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短信在人际传播中的优势与缺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短信在人际传播中的优势与缺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手机短信是一种新兴的以人际传播为主的传播媒介,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在英国沃达丰的GSM网络上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后,短信便迅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个人通讯工具。2005年底,我国发送短信总量为3046.5亿条,平均每天有9亿条短信在用户的拇指间传送,而2000年短信发送量为十亿余条,六年间增长了300倍。(1)生活中随时随处可见的短信聊天已经成为继谈话、书信、电话、E-mail、网上聊天之后的一种新的重要的人际传播手段。

一、手机短信在人际传播中的优势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个人媒体的飞速发展是因为它在人际传播方面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更好地满足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需求。

1.短信传播的特点

双向传播,反馈性、互动性强。手机是随身携带的,传播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不受时间、距离的限制,通讯技术的进步使短信的接收越来越快捷,这样就保证了传播的及时性,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接近于面对面传播。除了一些有意不予回复的情况外,一般短信的回复率还是非常高的。而且短信传播可以更直接,传受双方可以随时根据对方的反应修改、调整、补充自己的传播内容,从而实现传播的高质高效。

渠道多,方法灵活。手机短信传播信息依靠的主要是文字信息,但除了文字,短信还可以传输声音、图片、图像、照片、数字、指示性符号等信息,从而构成丰富的文符交融成趣的视觉和意义景观。

保密性强。手机及手机号码是和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短信传播是点对点的传播,具有很强的私人性特点,追求封闭性。在传统的人际传播中,人们常常期待交流环境有较高的安全性,以保护个人的隐私,但限于种种因素,人们仍经常担心被偷听、偷看。手机携带方便,短信文字、图像等静态符号的传输可以不受环境的限制和影响,因此比面对面、电话、电脑等的传播更具私密性。

非制度化传播,感彩浓,随意性大。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一次调查显示:在短信使用中,节日问候占57.9%,日常联系占50.1%,沟通交流占37.3%,享受娱乐占22.2%。(2)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手机短信主要使用于人际之间的日常信息感情交流,维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随意性强。

除了这些和人际传播特点相契合的特征外,手机短信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优势。

例如,手机的记录功能让它比面对面和电话传播的保存性好;因为是无线移动,手机用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零碎时间进行交流,无聊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收发短信消磨时间;短信一条0.1~0.2元无长短途之分的收费标准使其显得实惠,特别是在一些不太紧急的、需要时间做出答复的交流中更是经济、方便;充足的回复时间,为传播者谨慎而确切的编辑、修改提供了可能,减缓了面对面、电话传播中不稳定的情绪因素,使交往更为理性;手机短信超越空间传递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受双方由于阶级层次、身份地位等方面的差异所带来的紧张不安和焦虑,更有利于真实全面地自我表达。

2.手机短信受欢迎的深层原因

几千年的历史沿革造就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特征:内倾性、封闭性、和谐性、中和性。在现代社会中,这些特征仍在时时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和美国人的爽朗直率不同,中国人的性格多倾向于含蓄、拘谨、理智、不张扬。在人际交往中,不习惯于直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说话时十分注重措辞的分寸和得体,爱面子,喜欢委婉表达自己的意愿。而在另一方面,中国人的性格中又有幽默、诙谐、乐观、开朗的一面,但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的这些性格是通过一种相对“中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婉而多讽”,这些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显示出中国人在自我表达时的节制、理性和深沉。

利用短信进行人际传播、人际交往是符合中国人民族性格的合理选择。首先传播者在编写短信时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选择恰当得体的言辞来表达自己,不用担心现场交流的意外导致仓促或不妥当的回答;其次,双方谁也看不见谁,在一些请求可能被拒绝的情况下,不论对于传者还是受传者,都可以保全“面子”和避免尴尬,也可以让彼此有一个回旋的余地。再者,手机短信为人们相互之间幽默诙谐的调侃提供了一种比面对面传播更适当的传播方式。

在传统的人际传播中,人往往用书信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当以情见长的书信日渐衰落的时候,手机短信在一定程度上担负起书信传情达意的功能。人们说“短信情长”,细腻的文字、优美的图片,使人际间的感情交流变得更加生动多彩。

二、短信在人际传播中的负面影响

手机短信已经成为现代人际传播的一种必备工具和流行时尚。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它在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新型交流途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我们既要肯定手机短信备受欢迎的合理性,也要充分认识它在人际交往中逐渐显示出的矛盾性和负面性。

1.以文字为主的符号传播使传播效果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传统的人际传播主要靠面对面、书信或者电话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靠语言,还有非语言符号的参与。例如人们的手势、表情、眼神、动作等可以辅助语言表达更丰富的意义。美国口语传播学者雷蒙德・罗斯认为,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中,只有35%是语言符号传播的,而其余的65%的信息是非语言符号传达的,其中仅仅面部表情就可传递65%中的55%的信息。电话里的声音也可以通过说话者的声调、音量、节奏等表达语言之外的信息,即使是书信,人们也能通过字迹、字体、笔画等来判断一个人的个性、素养。所有这些非语言符号都有助于使语言表达更接近传播者的本意,使受传者更好地理解传播者的意思。而手机短信是依靠文字为主的传播,虽然现在手机短信可以传输图片照片图像铃声等,但这些符号的传输要受到手机功能及技术层面的限制,也就是说,手机短信还是以文字为其主要的传播载体的。

