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吴方言中“个”的指代用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个”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高频词,主要可以将其分为表实量的“个”和非表实量的“个”两类。本文以吴方言中的苏沪嘉小片为例,重点对该方言片中“个”的指代用法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同时探讨了该小片中“个”的其他用法,并且与普通话进行了比较分析。由于使用范围广泛和使用频率较高,“个”的发展演变及使用情况都相对比较复杂,值得我们从多角度关注。
关键词:“个”;指代用法;吴方言
一、 关于“个”
“个”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最为常见的用法就是作量词,例如普通话中有“一个人”、“这个书包”、“三个月”、“几个钟头”等说法。与此同时,“个”还可以用在“吃个饭”、“哭个没完没了”、“一个不小心”,甚至“一千个不情愿”等结构中,这里的“个”不具有明显的“表量功能”,因此不能看作是量词。
据王力先生考证,“个”最早是修饰竹的专用量词。后来“个”的表量范围慢慢扩大,量词“个”从“量竹”发展到可以出现在普通名词(如“人”、动物)前面,再到后来“个”还可以用来修饰时间名词、抽象名词等词。并且,随着使用范围的逐渐扩大和使用频率的增加,“个”的语法功能、语法形式等方面也产生了变化,如“个”可以和形容词、动补结构等进行搭配,“个”前面的数词“一”有时可以省略不用,“个”可以重叠成“个个”等。关于“个”的历时演变,许多学者(如吕叔湘、曹广顺、张谊生)都进行了探究,他们大都认为“个”经历了一个语法化的过程,例如张谊生就认为“个”在长期的历时演变中经历了一个从量词到助词的演变历程。①
由于“个”的发展演变及具体使用情况比较复杂,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个”的词性作出的划分也不一致。例如郭熙从语音不同的角度将“个”划分为量词与助词两类②;周明强则根据“个”虚化程度的高低将其分为个1、个2、个3三类③。但是不管怎样,“他们都区分了‘个’的表量用法和非表量用法。”④因此,我们更倾向于赞同将“个”分为表实量的“个”和非表实量的“个”的观点。⑤我们认为,表实量主要指“个”作为量词的用法,此时其表量功能较强;非表实量则主要指“个”的其他用法,此时其表量功能较弱。由于这两类“个”本身存在一定的演变关系,所以二者并非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发现,较之于普通话,吴方言中的“个”具有较强的指代功能,比如说普通话中“这个苹果很好吃”在吴方言中可以省略“个”前面的代词“这”,说成“个苹果很好吃”。与此同时,吴方言中非表实量的“个”也有一些异于普通话的说法,如“买个三四个”、“吃个一个”等。总而言之,本文试以吴方言中的苏沪嘉小片为例,对“个”的指代用法进行探讨,并谈及“个”的其他用法,同时与普通话作了适当的比较。
一、 非表实量的“个”的指代用法
钱乃荣在《上海语言发展史》中提到了量词“个”可以作定指用,他举了“伊个人也有专门学问个,伊得着一个经济学士个位子”的例子来说明。雷冬平认为“构式‘好+ 个NP’中的‘个’已经是个指示词,虽然还具有一定的表量功能,但更多的是定指功能,意义相当于‘这’。”⑥由此可见,他们都注意到了“个”的指代用法。吴方言中就有大量“个”具有指代功能的例子,例如:
吴语:普通话:
(1)个人哪哈这样呀。 这个人怎么这个样子。
(2)个老伯伯真结棍。 这个老伯伯真厉害。
(3)个人浑身不舒服。 我浑身不舒服。
通过将吴语和普通话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普通话中一般通过指示代词“这”或人称代词“我”等来承担指代功能,吴语中却由“个”来承担。在这里,吴语中的“个”虽然仍具有表量功能,但更多地承担了指代功能。我们可以看到,“个”的前面没有任何修饰成分,并且将例句(1)(2)中的“个”替换成“这”后表达的意义几乎没有改变。因此,我们倾向于将这类“个”归为是非表实量的“个”。值得注意的是,吴语中非表实量的“个”承担指代功能时往往是表示“定指”,并且“个”既可以表示近指,也可以表示远指。例句(1)(2)(3)均可视作是表近指,表远指的例子如下:
吴语:普通话:
(4)后头个学堂学生多来。后面那个学校学生很多。
(5)那里个学堂升学率蛮高的。那边那个学堂升学率挺高的。
(6)个小姑娘老漂亮的。 那个小姑娘很漂亮。
吴语的“只、本、支”等词也有表示定指的用法,只不过使用没有“个”那么广泛。例如:
吴语:普通话:
(4)只书包看起好看来。 这只书包看起来真好看。
(5)本书寻不着了。这本书找不到了。
(6)支铅笔落脱了。 那支铅笔丢了。
我们不难发现,吴语中非表实量的“个”表示定指时是比较灵活的:“个”既可以单独在句首出现修饰主语,也可以单独作同位语的修饰语。例如:
吴语: 普通话:
(7) 小王个人蛮勤快的。 小王这个人挺勤快的。
(8)老王个师傅做生意一本正经。 老王这个人做生意一本正经。
(9)侬个人识相点! 你老实一点!
