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活知识物理化 物理知识生活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活知识物理化 物理知识生活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缺乏而抵触物理教学的现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实施“生活化”的 物理教学谈三点做法:1.课前涉猎生活中的物理素材,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2.课堂创设生活化的物理情境,引领学生充分体验、获得新知;3.课后借助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这样,体现了物理学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关键词】生活素材 物理课堂 实际应用

从事物理教学近二十个年头,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当代孩子的生活经验匮乏,表现为在物理课堂上列举相关生活实例来说明一个物理概念或规律时常说不出或道不明,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思路狭窄,抓不住要点。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改变不良倾象,践行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创设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物理情境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打下基础。下面,谈谈自己的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课前涉猎生活中的物理素材,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为使学生养成“处处留心皆物理”的意识,作为物理教师应该率先垂范,在自己的生活中留意收集物理教学素材。比如,收集日用品中的瓶瓶罐罐;在逛商场时有准备地购买对课堂教学有帮助的玩具;看书籍、电视时捕捉与物理相关的资料和现象并记录下来,以备上课时合理运用。经常这样下去,既能使自己的专业授课手段多样、灵活,又能促进学生模仿教师课后积累一定的物理素材,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活化知识的学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收集生活中的器具,为课堂探究提供物质保障。物理学中许多知识的构建离不开实验,而“瓶瓶罐罐做实验”既可以降低了成本,又让学生倍感亲切,增强学习动力。在某一章学习之前,教师应研究课标和教材,明确本章的教学目标,预先计划为达成目标应准备哪些活动?这些活动中可能用到哪些器材?这些器材能否让学生自备?比如苏科版教材第八章“力”,涉及认识弹力、探究重力的方向、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等几个主要活动。因此,可从日常生活中选择气球、橡皮泥、弹簧、橡皮筋等认识形变与弹力的关系;选择细线和任意一个重物便可做成重垂线来检查平面是否水平,教室内张贴画是否端正等;选择带钩的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2.积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课堂活动提供事实依据。探究活动的环节之一猜想与假设常常要求学生对某个需要探究的问题提出合理的猜想,而这种猜想是以一定的生活经验作为依据的,不是空想、幻想。为了激发学生合理地猜想,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例如,为了让学生猜想物体的动能可能跟物体的质量、速度有关,可呈现生活中不同的交通工具如小客车、大客车、货车限速分别为120km/h、100 km/h、80 km/h的情景,组织学生讨论。再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时,可让学生在课桌上拉一本书,再在书上用另一只手压住然后拉,做这样的对比实验激发学生猜想滑动摩擦力可能跟压力大小有关。

巩固物理概念,经常要让学生列举生活现象或事例。在列举具有弹性势能的物体或具有重力势能的物体时,我遇到学生哑口无言的如果我来,举例则学生的印象肤浅,不利于对知识的掌握。这时,我利用课前准备的多媒体课件播放了跳板跳水、撑杆跳高、蹦床运动的视频,又播放用弓射箭的图片,学生很快就说出了哪些物体具有弹性势能。

二、课堂创设生活化的物理情境,引领学生充分体验获得新知

探究活动是学习物理知识常用的方法,在教材的各大章节均有体现。现以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压强》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应用生活实例有效地推动学生探究活动的层层深入,来实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达到锻炼动手能力、训练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与规律的理解的目的。

1.运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为此,可再现真实生动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物理规律。如在学生学完压力的概念后,出示如下生活情景:两个学生站在松软的雪地上,一人脚下垫着一只大木板,结果陷的深度不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呢?通过这一源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实例分析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拉近了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产生了迫切解决物理问题的欲望。

2.结合生活实例探究物理规律,实现探究过程生活化。对于《压强》一课由导入情境引出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不同之后,再次设计两个小实验让大家参与体验、发表意见。实验1:一只手平压在气球上,另一只手的食指顶住气球,观察气球的形变情况。改变压力的大小,气球的形变有何不同?实验2:用两只手的食指分别压住水笔的两端,两个手指的感觉有何不同?改变压力的大小,再次体验。学生水到渠成地说出了他们的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这为下一步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自己的观点奠定了基础。接着老师提供海绵、装有水的饮料瓶、沙槽(用大号饮料瓶剪去上部分做成)、钩码、用钉子做腿的小桌、长方体木块等器材,让学生自主选择设计出实验方案,经小组讨论交流后到前面展示。学生的探究热情非常高涨,列举出各自不同的方案,有效地证明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而且,学生认识到了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方法:(1)受力面积相同时,所用的压力越大时,作用效果越大。(2)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大,作用效果越小。接着提问:如果受力面积和压力都不同,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出示如下生活情景:父子俩并肩站在同一松软的雪地上,父亲的体重800N,两只脚的底面积为500cm2,儿子的体重360N,两只脚的底面积为180cm2,请问谁陷得深?大家兴致勃勃,展开激烈的讨论……思维活动进入了高潮阶段。在老师的引导、自己的实践和大家的交流下,学生对压强概念的引入意义、定义、公式、单位等一连串物理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特点和实际需要,不失时机地引入生活实例增添课堂活力,吸引学生注意、产生求知欲望、积极亲身探究。在引入课题或在课堂小结时,在习题讲评或在学生练习中,都可以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研究物理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种积累生活素材的意识,舍得花时间去研究教法、学法,在物理教学中求创新、突破。

三、课后借助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物理知识既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后用生活物品进行小制作。它们具有简便直观、原理简单等优点,可以让学生有亲近感。这样既能巩固学生的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发展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完光的直线传播知识后,让学生自选生活器材易拉罐、塑料薄膜、橡皮筋等,制成针孔照相机,用此研究当孔的形状变化,观察到的像是否变化、物离孔的距离变化时像是否变化、把孔再放大些,像怎样变化?等一系列拓展性问题;学完平面镜成像后,让学生用硬纸板、平面镜、方格纸制成一个魔术箱,进一步认识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些制作研究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物理知识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走出课堂和学校,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社会教育资源主要来源于报刊、电视、网络、科技馆以及工厂、农村、科研单位等,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引导学生看电视、书籍了解一些科技知识,比如卫星的发射、纳米材料的应用、超导材料的研究、激光通讯、能源的开发与应用等。学习苏科版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时,可让学生从网上下载科普片《宇宙与人》了解人类征服自然、认识浩瀚宇宙的历程,也可上网查询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决心献身科学的精神。有条件的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工厂、科研单位参观,认识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