文字是一种纯粹的体外化媒介系统,是符号的符号,传达性和反馈性较差。没有了非语言符号的参与,传受双方受“选择性定律”的约束较大。选择性定律是就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理解和存储而言的,它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层含义。这条定律的基本思想是说,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都势必要根据个人的需要和意愿而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甚至有所曲解,以便使所接受的信息同自己固有的价值体系和既定的思维方式尽量地协调一致。(3)手机短信的传播效果会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例如一条短信的内容是“我很忙”,如果把这句话说出来,它可能是歉意的,可能是不耐烦的,可能是冷漠的推辞借口;把这句话用手写出来,看者可以从字迹的潦草、笔画的轻重与否来对书写者的意思做出不同的理解;面对面的话,可以直接看出来说话者是否在忙,或者从其说话的表情语气中判断出真假。可是不同的人看到这条短信,除了这三个字外,看不到其他文字符号以外的信息,看信息者会完全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猜测说话者的言外之意:是等会儿再说?还是不想再聊了?这种理解可能是和说话者的意思不尽相同的,容易造成误解,影响传播的有效性,传播内容部分传通或传而不通。传播是为了让彼此的意见和感受得到表达、让对方清楚,但手机短信由此造成的效果有时却事与愿违,造成了故意的理解偏差或无意的多重意义。

2.复制技术导致手机短信内容同质化和情感低浓度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工具的高度发展引起人的异化,急剧变化的社会和激烈的竞争让人们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忙碌的生活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相对减少。人们渴望变化和刺激,也渴望情感上的交流,手机短信作为一种轻松、随意、快捷的沟通方式,既给人们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也给人们带来许多乐趣和安慰。风趣幽默的、调侃的、富有哲理的、讽刺的……丰富多彩的题材和内容使得手机短信成为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速食文化。

可是当一个人不断收到相同内容的信息时,相信谁也不会再觉得有趣了。特别是过年过节的时候这种情况就更为普遍,很多人会收到来自不同人的同样的信息,有的甚至会一下子收到十几条一样的短信,在这种情况下,短信中所含的感情成分还有多大?手机使用者常常追求“个性”,却不知“个性”的复制不但抹杀了个人的个性,也使个人的感情在传送过程中降低了浓度,从而给人际交往造成了不良影响。

3.传播情境的交叉重叠使现实中的面对面交往受到干扰

在一本杂志上曾有这样一幅漫画: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每个人都在低头收发短信,发出会心的微笑,家人之间却并不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情景并不少见,在办公室里、教室里等一些公共场合,随处可见忙于“拇指传情”的人们。人们或者是对身边的人视而不见,或者是边和眼前的人说话边用短信和不在眼前的人聊天。短信的短小轻便灵活使得它“无孔不入”,容易造成不同传播情境的交叉或重叠。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一种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手机使人们实现了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对于异地传播的人们来说,它延伸了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为人们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便利。但这种便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人际传播。

许多人越来越习惯于单纯的依靠某种媒介如声音、文字来与人交流,逃避现实中的面对面传播,逐渐形成人际传播中的“媒介依存症”。人们之间的联系看起来越来越多,但是却也越来越浮于表面化、形式化,内心的疏离感和孤独感并不会得到缓解,反而会产生更多的焦虑和孤独感。

4.身体的缺位降低了传播者的责任感,为谎言提供了方便

利用手机短信进行传播,由于传受双方是看不见彼此的,交流行为丧失了面对面的现场感。身体的缺位让有些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不像面对面传播那样负责任,因为有对方无从验证的心理,说谎、欺骗在一些人看来变得很正常。电影《手机》把手机的这一特点演绎得淋漓尽致,片中的男主人公把手机作为道具,把生活变成了自己随时可以进行表演的舞台。这些故事情节虽然有些极端和夸张,但在现实中确实经常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手机短信作为手机的功能之一,不可避免地也具有这样的特点。而且,文字比声音更容易伪装,受传者一方接受的信息更有限,也就更方便于传播者根据需要编织各种谎言。

手机短信以文本的形式代替了身体的莅临,使传播情境单一化,割裂了传统的时空感,增加了传播内容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比较敏感的感情交流中,短信传播有时不但没有增加彼此的感情,反而会导致双方情感疏离,互相产生不信任感。由此可见,单纯的短信传播在人际情感交流方面是乏力的,还需要短信之外的其他交流方式的参与。它作为个人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有限性。

此外,手机短信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其他的负面影响。例如,在某些情况下,手机短信在人际传播中会演变成传播流言蜚语、进行诈骗传销、扩散不良信息等不良信息的工具。对手机短信的规范管理和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已经成为越来越迫切的需要。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人际传播媒介,其本身是没有善恶对错之分的,关键是人们在生活中怎么使用它、赋予它什么样的意义、利用它来做什么事情。在功能上,它有自己的特点,也有自己的缺陷。但它不是人际传播的唯一途经,它和其他的传播媒介是互补的。我们需要对它有一个比较全面理智的认识,这样将有助于对其进行更好地利用,在使用时尽量发挥它的优点,避免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和危害。

注释:

(1)时统宇:《收集短信火爆的文化基因》,《青年记者》,2006第13期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手机用户使用网站短信息的类型和用途》,2003.09.05

(3)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第89页

(作者系郑州大学新闻学院2005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