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索“三式”破解“三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索“三式”破解“三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贫困山区,由于受地域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农村学校布局分散,教学点多,办学条件相对落后。农村教师老龄化和结构性缺编问题突出,学科不配套,新教师补充十分困难,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办学质量和效益低下,农村孩子平等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难以保障。落后的状况制约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如何抢抓湖北省教育信息化试点机遇,利用信息化手段破解农村教育难题,推进优质资源共享,缩小区域、校际差距,大面积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是当前恩施州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为破解制约教育均衡发展难题,我们从如下3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1 建立统筹协调的领导机制,为常态应用提供组织保障

恩施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主要领导多次对教育信息化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并多次深入学校调研教育信息化工作。2013年,恩施州委、州政府召开建州以来规模最大的教育大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发展的决定》,对推进全州教育信息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恩施州政府将“新建1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班班通’”纳入年度为民承诺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恩施州教育局、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相继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和推进办公室,加强教育信息化领导,履行成员单位职责。大部分中小学增设了信息中心机构,配备了信息中心主任和专兼职的网络管理员。推进教育信息化形成了共识,良好的发展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2 探索基础设施建设机制,为常态应用提供条件支撑

恩施州教育局紧紧围绕恩施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强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在经过“搭班子、建机构、摸家底、访高端、看前沿、学示范”等前期准备工作后,结合实际和未来趋势,进一步明确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推进,先行示范;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的工作思路。编制了《恩施州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确定了39所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和恩施、来凤两个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域。全州通过国家、省级项目支撑及本级投入,积极推进“三通一中心”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改善。

2.1 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

按照“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机制,与企业合作,积极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全州654所中小学有646所接入互联网,接入比例为98.8%。其中22所高中、139所初中全部接入互联网;493所小学,接入互联网485所,占98.4%。另外,全州521个教学点,接入互联网189个,占36.3%;12所中职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

2.2 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

筹措资金建设“班班通”多媒体教室,积极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全州中小学8 563间班级教室有6 658间已建多媒体,占77.8%。其中,22所高中的910间班级教室有715间已建多媒体,占786%;139所初中的2 391间班级教室有2 247间已建多媒体,占94%;493所小学的5 262间班级教室有3 696间已建多媒体,占70.2%,中小学实验室以及其它功能教室也多数装备了“班班通”设备。另外,521个教学点的977间班级教室有510间已建多媒体,占52.2%;12所中职学校的447间班级教室有347间已建多媒体,占77.6%。

2.3 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

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优课资源应用库”、“课内网云教育平台”等教育信息化平台积极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目前,按照“政府引导、学校购买、公司运维”的思路,引入市场机制,探索企业提供基础设施支撑服务的机制和模式,已有10 704名教师,224 942学生注册进入“课内网云教育平台”开展教学活动,有17 716名教师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注册并晒课5 483节。

2.4 推进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建设

加强州、县市、学校“三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建设,已建州、县市、学校网络中心158个。各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搭建了在线网络办公平台、网络备课管理平台、教育教学管理平台、班班通管理平台、教学质量监控平台、教育安全监控平台等应用平台。通过门户网站开展教育宣传、信息、政务公开、公众互动、网上办事、资源共享等工作,充分发挥教育政务网站绩效作用。恩施州教育信息网被评为“全国地市级教育门户五十佳网站”,巴东县教育局主办的巴东教育信息网和建始县教育局主办的建始教育信息网被评为“全国区县级教育门户百佳网站”。在2014年湖北省市州区县教育政务网站绩效评估中,恩施州教育局网站获“市州优秀网站”,利川市教育局、宣恩县教育局网站获“区县优秀网站”。

2.5 抓观念、队伍、机制建设

在狠抓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把转变观念、统一认识、建设队伍、机制创新等也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建设来抓,努力创设有利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工作机制。制定了《恩施州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通知》和《恩施州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开展形式多样、长短组合、集中和校本结合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全州共有7 501名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

3 建立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机制,探索促进教育均衡的有效模式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双向融合,关键思路是贯彻应用驱动。我们重点在以下5个方面强化应用。

