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怀念放牛的岁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怀念放牛的岁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8岁的时候,正是农业学大寨如火如荼的岁月,由于我家是劳弱户,像碧水一样亲善的乡亲们照顾我家养了生产队的一条耕牛,每天记10个工分。牛是个儿很大的牯牛,外表很威严,性情却很温顺,一身橙黄的细毛,通体油光闪亮,俨然披了一匹锦缎。我是个淘气的家伙,于是放牛就成为我的最爱。

老家在笋河边上,河边有竹林,竹林外有荒滩,荒滩上长满草。牛知道这个所在,解开牛绳,牛尾巴一甩一甩的,欢快地自己去了。我在后面磨蹭着。或者俯身看牛四蹄在松软的土地上印出的整齐图案,以为那就是最美丽的图画。或者抛出泥块石子,惊起一群五色鸟儿,“轰”地一声窜向空际,以为那就是最精彩的韵律。感谢牛啊,使我有了“放牛娃”的阅历,童年才不枯寂。我有时自诩还有几粒艺术细胞,其实就是那时潜滋暗长的。

牛走远了,回头看我,哞哞叫唤,招呼我跟上去。一到草滩,牛就低头啃草,发出呼哧呼哧的响声,尾巴悠闲的甩着。牛吃百样草,就是带刺儿的,也慢慢地咀嚼,样子很是享受。夏季里,我在河滩上用湿漉漉的河沙塑出各种各样的东西,连自己也不知是什么。结果,总是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泥娃。清澈的河水,好洗一身尘垢。赤条条,无牵挂,这一份野趣,是我岁月里晶莹的记忆啊。如果我在浅水里戏玩,牛兀自低头啃草,有时抬起头来看我一眼。如果我游到了深水,牛就停止啃草,那一声“哞――”的长啸,犹如警号,提醒我深水里去不得也。这时,我就急忙上岸,跑到牛的身边,它的尾巴温柔地甩在我身上,痒痒的感觉,像老人在数落调皮的小子。

夕阳含山,河里斑斓着金色的浪花,像满河的银鱼在跳跃。远近有狗吠鸡鸣。近处的禾苗、竹树,静静地肃立着,斑驳的影子轮廓分明。竹林后面那片橘林,树冠像散着的一团一团的淡墨,显得迷蒙和神秘。这样的景致,牛也神往着。它早已停止了吃草,肋后两个三角形的坑,已经填平并鼓突起来,显然饱了。它看看我,看看竹林深处升腾着薄薄河雾隐隐约约的小径,仿佛在说:“回家啊”。我骑在牛背上,牛头一点一点的,我身一颠一颠的。随手折来的嫩竹管,嵌上绿竹叶,在我嘴里胡乱吹着,不成曲调,却沉淀了一个乡野孩子狂野而宁谧的梦。望见屋前的黄桷树了,我急忙溜下牛背,因为大人不允许我骑牛的。牛撒开四蹄,径直跑到老黄桷树下,不用拴它,它眯着眼,津津有味反刍了。

我不知道是我放牧牛,还是牛放牧我。渐长渐大,我读书了,在歌谣谚语里复习着牛,在故事传说里景仰着牛。参加工作后,与土地的距离渐来渐远,然而牛的憨声憨气的呼唤,总是在我梦中萦绕。我知道,这是亲切的家园情结作用的结果,喝河水吃稻米长大的我,永远走不出绵延几千年牛耕的历史。我流连故园和童年野趣,当二者在岁月流程中走向一个现实归宿的时候,我是无怨无悔的态势。因为,这种情结就像叶子热恋土地一样,在狂风中不管旋多高,最终还要投向大地母亲的怀抱。思想与现实接轨,那片记忆的叶子便是活着的历史。我不惮读者诸君讥讽我为“乡巴姥”、“土老帽”、“泥坷拉”,我总认为牛是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现代化的今天,它有了形而上的意义。回望记忆里那条丰盈的河流,时下隆冬之际正瘦成一线。老家是稻粱产区,而今农户养牛的却很鲜见了,我不知道这是一燕知春,还是一叶知秋。

放牛娃的经历,让我零距离接近着泥土。十来岁的时候,我就学会了插秧。长大后外出工作,我总要想方设法回老家去插秧,这是患了乡野病的缘故。先给乡野捎个信回去,老乡老亲说,快回来吧,回来就能赶上开秧门啦。开秧门是准备插秧的古老仪式,神思飘渺中,溅起清香和微苦,搅动灵台的是清新田野的气息。梯田缓缓而上,近处的苍绿,是泼墨,稍远的浅绿,若泛黄,掬一捧含着丝丝水草的田水,仿佛自己就幻化为一棵绿稻。灵魂说,人之为人,全在灵魂,这还没有遭遇污染的一捧水里,也许就照出灵魂的影子。

“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是一首禅诗,却牵扯起与田野割不断的亲情,是因为当今的人们与田野越来越远。那些进城叫卖新米的农民,是田野的广告,我总不怀疑其虚伪,即或买来的是陈米,我也欣然。因为,我总在想象一个弓腰曲背的画面,企图诠释什么叫与大地骈足而眠。因此,经常梦回生我养我而又陌生的田野。醒来,绿色的秧苗连缀成无边的牵挂。在我的有些文字里,总企图表现原色的家园,总企图书写艳阳下最无华的风景。

父老乡亲那老茧的手,倔强的头,沧桑的强劲,古典的坚韧,犹如一粒黄谷嵌在紫土里一样平凡。一个个平平凡凡的农夫活过来,一个个平平凡凡的农夫死过去,背朝青天脸朝绿水的记录片,才绵绵延延不停上演,为大地履行着一个神圣的诺言,演绎着亘古不变的稻德之心。人啊,饿了要吃,累了要睡,当一切都“有”了之后,吃什么好,怎么睡才得劲,真还缠夹不清。生命啊,就这样一半漂泊在说不清道不明的忧愁里,一半迷茫着五彩缤纷的现实与未来。前些年赶潮流啃读《百年孤独》,我触着了一个民族冰冷的寂寞。当我看完那本书的时候,曾有一种冲动,写一本《稻德之心》,来讲述一个民族虔诚的朴实。如今,有许多陌生的词汇在泛滥,有不少过去常用的词汇在变味。冲动中想起的书,是写不出了。如果就坐在这电脑前漫不经心敲打,其实就是把虚情假意涂抹在落叶上一般。

庆幸“水稻”这词比“玉米”幸运得多,它应该还没有遭受污染,能让人联想那正在熄灭的社火,想起正在淡化的农耕文化。绿色的水稻,躲在乡野,是在冷眼看喧嚣与浮躁吗?还是在无声地告戒:平和一点再平和一点。中国人啊,在娘肚子里就吃着周代的米,生下地就吃着汉代的盐。谁说现代化不也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科技进步、商品经济、开放社会以及民主政治等等,是实现人的存在价值的手段与过程,而不是人的存在价值的终极目的。但是,我们却把这个世俗过程作为终极目的来认同,将人生的全部意义抵押给这种高节奏的浮躁,也就丧失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和批判,也就出现了文化道德迷失。春种秋收,老牛曾经犁出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老牛犁不出“小康”水平,牛耕历史的终结是大势所趋。笋溪河边的野草依然疯长,还须点缀放牛娃否?走过田野的时候,我心颤了:我们,究竟要离开那粒嵌在紫土里的黄谷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