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池州市贵池区竹笋夜蛾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池州市贵池区竹笋夜蛾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介绍了竹笋夜蛾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特征与生活史,阐述了其发生特点,并且总结了防治方法,以期为竹笋夜蛾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竹笋夜蛾;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特点;防治方法;安徽池州;贵池区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116-02

竹笋夜蛾[Oligia vulgaris(Butler)]是鳞翅目夜蛾科昆虫。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河南、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等省份,危害毛竹、刚竹等竹类,以幼虫蛀食竹笋。

贵池区现有竹林面积10 515.1 hm2,约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8%,立竹量4 140.448万根,年产值达5亿元,竹林是贵池区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区林农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1],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部分农民片面追求产量,大面积发展毛竹纯林,导致毛竹病虫害发生呈上升势头,造成毛竹产量下降、品质降低,少数竹林甚至毁灭。

竹笋夜蛾是贵池区竹笋的重要害虫,毛竹、刚竹等竹林中发生较为普遍,受害笋形成虫退笋,不能成竹,少数笋成竹后也出现梢头折断、节间缩短等现象,竹身虫孔多,竹腔内积水,竹材质脆弱,利用价值大为下降,经济效益低下。由于经济波动,近几年竹林经济效益下降,竹农经营竹林的积极性不高,竹林普遍管理粗放、很少进行人工除草抚育,导致竹笋夜蛾危害有所上升。现就竹笋夜蛾的生物学特性、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措施综述如下。

1 竹笋夜蛾的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1.1.1 成虫。雌虫体长15~21 mm,翅展31~44 mm;雄虫体长14~19 mm,翅展32~40 mm。雄虫体色灰褐色,雌虫体色浅灰褐色。触角丝状,灰黄色;复眼黑褐色,下唇须向上翘。雌成虫翅棕褐色,缘毛锯齿状,外缘有两条黑色线,里面一条黑线由7~8个黑点组成;雄虫翅灰白色,外缘线由7~8个黑点组成,只有1条。雌虫亚外缘线、楔状纹与外缘线在项角处组成灰黄色斑;雄虫斑灰白色肾状纹淡黄色,肾状纹外缘白纹与前缘、亚外线组成一个倒三角形深褐色斑,前翅基部深褐色,后翅灰褐色,翅基色浅。足深灰色,附节各节末端有1个淡黄色环。

1.1.2 卵。近圆球形,径长0.8 mm,乳白色。

1.1.3 幼虫。初孵幼虫体长1.6 mm,淡紫褐色,每节节间白色。老熟幼虫体长35~50 mm,头橙红色,体紫褐色,背线很细,白色,亚背线较宽,白色,腹部第2节前半段断缺。前胸背板及臀板黑色,由较宽的橙红色线从背面中间分开,腹部第9节背面在臀板前方有6个小黑斑,在背线两侧呈三角形排列,近背线的2个斑特大。

1.1.4 蛹。长14~24 mm,蛹初化时呈青绿色,之后逐渐转为红褐色,有4根臀棘,中间2根比较粗,很长。

1.2 生活史

竹笋夜蛾1年1代,以卵在禾本科杂草的枯叶边缘卷皱中及竹叶内越冬,经过漫长的冬季低温后,次年2月中下旬,当最高日气温达到10 ℃以上时,卵开始孵化,若气温再下降时,幼虫便停止孵化,进入休眠状态,孵化期延迟到3月下旬结束,不影响卵的孵化。竹笋夜蛾卵抗逆能力强,卵孵化率达82%~98%。幼虫孵出后,竹笋尚未出土,幼虫便蛀入禾本科、莎草科杂草的草茎啃食草心,幼虫在草茎内蜕皮2~3次,之后不再生长。4月上中旬,当竹笋出土长到10 mm高时,幼虫从草茎中爬出来,钻入笋中,先在笋尖小叶内取食危害,取食后再蜕1次皮。3龄幼虫爬出小叶,从笋箨交界处蛀入竹笋内危害,如遇小竹笋箨较薄,可直接蛀入笋内,驻笋小时会转笋危害。随着竹笋向上生长,幼虫咬穿笋节向上取食笋梢的细嫩组织,一般每棵竹笋有3头幼虫时,竹笋即会枯死。部分受害笋即使成竹,也会因为竹节被咬穿,竹秆内积水心腐。幼虫共5龄,危害20~25 d后,在5月中上旬幼虫老熟,在笋壁咬一个圆孔钻出笋外,落地钻入疏松的土层中作土室结薄茧化蛹[2],蛹期14~29 d。蛹于6月上中旬开始羽化,羽化时间多集中在夜间7:00―10:00,羽化需要15~20 min时间。羽化后再停息30~60 min就可以飞翔。成虫喜夜晚活动,有趋光性,但趋光性不强,以21:00―24:00扑灯最多,占70%以上。白天静伏在林间的杂草、落叶下面,雨天也极少活动。成虫羽化当晚或次日晚交尾,以次日晚交尾者为多,交尾时间多在19:00―24:00,交尾时受惊不分开,连体飞离。每次交尾用时在50~180 min,雄成虫有多次交尾现象。成虫交尾后,在交尾当晚或次日晚开始产卵,以第1天和第2天产卵数最多,占50%左右,雌成虫产卵期4~6 d,每次产卵8~48粒,产卵次数为9~30次。每只雌成虫一生产卵134~572粒,平均386粒。产卵时,雌成虫飞到禾本科杂草丛中,寻觅适宜的产卵场所,将卵产于禾本科杂草叶面边缘,多粒排成1行,等秋季草叶枯萎后,草叶卷起将卵包裹于其中越冬;也偶见有雌成虫直接将卵产在刚枯萎卷曲的草叶内缘,每次产卵后均分泌胶状物将卵粘牢。故竹林杂草有无和多寡直接影响此虫的发生。偶见雌成虫将卵产于竹枯叶上。雄成虫寿命3~8 d,交尾后不久便死去;雌成虫产卵后也死亡,寿命5~13 d。

