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分子生药学栏目编者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分子生药学栏目编者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分子生药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药的鉴定、生产和成分的一门科学[1]。1995年,黄璐琦在《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分子生药学”(Molecular Pharmacognosy)的概念[2]。经过20余年的发展,分子生药学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

2012年,分子生药学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培育)。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3],分子生药学学科已走过萌芽期、形成期、快速发展期,正在进入成熟期,已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分子生药学科研机构和学术队伍,逐步建立了面向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在职人员的纵向多层次学科教学体系,建成了由实验室重点学科学术期刊支撑的多元化的学科平台,在理论体系、研究平台、技术方法、学科队伍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1理论体系建设

分子生药学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先后提出了道地药材形成的生物学本质及其3个模式假说[4]、中药分子鉴定的使用原则[5]、珍稀濒危常用中药资源五种保护模式 [6] 、基于一个系统的“功能基因挖掘合成途径解析生物合成生产”的中药活性成分合成生物学研究模式[7]等。2000年,分子生药学第一本专著正式出版[8];2006年,《分子生药学》第2版出版[9]。2010年《分子生药学》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著作奖一等奖。2012年《分子生药学》(英文版)由Springer出版社发行[10],标志分子生药学获得了国际的认可。2015年,出版了《分子生药学》第3版,其在对前2版进行补充和完善的基础上,增加了最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成果,丰富了分子生药学的内涵与外延[11]。

2研究平台建设

随着分子生药学在中药科研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加强[1213],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均建有分子生药学实验室。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生药分子鉴定”三级实验室建立。2006年,沈阳药科大学与韩国东亚大学联合建立了“中韩分子生药学实验室”。200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道地药材生态遗传重点研究室”认定。2016年,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验收通过,成为行业内第一个局部共建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标志着分子生药学研究平台达到国家领先水平。同时,蒙药分子生药学实验室、贵州特色分子生药学实验室、湖北道地药材分子生药学实验室等相继成立。

3技术方法体系创建

将分子生物学与生药学相结合,发展具有中药特色的分子生药学技术方法是分子生药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其中蛇类饮片分子鉴定方法被《中国药典》(2010年版)采纳,成为首个收载于《中国药典》的中药分子鉴定方法,标志着分子鉴定从实验室阶段进入应用阶段[6]。2013年提出了中药分子鉴别现场运用策略[14],开启了分子鉴定技术产品化和产业化进程。2014年,“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药分子鉴定操作指南》出版[15];2016年,《中药资源转录组分析操作指南》出版[16],标志着具有中药特色的分子生药学技术体系正在建成。

4学科队伍建设

200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和沈阳药科大学分别开展了分子生药学本科和研究生教学[17]。2008年,新世o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分子生药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18]。2015年《分子生药学》入选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研究生教材、2016年《分子生药学》入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规划教材,标志着分子生药学独立完整教育体系的形成,目前国内30余所高等院校针对本科或研究生开设了分子生药学课程。自2012年起,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子生药学继续教育重点项目的支持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联合中医药院校举办分子生药学暑期学术交流活动,先后有530余名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代表参加,促进了分子生药学教学和科研水平提升,推动了分子生药学学科的发展。

在2016年江苏镇江举办的第五届分子生药学暑期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分子生药学学科始终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且随着生命科学以及生物技术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子生药学已形成了以“基础研究为重点,以创新研究为核心,以应用研究为目标”的学科建设思路,更加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突出中医药特色,解决生药学的实际问题。分子生药学学科现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中药分子鉴定是基础、道地药材形成的分子机制是特色、应用合成生物学生产活性成分是前沿”[10,19],分子生药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点正引领着中药资源、中药鉴定、中药品质形成与质量评价等研究的方向。

为响应与会专家建议,体现新形势下分子生药学学科蓬勃发展态势,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中国中药杂志》率先设立开放和包容的分子生药学专栏,稿件内容将涵盖分子生药学领域科研与教学的最新成果,将进一步推进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分子生药学科研教学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对相关中药产业起到促进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黄璐琦 分子生药学的形成及研究进展[C] 北京:第四届中国新医药博士论坛, 1999

[2]黄璐琦 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J] 中国中药杂志, 1995, 20(11): 643

[3]黄璐琦, 肖培根, 郭兰萍, 等 分子生药学: 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J] 中国科学: C辑, 2009 (12): 1101

[4]黄璐琦, 郭兰萍, 胡娟, 等 道地药材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遗传基础[J] 中国中药杂志, 2008, 33(20): 2303

[5]黄璐琦, 袁媛, 袁庆军, 等 中药分子鉴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 中国中药杂志, 2014, 39(19): 3663

[6]黄璐琦, 杨滨 当前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 中国中药杂志, 1999, 24(2): 70

[7]黄璐琦,高伟,周雍进合成生物学在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中的应用[J]药学学报,2014, 49 (1): 37

[8]黄璐琦 分子生药学[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

[9]黄璐琦 分子生药学[M] 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6

[10]Huang L Q Molecular pharmacognosy[M] Netherlands:Springer, 2013

[11]黄璐琦,刘昌孝 分子生药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5

[12]王俊文, 刘扬, 童元元, 等 NSFC 资助的中药学领域 (H28) 分子生药相关项目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16, 41(9): 1617

[13]刘扬, 王俊文, 童元元, 等 分子水平生药研究的国内文献计量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16, 41(6): 1161

[14]袁媛, 蒋超, 黄璐琦 中药材分子鉴别现场运用的策略与实践[J] 中国中药杂志, 2013,38 (16): 2553

[15]黄璐琦 中药分子鉴定操作指南[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16]袁媛,黄璐琦中药资源转录组分析操作指南[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17]毕玉侠, 许海玉, 佟岩, 等 分子生药学教学调研分析及展望[J] 中国中药杂志, 2015, 40(17): 3355

[18]黄璐琦,肖培根分子生药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19]Huang L Q, Yuan Y, Cui G H, et al Molecular pharmacognosy: a new borderline discipline[J] Nat Prod Comm, 2009, 4(11):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