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脆性骨折:人类长寿道路上的“拦路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脆性骨折:人类长寿道路上的“拦路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86岁的程老太10年前曾中风(脑卒中),一侧肢体活动不便,需要拄拐杖行走。今年6月,她在伸手拿东西时不慎摔倒,造成右股骨粗隆粉碎性骨折。经保守治疗半个月后,程老太开始出现神志不清等谵妄症状,几天后又发生了胃肠道出血(应激性溃疡),接着又出现了贫血、低蛋白血症、肺部感染、褥疮等多种并发症,险象环生,医院曾先后三次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对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而言,一次不小心跌倒,就有可能造成骨折,甚至危及生命。像程老太这样的例子,生活中并不少见:张爷爷在浴室滑了一跤,髋关节骨折,换了人工关节;李奶奶在菜市场跌了一跤,肩膀着地,肱骨上端骨折,用钉板固定;吴妈妈过马路时被脚踏车碰倒,手腕骨折,打了石膏;李老太只不过打了个喷嚏,经拍片检查发现是椎体压缩性骨折……

87%的老年人骨折由跌倒引起

65岁以上的老年人,87%的骨折是由跌倒所致。随着年龄增加,机体各项生理功能发生退化,视力、听觉、神经肌肉系统的反应能力和稳定性都开始下降,关节不灵活,对外来伤害的防御反应迟钝,跌倒风险相应增加。同时,很多老年人存在骨质疏松,这是导致骨折发生的内在因素。统计表明,全世界每3秒发生1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又称脆性骨折);一半女性和1/5的男性会在50岁以后遭遇一次骨折;50%的人在发生1次脆性骨折后,还会发生第2次骨折;20%的髋部骨折者在骨折后6~12个月死亡。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骨折“元凶”

人类的骨骼系统是在生长发育中逐步完善的。骨骼定型以后,组成骨的各种成分仍然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骨量发生着变化。从婴儿到青少年,人处于生长期,骨量逐渐增加;25~35岁时,骨量的积累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值;35岁开始,骨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通常,女性在绝经后会经历第一次快速骨量下降,男性则从60岁开始,与老年女性一同经历持续的骨量下降和骨结构变脆。有人问:“我的骨头里有钙,应该很坚实吧?”是的,钙让骨骼坚硬,但老年人若钙摄入不足或体内钙质排出增加,会造成血钙降低。为了维持血中钙质的浓度,人体会把骨骼中的钙质抽离,以维持血钙浓度的稳定。持续的钙流失会使骨头中的骨小梁变细、变少甚至变形,同时骨外层部分的皮质骨也会变薄,导致骨骼变得脆弱,容易发生骨折。这种现象在脊椎特别显著,因为椎体里的松质骨含量高,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另外,大腿股骨上段是支撑体重的重要位置,也是跌倒时容易着力的地方;手腕桡骨远端也是人在跌倒最常支撑的部位。因此,股骨粗隆、股骨颈、桡骨远端也是容易发生脆性骨折的地方。

老年人骨折是大事

很多人觉得,老人骨折很常见,没必要大惊小怪,这其实是认识误区。老年人骨折不但会使老人遭受骨折的痛苦,也加重了病人原有的疾患,形成恶性循环,并迅速发展,导致老年人久卧不起,并发症接踵而至,最后可能导致死亡。

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和椎体骨折对合并多重慢性疾病的高龄老人而言,致残率和致死率相当高。研究显示,老年人发生髋部骨折后,死亡率最高可达40%,5年存活率只有20%。因此,老人跌倒引起的脆性骨折不仅仅是骨头断了,还可能是导致死亡的大事,需要引起病人及其家属,乃至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

人类有两个骨折好发年龄段:一是青少年时期,因为孩子好动,容易受伤,但青少年的骨骼富有弹性,不容易断裂,即使断裂也容易愈合;二是老年时期,老年人的骨骼已变得松脆、衰弱,再加上老人平衡和协调功能渐渐退化,容易摔倒,从而造成骨折。可以说,骨折是人类长寿路上的一个巨大障碍。

一旦骨折,切莫惊慌

老人一旦不幸发生骨折,家人应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判断,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呼叫救护车,并做力所能及的处理,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老人痛苦,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病人一般取卧位,将肢体放置在非疼痛部位,并注意保温。若老人已昏迷,家属应注意保证其呼吸道通畅。若有创口,应用绷带压迫包扎。不要随意牵拉骨折部位,以免加重血管和神经损伤。若有条件,可用夹板固定骨折处。