在吴语中,非表实量的“个”有指代的用法(主要是定指),但其也有一定的使用范围和条件。
首先,“个”表达定指作用时较多地受到语境的限制。一般来说,这种具有指代功能的“个”只出现在对话中,并且“个”使用的前提是说话双方事先都对所谈事物或人有所了解,如例句(1)说“个人哪哈这样子啊”,其前提是谈话双方都明确知道所谈对象指谁。又或是有的时候,谈话对象往往就是谈话者双方中的一方,如例句(9)“侬个人识相点!”就是说话者对听话者的一种警戒或劝告。
这种具有指代功能的“个”除了在对话中大量使用以外,还可以在自言自语的情况下出现,如“个小囡真不乖”一句就带有说话者自言自语的味道。
其次,处于不同位置上的“个”在语音和语义方面有所不同。当“个”单独出现在句首修饰主语时,“个”在表示定指的同时往往带有强调的意味,例如“个老伯伯真结棍”是表示对“这个老伯伯”的强调,这时“个”的读音不发生改变。当“个”单独作同位语的修饰语时,“个”不带有强调意味,往往可以读作轻声。例如“老王个师傅做生意一本正经”一句中的“个”同样表示定指,但不带有强调意味,且语音上可以读作轻声。
如前文所述,非表实量的“个”具有指代功能,并且常常用来表示一种定指,若要表示泛指则“个”不再具有指代用法。比如说要表达“一个”或“几个”人“怎么样”时不能省略前面的数词,例如“一个罪犯逃走了”不能够说成“个罪犯逃走了”。对此,我们有一种猜测性的解释。当用语言表达一种定指的概念或意义时,由于说话双方都对所谈事物或人有所了解,因此省略一些成分可以便于交流的方便与简洁。而当表达一种泛指的概念或意义时,由于说话双方中至少有一方没有掌握谈话内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若对一些必要成分进行省略则会使谈话无法正常进行下去,因而不能省略。
二、 “个”的其他用法
(一) 表实量的“个”与“元”、“块”的关系
普通话形容多少钱时,一般用“一块钱”、“一百块钱”、“五十元钱”这样的说法,也可以在口语中简称为“一百块”、“五十元”。吴语中经常用表实量的“个”用来称量钱的多少,例如把“一百元”说成是“一百个”,“五十元”说成是“五百个”,“二十元”说成是“廿个”。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的说法。因为以前曾经流通过“银元”(苏沪嘉小片的人称“铜钿”)这种货币,是用“个”来计量的,现在在吴语中仍然保留了这种对钱的称法,所以将“一百元”说成是“一百个”。吴语中有时也可以将“一百元”、“五十元”说成“一百只羊”、“五十只羊”。这大概是由于古代人们以实物(羊)作为一般等价物进行交换,以羊的“只”数来称量货币的数量,保留到现在的结果。
(二)表实量的“个”的感彩
普通话中,对不同身份、职业及年龄的人往往使用不同的量词来修饰,不同的量词似乎带有不同的感彩。人们一般会用“位”来形容老师或官员,称呼他们为“一位老师”、“一位官员”;与此同时又经常用“个”来形容工人或小孩,称呼他们为“一个工人”、“一个小孩”。可以说这些短语中的“位”与“个”在感彩上是有差别的。“位”代表着对老师的一种尊重(一般较少用“个”来形容老师),用“个”来称量工人则不带有这种褒义色彩,更多地呈现出中性。但在吴语中,不管人们在年龄、职业、身份上有何差异,几乎全都可以用量词“个”来修饰,并且不存在普通话中那种感彩上的差别。例如称呼老师、校长、老人为“一个校长”、“一个老师”、“一个老人”等等,和称呼小孩、工人等并无差别。这可能是由于方言更多地是一种口语的表达,所以在语言使用上比较通俗,也没有书面语那么讲究搭配。
(三)非表实量的“个”
普通话中有“洗个澡”、“吃个饭”、“玩个痛快”这样的说法,这里的“个”不具有较强的“表量功能”,可以视为是非表实量的“个”。此外,普通话中还有“一个不小心”这样的说法。由于非表实量的“个”是一个较大的范围,所以其内部在语义和语法方面存在着一些具体差异。例如“洗个澡”中的“个”的表量功能强于“吃个饭”,而“一个不小心”中的“个”几乎没有表量功能,去掉数词“一”后语义上并无差别。同时,非表实量的“个”有的可以与动词搭配,如“一个踉跄”;有的可以与动宾短语搭配,如“图个新鲜”、“凑个数”;有的可以与动补结构搭配,如“吃个痛快”、“说个没完没了”等。在吴语中,类似的说法很多,特别体现在许多带有“一个”的结构中。例如:
(10)一个不当心,他就摔在地上了。
(11)一个弄得不得法,我的杯子就撒了。
(12)一个勿看见,他就撞在树上了。
其中,(10)是“一个”与形容词搭配,(11)是“一个”与动补结构搭配,(12)是“一个”与状中结构搭配。这里的“一个”几乎没有任何表量功能了。另外,吴语中还有“吃个两碗”、“唱个一支”、“买个一两个”这样的说法。对于前者,钱乃荣认为“吃个两碗”、“唱个一支”中的“个”已经完全虚化了。而对于后者,“个”也没有什么实在意义,甚至可以省略。
综上所述,“个”是现代汉语中的最为常见的词之一。“个”最早是作为量词出现的,后来逐渐获得了非表实量的用法,我们主张将其分为表实量的“个”和非表实量的“个”两类。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吴方言(以苏沪嘉小片为例)中“个”的一些用法。本文重点对该方言片中“个”的指代用法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并大致分析了其使用条件和范围,同时探讨了该小片中“个”的其他用法,并与普通话进行了适当地比较。总之,“个”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使用频率也比较高,“个”的发展演变及使用情况也都相对比较复杂,值得我们从多角度关注。
[注释]
① 张谊生: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3).
② .郭熙:“‘个’的词性”,载《语文研究》1985 年第5 期.
③ 周明强:“汉语量词‘个’的虚化特点”,载《语文学刊》2002 年第1 期.
④ 刘慧:非表实量的“个”的研究综观,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第2期.
⑤ 刘慧:非表实量的“个”的研究综观,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第2期.
⑥ 雷冬平:“好+ (X) 个NP”的构成及语法化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 年第2 期.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文化传播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