹、蝙蝠纹、团寿纹等吉祥图案。这些图案都有深刻的寓意,表达皇帝祈福纳祥的愿望。如在朝袍下摆绣有代表深海的曲线,其上装饰有翻卷的海浪,这种纹样被成为“海水江崖”,它除了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三、清代皇帝朝服的文化价值

服饰制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皇帝朝服是中国历代皇帝朝服的延续和发展,是在坚持满族服饰的基础上参照了汉族冕服元素加以发展形成的。皇帝朝服是封建皇帝视朝所用,其形制必定受制度、风俗、社会需求的制约和牵引,不可能超越当时的文化背景,服饰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于当时各种文化要素相互影响,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考察清代皇帝的朝服可以了解当时的民俗与社会,及经济、政治、文化等。从清代皇帝朝服中我们可以了解满族文化发展变化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我国服装发展、演变的规律。

清代皇帝朝服的长袖窄衣与汉族宽袍大袖和大冠形式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其服饰上我们可以窥视到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汉族服制文化影响及世俗文化对上层社会的影响等。它把继承、改造、创新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为中国古代皇帝朝服开拓了一个新境界。但这种创新是有限的,受当时文化及历史的限制,不可能全部否定汉族服制文化,否定汉文化就等于统治者的正统地位。它是封建社会时代文化的一种反映,是对汉族传统皇帝朝服的补充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缪良云.中国衣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

[2]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厦玺增.中国服饰艺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