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初中语文教材中“中国风”现象的几点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范文作为语文教材的主体部分,是语文教材编选的核心。近年来,“中国风”类题材愈发地受到教材编写者的关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新课标”的要求,从教材编写角度出发,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中国风”存在的意义进行思索,展开探讨显得尤为迫切。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标”;教材编写;“中国风”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2)02-0035-02
近年来,“中国风”一词随处可见可闻,尤其是2008年之后,“中国风”开始流行于文化艺术领域,但究竟何谓“中国风”,却没有书面化的确切定义。将其放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审视,笔者以为“中国风”是指那些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反映各地风俗习惯、风土民情等颇具地方特色又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华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文。如何认识初中语文教材中广泛出现的“中国风”现象,又怎样理解其存在的依据和价值呢?笔者试从教材编写角度,以《端午的鸭蛋》为例,探讨“中国风”存在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缘由及意义。
一、“中国风”类题材入选缘由
“中国风”类题材的美文因其淡而有味的语言、充满趣味的内容以及质朴平和的情感,备受初中语文教材编写者的青睐。究其原因,笔者以为有两个方面的缘由:
1.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教材编写建议明确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人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第四单元提示中说:“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①看来,关注民俗、着力开采地方特色文化已在悄然落实中了。
2.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任何教材的编写,最先考虑的因素必然是读者。顾之川在《语文论稿》中曾谈到,“教科书的‘可接受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二是选材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②。如今,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单一,他们的视野也早已不再闭塞。这就对语文教材编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选范文既要文质兼美,又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需要、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可以说,选什么样的文章进入教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
“中国风”类题材的作品以其趣味横生的内容和平实而又不失活泼的语言,足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单看人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第四单元中的《端午的鸭 蛋》,作者像一个说书人,对家乡高邮的独特美食——鸭蛋娓娓道来,平实的文字中不时夹杂一两句逗趣的话,显得充满童趣和生机: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鸭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这段对鸭蛋的描述,读起来就像是在品尝美味一般,绘声绘色。读着,脑海中就浮现出了一个冒着红油的鸭蛋,作者将白描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剩下的空白就由读者们填补了。“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让人读起来忍俊不禁,像是一个小孩子埋怨撒娇的口吻,若是能朗读到位,定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再如: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这段改装鸭蛋为灯笼的描述,也十分有趣儿。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讲,可塑性很强,倘若读了这段,估计会琢磨着制作一样小手工。即便不动手,单是读起来,已经“好看极了!”
二、“中国风”类题材入选意义
1.彰显人文精神价值。语文教材内容,要兼顾民族文化传承、人文精神涵养同语文技能训练等诸多因素,找到最佳的交融点、科学化的轨道,实现目标的最优化。”[1]笔者以为所谓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本,倡导一种自然、和谐、舒展人性和关爱人生的状态。“中国风”类选文进入初中语文教材,以其饱含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加上清丽、恬淡的外在,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人文教化,同时也满足了民族文化传承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2.隐含深刻教育意义。一般来说,讲到教育意义,可以从外在意义和内在意义两方面去说。从外在意义来看,“中国风”的语言质朴天然,值得鉴赏学习。这一类的文章从其语言表达来看,多用俚语、俗语,且多有变化,这着实为初中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很好的仿写素材。《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先生“淡而有味”的语言着实令人着迷,处处都不见刻意雕琢的痕迹,仿佛一弯清泓,直淌到底,这正是我们中学生写作训练可借鉴、学习之处。
而“中国风”带给我们更多的则是其深层次的教育意义。这一类作品中,作者们似乎都不约而同地选取我国经典的民俗文化作为素材,更以家乡作为背景,层层刻画,着力点都放在“吃”、“喝”、“玩”之上。莫不是作者单单为写这个?恐怕非也。对于我们而言,“端午“风俗由来已久,“淡淡的熟悉”怕是对它最好的描述,而故乡也许已变成了“昨日的路人”。如何使初中学生深化对优秀民族文化和故乡的情感成了这一类文章的内在意义所在。
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现今已有了规模性的变革,甚至说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探寻阶段。“中国风”题材的美文的入选,足以证明语文教材改革的决心和力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风”类的选文将更多地进入教材编写者们的视野,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工具。
注释:
①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②张华.语文教材中范文选编策略初探[J].四川大学学报,2003,(5).
参考文献:
[1]刘占泉.汉语文教材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