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姜文电影的影像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姜文电影的影像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电影是有生命的影像。在此,笔者同意吉尔・德勒兹电影理论中关于有生命影像的部分观点,但是在现在这样一个消费社会环境中,电影毕竟是个庞大的产业,如果一直走纯声光影像的道路,令人费解,也是不利的。笔者相信,电影可以走出一条既体现生命又不会太晦涩的道路来。本文从姜文电影出发,以姜文的电影案例阐释电影中生命的绽放。

[关键词] 德勒兹电影理论;姜文电影;电影生命

【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7-014-1

从第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面世以来,导演姜文每次出手,都能引起国内外电影界的瞩目,姜文在电影中形成他自己特有的主题指向;不同于第五代电影人的写意影像造型美学也不同于第六代电影人写实长镜头,他的电影也形成了独特的视听语言和美学特征。

一、对于时空的提纯

影像的表现有很多种,有些突出动作,有些突出时间。很多电影一上来就会交代事情发生的历史背景。但是姜文让我们看到了新的一种方式。对时空背景的“提纯”使得他的电影集中笔墨于电影的叙事上,呈现一种更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反常规的时间线上进行叙事。在《鬼子来了》的时间设置就呈现特殊意义,影片只在细节上引入“天皇宣布战败诏书”以及“盟军进驻日本占领区”等历史事件,以达到把抗日战争的缩放到一个村庄、一群农民、一个翻译官、一个日本俘虏身上的叙事目的。近年成功的电影《让子弹飞》选择了广东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的建筑来安置发生在蜀地的故事,又刻意淡化民生场景和烟火气息,在影片一开头就把观众们空降到了一个欲望恣意,狂欢的无政府世界中。

姜文电影对大年代叙事的缺失、对空间的寓言化意味着让故事跳出时空双重维度的规定。他有着对历史充裕的表达空间,却有意弱化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只用部分历史符号来填充。“这不是一部所谓的片……这部影片从根本上说,是超政治,超意识形态,超,也是超民族超国度的,它最终是揭集着人性,通向人类共同关注的情感,命运这些个很大的命题”,虽然不像阿伦・雷耐的作品那么消解时间,突出纯粹时间,回避当刻,但是姜文也在他创造的影像中充分动用了造假的力量,撇开背景、意识形态,呈现出最元初的时间、世界,并且引发人们的思考。

二、打破常规的叙事

姜文曾经说过“我想拍的是酒,有度数”,他的电影充满虚妄、怪诞的色彩,摆脱了固定的套路,虽然也是用一个故事套住观众,但是在这个故事中,却打破了以往的一些叙事的模式,让人很难预料到事情发生的方向。《阳光灿烂的日子》结尾的黑白段落使影片脱离了叙事层面,而指向寓言意义。电影中的旁白与电影特性其实矛盾,制造了影片的间离效果,其实是直接提醒观众,不要拘泥于影片中的人物和故事,而要感受影片中的情绪与激情,饱含寓言意味。《鬼子来了》最后的彩色画面同样也有这个效用。《鬼子来了》从开头就出现的不能忽视的角色:“我”就被模糊了身份,从而从开始就奠定了影片寓言式、荒诞化的色彩。在《让子弹飞》中,鹅城的民生场景乃至屋群建造也极具荒诞和超现实主义,鹅城构造奇怪;居民很少露面,脸擦白粉,活在这个欲望恣意狂欢的无政府世界里。人们很容易在姜文的电影里,找到“破而不立”的生存空间。姜文的电影极力颠覆人们对某个特殊年代的历史记忆,在营造出的另一场域的道德真空里,挥洒其个人表达和生命本能。

三、主体的思考

商业电影很明显的能看出有很多力量在操作着影像。纷纷往影像当中灌输他们需要灌输给人们的内容,而此时的电影也成了一个工具,将人们捕获,将电影中获取的信息照单全收。影像是有自己生命的,但是影像的生命一方面是自己展现的,一方面也必定要由创作者来赋予。可以说影像是替作者体现出了他脑海中的所想所为,呈现他脑中对于生命含义的解读。如果能将电影的生命和电影的叙事完美结合。并满足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自主的思考,也是不错的选择。

姜文以个人经验作为电影生长的起点,他的每一部作品也都是他在人生不同阶段进行思考的产物,有个人情绪化的表达。姜文的电影充满了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在改编剧本时,也把我自己的东西放了进去。我这样做能使我相信故事本身的真实性,也更能让我进入。这部影片既带有个人色彩,同时又有代表性”。关注浮沉中的人性和生存状态,是贯穿姜文电影的母题。他描述拍完《鬼子来了》后的精神状态“拍完新戏以后将近两年的时间我感觉自己不太正常……我觉得没法给自己一个满意的东西,没有答案,仍然是一个更加撕裂的问题”。此时影像的本身也在分裂着,挣扎着。这种撕裂性的问题抛给大家时,我们也有了自己的思考。

四、结语

姜文的电影在笔者看来,也属于有生命的影像,电影从时空设置、叙事、主体表达等方面上,无不显示着生命的张力。而且这是一种先将人围捕,再将人释放的力量。那种开放性的、天马行空的影像在冲击我们之后,总会给我们留下一轮又一轮的思考和讨论。

参考文献:

[1]吉尔・德勒兹.电影2:时间-影像[M].黄建宏,译.台北:远流出版社,2003.

[2]姜文.诞生[M].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3]孙献韬.中国电影百年1977-2005(下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4]危笑.跟着姜文,劈开红海:一个青年与《让子弹飞》的疯狂漫游[J].电影世界,2010,(12).

作者简介:胡天天(1989-),女,汉族,安徽芜湖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