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的促进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的促进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既是民族的灵魂与血脉又是德育之根基青少年德育工作只有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才会勃勃生机。吸取借鉴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等优秀思想,通过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青少年德育向合理健康的方向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领域的空前革新不仅转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包括价值观、思维模式以及道德观念也都在原有的本质上产生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心性尚处发育阶段的当代青少年更是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变革中受到巨大的冲击。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背景,客观上促进并及时更新了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的发展。而光怪陆离的社会状态与新旧体制过渡之际所产生的矛盾摩擦等问题在主观上又无不对青少年的身心造成一定的诱惑(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这都极大阻碍了道德观的形成。

现在大多数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因为养尊处优地集万千宠爱与一身,所以在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阻力(学习压力、成长烦恼等)时,有一丝半毫的打击,便会产生极强的挫败感,仿佛整个人生就此崩塌,丧失对任何事物的积极性,甚至质疑人生,质疑世界。一旦不能得以及时正确地引导,便很容易陷入错误评价的模式中而无法自拔,长此以往,将会大大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

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厌恶学习、回避学习的现象。课堂上学习,不是无精打采便是睡觉走神;课下复习,不是借鉴抄袭就是捉刀;甚至就连周期考试,徇私作弊现象都屡见不鲜。他们不仅不为此而羞愧难当,反而还以侥幸逃脱监考而自视荣耀。这些学生,不仅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积极向上的追求,就连最基本的荣辱观都混沌不清。他们视学习为负累,浑浑噩噩地走过场,长此以往,将直接酿成整个社会道德观“走下坡路”的恶果。无论是面对父母苦口婆心的批评还是教师好言良语的教导,许多学生不仅不感恩图报,反而厌憎烦躁。抱怨多过体谅,叛逆胜过顺从,缺乏换位思考和设身处地的意识。他们行为做事不守诚信,态度轻浮,好像浮萍一般不能脚踏实地。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一、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优化道德教育的过程

对于道德教育体系的健全与实践工作的改进,其首要任务就是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发扬孔子在德育中把德育作为核心和本质的德育思想。德育首位思想,并非强调德育要比智育、体育、美育等位高一等,而是其他教育都应共同承担起德育的功能,都应该把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品质放在首位。

优化德育过程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首先,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要提高,教师要正确地引导他们在把握社会道德规范涵义与社会意义时从理性角度出发看问题,以社会道德规范作为要求自身道德认知的准则和奋斗目标,从而更好地为道德观念与道德意志的发展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于一体的完备道德体系,有机利用家庭和社会所具备的德育功能

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三大主要因素。而就当下道德教育的形式来看,其核心地位主要停留在学校教育中,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功能却被完全排除在外。鉴于学校的教育管理趋于封闭式,所以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并不能得到实际性的验证。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是人生最初的教育启迪的地方。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仅影响青少年的个性发展,而且有助于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良好形成与确立。相比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则更具感染性和长期性,家庭教育为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启蒙作用。

道德教育的发展是多样化的,尤其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集聚地的社区,不仅发挥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载体的重要作用,而且还是提供道德品质形成的实践平台。良好的社区人文气息与生活环境,将一定程度地影响着青少年身心与道德的发展。

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优化德育环境

孔子道德观念中,道德品质的培养最重视环境的熏陶。校园作为青少年生活与成长的主要环境,承担着德育发展的重要载体作用,所以对这一实践环节必须做到高度重视。明确地说,学校文化建设当隶属于德育实体的构建范畴。

道德教育绝非触摸不及的口头形式,而是一个坚实架构且内容丰富的实体。所谓实体,即是实际行动,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来发挥校园德育的建设,去展示德育的重要地位。新时期继承和弘扬孔子德育的精华,需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重视校风建设,以有效地发展教风和培养学风,规避一切有损于个人以及他人道德品质的行为,形成对师资力量具有凝聚力、对学生具有规范和引导、对社会具有模范表率等作用的良好校风。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传统文化与兴趣活动有机融汇于一体,开展具有鲜明特色且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为巩固道德文化的深入性与持久性,以校报、校刊以及校内广播、电视为媒介,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根除一切有害文化和腐朽思想倾向的负面影响。

注:(本论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研究》GS【2013】GHB1045子论文)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