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阅读教学。多年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一是“导”的有效性,二是“读”的有效性,三是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四是练习设计的有效性,五是媒体使用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多年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粗浅的认识和一些不成熟的做法。
一、“导”的有效性
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生动的故事、精彩的课本剧、猜谜语、辩论会、玩游戏等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要根据阅读教学实际,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例如:我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抓住三个故事晏子反侮辱的结果的句子(1、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2、楚王只好陪着笑。3、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我这样提问:“每次楚王都是只好――”晏子能实现反侮辱,晏子的说法巧妙在哪里呢?有何秘诀?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指向比较明确。思考的目标相对集中,探究的过程有具体的支点,自然提高了阅读探究的积极性和有效性。由此可见,精心设计问题和巧妙地导入,可以使阅读教学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读”的有效性
“读”是阅读教学的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的方法。著名小学语文专家张田若指出:“阅读教学,一是读,二是读,三还是读。”于永正老师可以说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有效阅读的大师,他对“读”有自己精辟的理解:“‘读’奥妙无穷,一切都在读中,读是再创造的过程,是把符号变为形象、场景的过程。语文教学抓住一个‘读’字什么都有了,离开一个‘读’字什么都没有了。”绝大多数情况,只要学生能阅读,都应该是有效的,只是阅读的效率有多高,值得思考。特别是小学生当阅历不够丰富,阅读习惯没有养成,阅读目的不够明确,阅读方法没有掌握,再加上老师仅仅把读当作是一种手段来运用,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教学的效率往往是不高的。怎样做才能提高读的效率呢?就一篇课文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强化初读
初读是学习一篇文章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独立体验文章的阶段,是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部分词语,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己提出问题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不能走过场,必须给足学生的时间,认真落实,没有三至五遍的认真阅读,学生是不可能对文章有较好的整体把握的,理解水平低的学生更是如此了。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我们的一些老师,为了追求课的完整,为了达到自己的预定目的,拼命地赶课,缩短了初读的时间,导致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不能落实到位,只能以老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致使课堂陷入学生主体地位失落的泥潭。
(二)重视精读
《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体要求。”这里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建立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的,所以,有了充分的初读,精读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牵一发动全身就成为可能,精读的目的也才能达到。
把握情感基调。一般来说,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朗读时能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基调,就基本上掌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就能把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朗读较好的再现出来,达到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用好朗读的方法。朗读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范读、个别读、齐读、轮读、轻声读、自由读、分角色读、引读等多种方法,各种朗读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也要恰当合理,适合文体和教学的需要。如范读本身就是对学生“授之以法”,学生从老师的范读中受到启发、帮助和感染。于永正老师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是这样对自己说的:“要努力使自己的朗读具有艺术的魅力,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调、节奏、韵律再现文章的声感美,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动听的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使学生感到学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初读前范读,可帮助学生正音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分析重点词、句、段时范读,可以使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内涵;在学生读得不理想的时候范读,可以使学生在“迷茫”之时及时得到“启发”。特别是低年级,加强范读,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唱读的发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
(三)科学评价
科学的评价是能否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重要保证。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读得好要表扬,读得不好也要表扬,表扬他的勇敢和自信,表扬他的声音响亮,表扬他某个词读得有味道。在这方面,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为我们作出榜样。他在教《三顾茅庐》卧龙岗景色一段,让一个学生站起来读书,结果,这个孩子读得结结巴巴,错了很多字,但孙老师即刻就表扬这个学生,表扬他的声音好听,将来能做播音员,如果能把文中的个别字读对就更好了,保护了孩子的自尊,保护了孩子的读书兴趣。而我们有些老师,在学生读完一段话,一篇文章后,不是找优点,而是找缺点,而且发动全体学生一起来找,找得学生心灰意冷,提不起兴趣。
三、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说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比传统的讲授式的学习方式多了一种交流的渠道,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改进传统课堂教学的许多不足。语文学科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要注意有效性,不能盲目地滥用,占用有效的教学时间。如班级学生数较多,新知识传授的初始阶段,低年级学生等不适合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反之,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具有教育性、拓展性的问题适合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如学习《乌塔》这篇课文时,学生针对乌塔独自一人出国旅游这做种法产生了质疑,有的学生对乌塔的做法表示赞同,还有部分同学从安全考虑表示不赞成。教师此时便可以借C召开一次辩论会,让学生充分地阐述自己的理由,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能通过大家的交流,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方式的选择要尊重学科特点,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才能择善而得其法。
四、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大家知道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作为我们许多语文老师对于“语文素养”这样一个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从平时的语文教学来看,我们的老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这些要求开始重视,但远远不够。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
如学完《蟋蟀的住宅》一课,让学生课后继续研究学习,可以亲自体验一下观察蟋蟀的乐趣,寻找蟋蟀的更多秘密,写观察日记,做好观察记录,也可以读《昆虫记》,了解更多的关于昆虫的知识。教学中,老师只要能够根据语文学科特点,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深入地挖掘和解读教材,在字、词、句、篇上下功夫,在听、说、读、写上做文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提高语文能力水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比重最大,阅读教学的质量,影响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阅读能力的提高是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一环,阅读教学方法也必须科学综合地加以应用,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阅读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