2 发生特点

刚孵出来的幼虫爬行能力强,能吐丝转移,寻找禾本科或莎草科杂草,从杂草嫩茎基部蛀入往上取食。因气温低,幼虫取食量很小,待食完杂草嫩茎后,转移到另一株杂草上继续取食,被害杂草出现枯心和白穗现象。幼虫在杂草中完成脱皮,脱皮后在杂草茎内近根部蛰伏,不食不动,停止发育。竹笋夜蛾1~3龄幼虫很耐饥饿,20 d不进食也不会饿死。4龄后幼虫不耐饥饿,一旦断食,很快就会死亡。4月上中旬,毛竹笋出土,蛰伏幼虫钻出草茎,爬上毛竹笋,并迅速爬上笋尖顶端小叶,蛀入取食,笋上留有明显的圆形蛀孔。幼虫在竹笋小叶内蜕皮1次后,爬出小叶,下行到笋节最嫩的交界处咬破笋节,蛀入笋内危害。幼虫在笋内可纵横取食,随着竹笋生长,幼虫咬穿竹笋节隔上爬,取食笋梢幼嫩部分。一般1株毛竹笋中有幼虫2~3条,多则达20余条,3条幼虫即可使竹笋被害死亡。幼虫危害笋壳较薄、秆径较细的淡竹、刚竹的竹笋时,可从笋尖或笋侧直接蛀入。幼虫粪便排在蛀道中,有的充满蛀道。6龄幼虫在笋中取食35 d后,从笋侧咬1个直径5 mm的圆孔爬出,坠落地面后,寻找疏松土面钻入土中,筑建立室,土室破裂,会再建1次。如林地土壤板结,幼虫则吐丝把地面枯叶、松土粘结成茧,在茧内化蛹。预蛹期10~15 d,蛹经19~29 d羽化为成虫。室内人工饲养,老熟幼虫常不结茧,隐蔽在残笋下静伏,预蛹期延长,蛹期缩短,与结茧化蛹个体几乎同时羽化[3-4]。

3 防治方法

3.1 清理受害竹笋

晴天的早晨,竹笋尖端常无露珠、光泽,俗称“退笋”,是受到幼虫侵害的表现,应及早挖除受害竹笋,消灭笋内幼虫。清理出的受害笋要装入密封塑料袋中,及时带离竹园,不能任意丢弃在竹园内。

3.2 营林措施

加强竹林抚育管理,彻底清除竹林内及林地边缘杂草,集中烧毁,消灭越冬卵。3―4月,集中清除萌发嫩草,堆集沤肥,消灭低龄幼虫。在每年冬天的农闲时节,翻耕除草,清除幼虫的转主寄主。有条件的,可以在竹林内培上1层30 cm厚的新土。消灭杂草上的越冬虫卵,是防治此虫的关键。

3.3 物理防治

5―6月,按照3 333 m2 1盏灯的密度,在竹林内设置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成虫羽化高峰期,每晚每只频振式杀虫灯能诱杀成虫数十只,具有很好的诱杀效果。

3.4 化学防治

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幼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在3月中下旬出笋前的幼虫期,使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2 500~3 000倍液、3%高效氯氰菊酯2 000~3 000倍液、1.2%苦烟乳油800~1 000倍液等高效低毒农药,对竹林下和周边的杂草进行喷洒,7~10 d喷1次,连续喷2~3次,消灭草上的幼虫,可起到杀虫保笋的目的。

3.5 保护和利用天敌

避免使用敌敌畏等高毒农药,以保护蜘蛛、姬蜂、寄生蝇等天敌。竹笋夜蛾幼虫在转移时,经常被蜘蛛、蚂蚁捕食。一种黑色蜈蚣不仅捕食转移的1~3龄幼虫,还能爬到笋尖顶端小叶中捕食幼虫。据室内饲养,一条蜈蚣8 h能捕食3龄幼虫8条。保护天敌,对降低竹笋夜蛾虫口密度、控制发生数量和提高竹林自控能力有很大的作用[5]。

4 参考文献

[1] 郭湘军,梅宇斌.竹笋夜蛾的综合防治技术[J].安徽林业科技,2009(6):57.

[2] 马先戎,马伟.竹笋夜蛾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河南林业科技,1990(1):36.

[3] 黄焕华,邵识烦,陈拓,等.茶秆竹竹笋夜蛾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3(4):444-448.

[4] 邓海康.广东省茶秆竹竹笋夜蛾种类及侵入规律研究[J].林业科技情报,2013(4):23-25.

[5] 黄照岗,石纪茂,郑建国,等.早竹园竹笋夜蛾防治试验[J].中国森林病虫,2006(4):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