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范画引路,打开孩子探究的视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范画引路,打开孩子探究的视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以浙教版科学三上动植物单元范画教学为例,笔者研究了用范画作为科学探究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更有效的科学探究。在范画教学中提出了分析学情,把握起点;深入研究,制作图谱;引入名家,提升品质;举一反三,“下水”探究的策略。

关键词 教科版科学 范画 探究 视野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Guide by Example Painting, Open Children's Exploration Vision

――Take Zhejiang Edition Science of Animal and Plant Example Painting Teaching for example

ZHAN Lingling

(Zhejiang Hangzhou Wensan Educational Group, Hangzhou, Zhejiang 310012)

Abstract Take Zhejiang Edition Science of animal and plant example painting teaching for example, the author studies the range of painting as a material of scientific inquiry to guide students to more effective scientific inquiry. In example painting teaching, put forward learning situation, grasp the starting point; in-depth study, production of maps; the introduction of famous, improve quality; giving top priority, "water" to explore the strategy.

Key words Education Edition Science; example painting; inquiry; vision

从三上观察大树开始,三年级孩子陆续要接触小草、水生植物、植物的叶、蜗牛、蚯蚓、蚂蚁、金鱼、凤仙花、蚕等。从陆生到水生,从大个的到小个的,从整体到局部,从运动缓慢的到运动快速的,从静态的到动态的……要对这些动植物的特征通过自主的探究获得正确的认识、并进行科学的描述,对三年级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笔者认为以三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在进行动植物单元的教学时,老师指导学生用“绘画”的方式整体把握观察事物的特点还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开展呢?

图1

1 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校园的树木》三上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学习任务是学习观察大树的方法,认识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学会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方法观察树干,并能描述一棵树,当语言描述不足时能用实物来补充说明。一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又要实地去观察,还要整理成如图1这样的观察记录,40分钟太过紧张,于是在实际教学时作了如下调整:

在进行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教学时,就引导学生学习归纳:实地观察大树可以观察的内容和观察方法,然后根据观察要求实地观察校园的大树,记录下所观察的大树的特点,认识实地观察确实比看图片和回忆所获得的内容更多,并为第二课进一步观察校园树木做好准备。到《校园的树木》教学时,学习了树冠的描述方法和树皮的拓印方法后,再到校园进行实地观察,回到教室后根据书本上树的观察记录范例进行整理。结果除了几个学习能力特别强和语文写作水平相对较好的孩子外,大部分(近80%)的孩子都无法达到范例这样的水平,描述不够细致全面、顺序也显得较为紊乱。

从小学生观察品质的发展角度来分析,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孩子观察事物时大多会呈现出零乱、不系统、看到哪里就是哪里的特点。虽然到了三年级有较大发展,一般能从头到尾、边看边说,但总体来说五年级的孩子都还不能系统化地观察,何况是三年级的学生。可见范例的要求已经超出了三年级孩子所能达到的目标,并且一看到这类似作文写作的观察记录,很多头痛写作文的孩子从心理上首先就产生了一种排斥感,要让三年级孩子人人达到范例的水平难度相当大。为此,在后来的教学中重新做了一些调整。

案例二:首先在引导学生归纳观察内容和观察方法时,将内容罗列成表格的形式。(如表1)

表1

然后学生带着表格到实地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树的特点,到第二堂课的时候补充树冠的观察方法和树皮的拓印方法,实地再进行约10分钟的观察,收集一些实物资料。

回到教室不先急着让学生进行整理,老师先演示介绍一棵自己观察的大树,边介绍边在黑板上书写,最后呈现如图2a这样一份树的观察记录。在这样的示范下,学生最后呈现的观察记录完成率达到了95%以上,良好率在80%以上。(学生的记录例举如图2b、图2c)

a b c

图2

2 由案例想到的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其内涵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和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和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和交流。”在这样的理念支持下,科学课堂上老师会花费大量的精力、甚至财力,准备了许多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的材料,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我们如果把这一理念机械照搬,不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三年级孩子和六年级孩子一视同仁,让三年级的孩子自己去摸索该怎么画出动植物的特征,那么即使经过四年的科学学习,到了六年级很多孩子可能还是不会用图来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特征。但是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案例二的这种形式学生更能接受,比教材中那种写作文式的记录感觉轻松和愉快。艺术学习可以从临摹大师的作品开始,那么科学学习也可以这样去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2.1 分析学情,把握起点

在对学生进行探究指导前首先思考一下:学生是否需要我的指导?如果需要,教师可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指导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是否能够帮助学生对观察事物进行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案例二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分析了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已知、未知、能知、想知、怎么知六方面的学情而确定了用表格罗列观察内容、绘画展示观察记录的学习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成探究成果。

2.2 深入研究,制作图谱

在掌握了这种类型的教学内容的教学规律后,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观察,把三年级动植物的研究制成了图谱(如图3),便于教学。

图3

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通过绘画的形式引导学生先认识动植物的主要外形特点,然后再进行观察,这样精确性更高,学生的探究作业也很趋完美。

2.3 举一反三,“下水”探究

语文老师要求写“下水文”,作为科学老师要坚持 “下水”探究,然后将自己的探究成果展示给学生看,这和“范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比如与孩子们一起进行凤仙花的种植活动,自己先种上一大片,用照片记录下凤仙花的发芽生长过程,掌握它发生变化的时间,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展示给学生看,很快用照片记录成了孩子们最擅长用的方式。还有养蚕活动,在观察吐丝以后的蚕的变化时,研究更是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介绍如下:

我的蚕开始结茧了(如图4),经过一个晚上我想它应该吐完丝了。我迫不及待地剪开蚕茧,结果发现蚕还在吐丝。不过它的身体明显小了很多,也没吐丝前那么透明了。既然它还没吐完丝我就把茧合上,让它继续在茧里完成它的使命。到了第二天,我再掰开来一看,蚕竟然在里面又封上了一层茧衣,把自己包裹了起来。于是我再剪开这层新的茧,发现这时的蚕已经吐完丝不动了,身体比前一天的时候又短了许多。到第三天,当我再一次打开茧,蚕已经化为了蛹,而旁边是它在茧里褪下的一层皮。

图4

当这样介绍的时候,每个学生的神情都是那么地专注,即使平时很调皮的孩子也被吸引了。很多孩子也开始急切地盼望自己的蚕快点结茧,也亲眼来目睹一下这一变化。

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不仅提供给学生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还要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和学习科学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提倡自主探究的同时,适当地降低要求,让活动更简单可行,让更多的孩子轻松地自然地生成探究成果,必将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这样对科学的兴趣才会更持久。

参考文献

[1] 约翰・D・布兰思特,安・L・布朗等编著.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人是如何学习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2] [美]米歇尔・本特利,克里斯汀・艾伯特,爱德华・艾伯特著.科学的探索者――小学与中学科学教育新取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