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在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在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五年制高职教育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加强人文建设。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 语文课程教学 人文教育

五年制高职在建设和发展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的职业技能是保证其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性环节,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关系到五年制高职教育与整个教育体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出现了一种过于重视技能培养,忽视人文修养教育的倾向,语文课程的课时量一减再减。这种重技能,轻理论;重知识培训,轻个人修养的教育理念,虽然能在短期内使职业教育获得快速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将会制约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短视行为。我认为,语文课程教学注重培养个体的丰富性和创造性,能够将人文性始终如一地贯穿于教学之中,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所在。

五年制高职教育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一方面是指语文这门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另一方面要求在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中倡导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也就是说,在语文教材中富含的大量思想道德教育及审美情趣熏陶的文化价值基础上,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自然发展、生命健康的发展,承认个体差异,重视情感熏陶和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具体来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文化中所包含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开掘语文人文价值,注重体验人类所有的文化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尊重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不是单纯地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加大文学、社会、哲学、历史、艺术等与人文学科内容有关的课文分量,或增加带有人文性质的选修课,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而非以工具为本的基本教育观念,帮助学生树立尊重、关怀、爱护人类及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人文素质,树立博大宽容的自然观,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和发展,塑造身心健康、友爱正直、追求自由、知识丰富、兼具理性的一代新人。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1.对于一个五年制高职生来说,人文和科学两素质犹如鸟之双翼,缺一就飞不起来。缺乏人文素养必然是不完善的“单面人”,在现代社会中,这种人的立命、立业必将受限,更谈不上立民、立国。实际上,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一个热爱生命、追求事业、上进的高职生,必将在求学期间努力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脚踏实地地训练专业技能。再者,五年制高职生的知识能力在人文精神的滋养下才能绽开美丽的花朵。且不说建筑规划、园林设计、法律实务等专业的学生,即使是一名机器操作工人,也要以审美的眼光观照生产对象,这样才能生产出更加优质的产品。那种轻视人文素质培养的教育行为是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

2.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还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国富民强的同时,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使金钱至上、物欲膨胀、弄虚作假等非人文的“异化”现象不断出现。为规避市场经济对高职生产生类似的影响,首先,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其次,为适应市场经济,也应该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市场经济遵循的原则是“利益”和“竞争”,利益之争的良性运作是遵守契约,遵守契约就要诚实守信;竞争还要自信、自强、自立,否则必将在竞争中失败。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商品生产追求创新,创新就要坚韧不拔,科学求是,敢为人先;商品交换要求平等,平等就要自尊,也要尊重他人。现代市场经济是协作经济,团队、互利、合作等精神将发挥着新的作用。现代市场经济又是信息经济,这将对员工的人格、忠诚度、可靠性等人文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看来,高职生虽能凭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跨过就业的门槛,但若人文精神缺失,必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终有一天会被市场经济的大潮淘汰出局。

3.培养人文素质的人文教育还是世界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二战之后,世界范围内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经历了“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素质本位”四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及以后,人们发现,能力培养已无法使网络化时代的学生终身受用,于是“人格本位”的职业教育受到美、日等工业国家的青睐。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职业素质教育的理念在一些发达国家受到重视并付诸实施。而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大都还停留在第一、第二阶段,远远落后于世界高职教育的发展进程。为缩小高职教育与世界发展的差距,我们必须采取“跨越式”的发展,在强化学生专业知识教学与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措施

实现高职语文课程人文性建设的关键是加强语文教学,强调学生实现自我成长,强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从三个方面开展人文教育,加强人文建设。

1.树立以人文为中心的教育观。回顾我国两千多年语文教育的历程,语文教育从一开始就未建立在人文的基点上。从古代到近代,语文教育一直以教化为本体,以思想教育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安贫乐道教育,除暴安良、见义勇为、学无止境等思想教育。语文独立设科后,智能培养成为语文教育的主旋律,以智能培养为本体,语文教育立足于对人的智能培养。近代“开启智能”成为当时社会的第一主题,改革开放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成了响彻全国的口号。现在,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语文教育应该是建立在人文基础上、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该更加重视人文性建设。

以人为本,要牢固确立语文课程中“人文”的地位,主张教师以学生的需要为存在的基础,在教育目标和目的上力求使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性和美好的精神生活。语文课程的人文营养应该能够使青年学生茁壮成长,不应使其将注意力仅仅集中在知识、技术或技能等内容的学习上,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批判力。

2.建立人文陶冶的语文教学观。长期以来,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的课时分配、教法选择、教学方式等都依附于主要能力培训课程的建设,人们只是从加强学生应用、实用等方面加强语文课程建设。若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建立一种以人性、人生、人格、人道为本位的能力教育观。

语文课程本身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这是其成为人文陶冶课程的重要前提。语文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人文陶冶的课程,是因为其教学活动中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过程一方面通过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这些学习活动,陶冶了性情,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阅读活动是读者和作者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内在需要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觉悟。写作活动是一种自觉自悟的过程。在阅读活动中,教师一要引导,二要鼓励,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深层,探得个中滋味;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读出新意,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

3.创新人文教学方法。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就认为教学过程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现成的结论和知识,而是通过讨论和谈话,唤醒学生的意志,从而发现真理。孔子也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认为应重视启发诱导学生的自悟。这些都反映了创新性的人文教育方法观。创新性的人文教学方法具体包括、旨在促进情知协调发展的方法;旨在促进道德观念形成的方法、旨在激励创造力开发的方法、旨在培养人际交往技巧的方法等。若将这些方法应用到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学将会变得生机勃勃。

4.开展人文教育,还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文学作品是人的身份、阅历、职业、文化教养、认识能力、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的体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学作品才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文学作品不可能具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和终极的理解。那种动辄用标准答案和标准化的理解衡量个体色彩鲜明的作品的做法,是独断的、无效的。个性是创造性的前提,那种僵化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扼杀了人的个性、言语的特色,扼杀了创造的幼芽。学生的人生经历、生活体验、知识水平、思想境界、个性特征不同,阅读课文时自然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但这并非否定标准的科学知识体系,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创新的人文教育方法,目的是让教师在尊重科学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教师还必须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作出正确选择,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见解,进行平等的对话。要进行讨论,说明理由,在探讨中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自觉自悟。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因此,在某些问题上答案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将教师的个人意志强加给学生的行为,会使学生失去想象力、批判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郑逸农.对“非指示性”教学模式的再探索.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3,(6).

[2]陈耀文.语文教学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关系,2003,(5).

[3]姜大源.信心决心恒心――论职校生的成长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2).

[4]王炜志.语文教学本位回归的思考,2003,(5).

[5]依淑清.高职教育中更应注重理工类学生“说”能力的培养,2000,(5).

[6]刘新才.培养说话能力提高学生素质,2003,(2).

[7]张峻岭.中学语文教学法概论,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