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众里寻他“十二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素质教育再出发的起点――核心素养,将成为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而学科课堂将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线教师应深刻懂得:只有努力追求课堂教学品质,做到思想上有高度、有厚度;目标上有维度、有梯度;内容上有深度、有宽度;形式上有限度、有向度;过程上有效度、有信度;情感上有温度、有热度,才能真正实现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为重”。
关键词:核心素养;素质教育;教学品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2-000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01
一、问题提出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把核心素养作为素质教育再出发的起点,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钟启泉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1]。王红、吴颖民认为核心素养指的就是那些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并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素养[2]。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之所以称其为“核心素养”,就在于这些素养不是一般性的,而是最必要、最关键、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共同素养。
核心素养并非与生俱来,而需要通过各教育阶段对其进行长期的培养,国家课程将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学科课堂将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深刻懂得:只有努力追求课堂教学品质,才能真正实现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为重”,才能真正让知识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软件硬起来、硬件软起来。
二、追求怎样的化学课堂教学品质
1. 思想上有高度、有厚度
课堂教学展示的是一种专业精神,是以教师的学科能力来推动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而学科思想方法是学科知识的灵魂,化学学科思想可分为社会化学思想和化学思想方法两方面。前者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观点:化学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要正确看待化学学科对人类生存的双刃剑角色,化学是各类自然科学发展必需的科学基础,绿色化学是化学学科的STS思想,也是化学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后者是在化学概念认知过程、知识规律总结与方法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包括结构与性质、宏观与微观、量变与质变、定性与定量、变化与平衡等思想方法。
高品质的化学课堂要求化学教师加强对自身日常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规律的凝练以及对教学效果的推动,不断追求思想上的高度和厚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思想,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一方面我们可以尝试在教学中通过各种生活素材、情景设计、化学史料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形成理科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应当做好社会民众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精神养成的宣传员、倡导者和塑造者,让学生了解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人类生存危机意识和科学生活习惯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促使学生形成化学学科思想及化学思想方法。
2. 目标上有维度、有梯度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3]。落实到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则可以分解为三个维度:授之鱼(知识与技能,是给学生一杯水,属于第一境界――知识奠基);授之渔(过程与方法,是领着学生去找水,属于第二境界――需求导向);悟渔识(价值观与思想,拥有寻找水资源的见识,属于第三境界――价值创新)。同时,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有适当的梯度,我们可以通过具有逻辑性的、有梯度的问题引领目标的实现方式并满足不同学生的内在需要。
如在《化学1》“氯气的性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如下有梯度的问题:
(1)观察一瓶纯净的氯气,你能描述出氯气的物理性质吗?
(2)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你能预测氯气的哪些化学性质?请说出猜想的理由。
(3)请你设计实验方案来证实你的预测。
(4)氯气的以上性质与其存在和用途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回忆、猜想、验证、思考,认识氯气的性质(这是双基,是“鱼”),形成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这是过程与方法,是“渔”),初步体验性质决定用途和存在(这是价值观,是“渔识”),在目标设计上既为不同学生搭建了一定思维梯度的探究平台,又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和谐整合”。
3. 内容上有深度、有宽度
知识的深度和宽度是相对的,深度主要是基于知识点而言的,对于中学生而言,要达到的深度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样的,有深度的课堂是有内涵的,是能够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的,课堂上要有思维的碰撞; 而教师对课程内容拓展的宽度是一种再创造,不同的创造,不同的宽度,效果是不一样的,在一定条件下相当于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而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促进和推动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所以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既应该包括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智力因素的挖掘,也应该包括学生的探究创新与合作交流、表达评价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只有平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宽度,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达成高品质的课堂教学。
如在《化学2》“化学能与电能”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锌―铜―硫酸”在不同条件下的演示实验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原电池是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紧接着通过Flas演示原电池内外电路中带电微粒的定向移动,从微观的角度帮助学生分析电流产生的本质原因,并通过电极方程式的书写让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在深度上进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探究。随后通过以下一组实验现象(图1)的对比与分析,学生进行原电池构成条件的理论探究,同时对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加以训练,对不满足条件的装置如何改进展开讨论,通过学生的思维碰撞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原电池装置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给出分组实验条件,请学生根据之前所学知识设计音乐贺卡电池、水果电池等,由学生亲自动手合作探究,进行创新运用,并请学生展示成果,其他学生对成果进行评价。通过这一学以致用环节在教学宽度上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利于核心素养的发展。
4. 形式上有向度、有限度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课堂教学也就应该删繁就简,凸显平实、充实的品格,彰显简约之美。也就是说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优化教学设计,追寻形式上有向度而内蕴上有限度的化学课堂,教学环节尽量做到自然易懂,完整清晰、层次分明;教学结构科学严谨、主线鲜明、板块突出,可以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向度逻辑顺序进行探究创新,但同时在探究内容上注意不超越限度。如在《化学2》“化学反应速率”教学中,我们可以按照以下问题模块进行探究:模块一,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模块二,从定性的角度比较化学反应速率;模块三,从定量的角度比较化学反应速率;模块四,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模块五,从微观的角度解释探究结果;模块六,对实验探究进行评价与反思。[4]学生经历了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探究,从实验数据出发,建立数学图像和模型,在模型认知的基础上进而形成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简单到复杂、由定性到定量的完整认知过程,不仅优化了教学设计过程,更全方位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5. 过程上有效度、有信度
要增加化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效度和信度,关键要做到:通过探究落实知识的生成,通过质疑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在《化学1》“氯气的检验”分组实验中,理论上氯气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其原理是Cl2 + 2I- [=] 2Cl- + I2,I2遇淀粉显蓝色。但实际操作中学生发现了试纸先变蓝色后褪色的现象,便会感觉到很是疑惑,此时老师如果避而不谈便会使所学知识大打折扣,严重削弱课堂的效度和信度,所以我们应该顺势引导学生进行原因推测,在推测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不同意见。意见一:可能是因为过量氯水的漂白性致使褪色;意见二:可能是因为过量氯水将碘单质氧化致使褪色。结合学生的这两种意见,教师可以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大家通过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结果学生设计了如下两组对比实验。实验一:向一褪色的试纸上再滴加碘水,观察现象;实验二:向另一褪色的试纸上滴加淀粉溶液,观察现象。通过这样的质疑、猜想并巧妙运用生成性资源进行实验探究,学生顺利证明了意见二的正确性。以上过程通过证据推理和实验探究既加深了学生对氯气检验的理解,提升了课堂的效度和信度,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意识等科学素养的提高。
6. 情感上有温度、有热度
当学生离开学校时,他们如果带着“渴求知识的火花”“浓厚的学习兴趣”“质疑的学习精神”,他们随时“愿学”“会学”“满脑子问号”,那就是最好的学习素养,而情感则是学习素养的重要因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搭建起交流、沟通、合作、探索、分享、展示、评价的平台,营造平等、和谐、尊重、包容的教学氛围。组织各种形式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来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真正从做中学,让学生能产生自己的观点,并主动表达自我立场和结论,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应适时发挥评价的魅力,巧妙地运用评价,通过有温度、激励性的语言,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兴趣,诱发其学习动机,进而达成学习目标,并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保持长久的化学学习动机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代知识传授体系,这将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意义深远。我们每一位化学老师都应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对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在心里种下核心素养的“种子”,主动做一名努力提高化学课堂教学品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众里寻他“十二度”,让核心素养在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N].中国教育报,2015-4-1(7)
[2] 王红,吴颖民.教育不能承受之重:追求知识的加速跑[J].人民教育,2015(7):2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1
[4] 朱征.“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设计[J] .化学教学, 2010(9):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