不同部位骨折,急救方法不同

1. 颈、腰椎骨折

颈椎骨折者,要用衣物、枕头放在其头颈两侧,使其固定;腰椎骨折者,应平卧在硬板床上,身体两侧用枕头、砖头、衣物塞紧,固定脊柱在正立位或非疼痛位。搬动脊柱脆性骨折病人的规范动作:三人都蹲在伤者的一侧,一人托颈背,一人托腰臀,一人托下肢,协同运动,将病人以仰卧位平放在硬板或担架上,腰部用衣物垫起。运送过程中用硬夹板,保持身体固定。禁止一人将病人抱起,应2~4人抬,防止加重脊柱和脊髓损伤。

2. 大腿骨折

自腋窝到脚跟用一块长夹板放在伤肢外侧,健肢移向伤肢并列,固定,夹板内侧应加衬垫。注意:固定应包括上下关节,以达到制动的目的;有骨突起的部位应用棉花、软布垫起,不要使木板与骨突起部直接接触,防止压迫成伤;闭合性骨折有畸形时,应将其拉直,同时固定;开放性骨折时,不要把外露的骨头复位,用净水冲洗伤口并止血、包扎、固定;固定肢体的指(趾)应暴露在外,以便观察血循环情况。

3. 前臂单纯骨折

肘关节屈曲90°,五指伸直张开,拇指对向伤者鼻子的方向。选择3~4块从手腕至肘部长度的木板或硬纸板,分别固定在上肢内外两侧,加上衬垫(如棉花、衣、布等),用三角巾、绳子或布条绑定。

4. 小腿骨折

在骨折处上、下两端,膝下和大腿中部用布带缠紧,在外侧打结,小腿部用“8”字形绷带固定。

病人经妥善固定后,应迅速运往医院救治。及时的包扎只能暂时稳定病情,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诊治是迫切需要的。

老年人脆性骨折,手术治疗是首选

脆性骨折的老年人如果有多发伤,病情危重,需要及时抢救。早期是抢救生命,中期是防治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后期是矫正和治疗各种后遗症和畸形。急救、复位、固定、功能训练是骨折治疗的四项原则。老人一旦发生脆性骨折,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接受手术治疗,以便尽快恢复接近正常的生活状态。伴随有多种疾病、无法耐受手术的老年病人,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保守疗法。

预防脆性骨折,老年人要关注两大重点

国际骨测量学会和骨质疏松基金会(ISCD和IOF)的研究表明,老人一旦发生脆性骨折,再次骨折的可能性将增加2~5倍。因此,老年人应认真做好预防工作,不要发生骨折。

防治骨质疏松很多老年人认为,年纪大了,骨质疏松是必然的,即便治疗,也已为时过晚,其实不然。骨质疏松症是因为老年人体内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破骨细胞活跃,骨吸收加快,骨形成延缓,骨量不断丢失所致。通过合理治疗,如适当用药和锻炼,可以延缓骨量丢失,预防骨折发生。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基本办法是补钙和维生素D。骨的形成是“成骨细胞”利用人体内的钙,不断“造新骨”,同时“破骨细胞”不断破坏、吸收“旧骨、老骨”,两者之间维持动态平衡,形成强健的骨骼系统。因此,老年人在补钙的同时,还要限制“破骨细胞”吸收骨的作用。具体措施包括:从日常饮食中摄取足量钙,多吃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如虾皮、豆制品、芝麻、牛奶等,成年人每天应摄入钙800毫克,老年人每天应摄入1000毫克钙。同时,烹饪方法也有讲究,一些含有较多草酸的蔬菜(如菠菜、苋菜等)会影响钙的吸收,烹饪前可在开水中焯一遍。老年人还应当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打简易太极拳、做老人操等。冬季锻炼时,最好能与“日光浴”结合起来,到户外散步的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促使人体内合成更多的有助于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此外,老年人还要改掉一些容易诱发骨质疏松的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过量饮酒、少动多坐、喝大量浓茶或浓咖啡等。

防止外伤发生 跌倒是很多老年人发生骨折最直接的原因。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95%的髋部骨折是由于跌倒引起。也就是说,如果能够防止跌倒,就能够避免95%的髋部骨折。老年人跌倒多发生在室内,做好室内“防跌”工作十分重要,具体措施包括:冬季居室内温度保持在18~22℃,使老年人减少穿衣,活动轻便;室内物品摆放不阻碍老年人行动;桌椅等家具应稳固,不能摇摆、晃动;地板和鞋子要防滑,老人在家里最好不要穿拖鞋;楼梯、过道、卫生间的照明要充足,地面要干燥,不能有积水;浴室和坐便器旁安装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