3.1 试点探索“三类”同步课堂教学模式

按照不同需求和任务,把在线互动教学方式的“同步课堂”分为3类:一是“同体式”同步课堂,将一个教学点的一个班与中心学校相同年级的一个班级结为共同体,通过网络由中心学校教师统一授课,实现教学点学生与城镇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梦想,破解教学点没有教师、开不了课的难题。二是“支教式”同步课堂。将乡村学校与优质学校结对,主要针对农村学校音乐、美术、英语等薄弱学科师资缺乏的问题,利用同步课堂破解乡村学校缺乏师资,开不齐课的难题。三是“协作式”同步课堂,学校与学校之间利用同步课堂,共同开展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管理交流以及师生交流活动,促进校际间文化交流,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破解教学水平不高、开不好课的难题。目前,全州已建有50多间“同步课堂”教室,积极探索各种模式的基本技术标准、基本规律,初步提出适应这种新模式的管理规范和制度。

3.2 重点抓好“班班通”的管理和常态应用

为抓好“班班通”设施的常态应用,充分发挥其效益,我们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优课资源应用库”、“课内网云教育平台”等教育信息化平台,组织各种竞赛活动,推动规模化应用。在恩施市、来凤县、咸丰县试点应用“班班通”管理平台软件,提高了“班班通”管理效能,推动了“班班通”的常态化应用。通过管理系统,实时将各学校班班通使用的相关数据上传到县市级管理平台,自动记录教师上课内容及过程并截图保存。通过管理平台,不仅能适时掌握各个学校“班班通”设备的使用情况,还能够通过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出教师对各类资源的使用比例,使用次数,使用频率,分析出哪些教学资源更受教师欢迎,哪些科目的教师更爱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为今后的资源建设和设备配备提供决策参考。通过班班通管理系统,保证了设备和资源应用记录的真实性,有效地控制了过去采用人工记录,数据不真实的情况。

3.3 全面推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应用

2013年以来,各县市在安装使用省配“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的同时,积极筹措经费增加教学点设备。截至2015年4月,全州521个教学点有449个完成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任务,占86.2%,977个教学班级教室有510个建成班级多媒体教室,占52.2%,实现了设备配置、教师培训和教学应用“三到位”。

在加强设备配备的同时,通过硬盘或网络在线播放国家教育资源平台小学1~4年级教材版本数字教育资源,并有效整合县市教学资源,初步形成了对教学点的辐射服务支持机制。

我们还十分注重教学点项目的管理和应用。恩施州教育局在对恩施市、宣恩县、利川市、建始县、咸丰等县市教学点项目的管理和应用情况进行抽查调研后,下发了《州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管理和培训应用工作的通知》,加强项目管理和培训应用。以宣恩县、利川市、恩施市、鹤峰县为首的部分县市组织教育资源全覆盖教师的优质课比赛,通过活动提高了教学点教师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点师生认为此项目对他们影响很大,教师的积极性很高,并能利用资源,开齐开好国家规定的课程,特别是学生共享教学资源后发生了很大变化。

3.4 试点探索“电子书包”应用

分别在清江外国语学校、来凤县实验中学、来凤县民族小学、鹤峰县实验中学、鹤峰县实验小学试点探索“电子书包”应用。通过试点探索应用“电子书包”能够有效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基于问题的学习、差异化学习、自主性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适应课程改革发展需要。

3.5 组织各种竞赛活动促进应用

开展各种师生活动,促进信息化设备应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应用能力。

目前,全州各县市都出台了制度,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情况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师业绩考核,恩施州教育局把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情况作为对各县市教育局考核的重要内容,不断探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双向融合的工作机制。

全州教育信息化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一是认识程度尚待提高。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其落脚点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目前有的区域、校际间不平衡局面在进一步扩大。有的地方党政领导、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校长、一线教师还存在等待观望,固步自封,不思创新的现象。二是统筹推进力度不够。有的地方对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战略目标与具体部署了解不全面,对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有的县市教育局尚未建立科室之间协同推进机制,导致各项政策措施未能形成合力,推进工作缺乏有效组织保障。三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水平不高。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还未产生实质影响。部分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没有根本性改变。大部分教师仍处于信息技术的浅层次应用阶段,部分教师仅注重信息技术应用形式,缺乏对有效融合的教法、学法的深入钻研,导致信息技术应用收效还不明显。

收稿日期:2015-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