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章草大家――王蘧常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章草大家――王蘧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王蘧常(1900―1989),字瑗仲,号端六、涤如,又号明两,别号玉树堂主、欣欣老人,斋名有窈窕轩、双如阁、仰韶楼。浙江嘉兴人,生于天津。王蘧常幼年便在家人的教导下读书识字,7岁就能作诗,被誉为“神童”。14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越级考入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入学前,曾将省立第二中学教师刘子庚所著《中国文学简史》加以注释。刘子庚见后大喜,赞赏有加。15岁时就为父亲,展露锋芒。后因病辍学,在病床上的他还以指,临摹小草《十七帖》,比画记忆。病发时,字帖被压在身下,被汗渍浸坏,于是重换一本;后来又坏,再换一本。卧病在床的两年多时间里,他换了4本字帖。长时间的心摹手追,使他对王羲之书法体会颇深。病好后,他开始研习《爨龙颜碑》等六朝碑版,读包世臣的《艺舟双楫》,更加潜心研究书法。王蘧常对当时的书法大家沈曾植仰慕已久,经常求教于他。1919年,王蘧常在上海正式拜沈曾植为师,学习书法、文学、诗歌、历史等。1920年夏,携《爨龙颜碑》习作,求教于沈曾植,恰巧康有为在沈家做客,于是康便代为批改,康对蘧常大加赞赏。自从跟随沈曾植学习后,王蘧常不仅对书法的认识加深了,而且还学到了严谨的治学方法,使他终身受益。

王蘧常开始写北碑时,主要临习 《张猛龙》和《郑文公》。沈曾植见他习北碑,很是赞许。后来又见弟子学《十七帖》,沈先生认为王右军笔法是“远承章草”,但章草传本,如今只有皇象的《急就章》、萧子云的《出师颂》以及索靖的《月仪帖》(有人认为是萧子云所书)几种了。所以沈先生对弟子说:“汝能融冶汉碑、汉简、汉陶、汉帛书,而上及于周鼎彝,必能开前人未有之境。”王蘧常竟志不忘,从此走上了研习章草书的漫长道路,矢志不渝,持之以恒,终有大成。他所作的章草,古雅厚重,笔力坚劲,纵横自然。王先生是诗人,诗人的气质往往从他的书法中自然溢出,发为书卷气,潇洒清逸,雄浑壮观。谢稚柳先生推崇其为章草书法千年以来第一人。王蘧常从50岁左右开始,精心研究《居延汉简》、《武威汉简》、《敦煌汉简》、《罗布泊汉简》、《楼兰魏晋竹简》和《流沙坠简》,注意篆、隶的内在联系,“欲化汉简、汉帛、汉陶于一冶”,“拓展章草之领域”。王蘧常晚年线条的龙蛇盘结、雄浑有力就是取自汉隶的线条质感。60岁后能默诵《说文》部首,并用小篆写了六七年日记。70岁后,其章草书法已从成熟走向别树一帜。作品曾先后到法国、日本展出。识者评其章草特点:“无一笔不具古人面目,无一笔不显自己的精神。”其章草书法艺术“博取古泽,冶之于章草之中,所作恢弘丕变,蔚为大观”。日本书法界则更称颂为“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推崇备至。他于80岁后为泰山、禹庙、黄鹤楼所书的匾额,获得千万人赞赏。特别是为杭州岳庙撰写的抱柱长联,人誉为“神州之冠”。

王蘧常的书法气韵高古,气格不俗,他做人也是如此。抗日战争期间,他在迁沪之江文理学院历史系和交通大学中文科执教,在国破家亡的危难局势中,十分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汪伪将接收交通大学。王蘧常与同事五人,毅然辞职离校,坚决不为汪伪执教,时称“反伪六教授”。当时的伪中央大学校长原是王蘧常的一位长辈,三次来电邀他去南京任文学院院长,被他以一诗拒绝。王蘧常在日伪统治时期,洁身自爱,自甘贫困,曾全家吃菜粥度除夕,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受到人们的敬佩。抗日战争胜利之年,当他获悉交通大学学生杨大雄烈士事迹后,激于义愤,用《郑文公碑》书体,书写了《杨大雄烈士殉国碑记》,悲壮之情贯注全篇。其抗战诗文,编为《抗兵集》,诗如《八百孤军》、《闻平型关捷报歌》、《大刀勇士》、《胡烈士歌》,文如《论倭不足畏》、《胡阿毛烈士传》,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了民族正气。抗战胜利后,王蘧常在暨南大学任教。1949年开始,在无锡中国文学院任副院长。1951年起,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后调哲学系为教授,直至去世。先生著有《明两庐题跋诗》、《商史・汤本记》、《礼经大义》、《严几道年谱》、《沈寐叟年谱》、《诸子学派要诠》、《先秦诸子书答问》、《抗兵集》、《秦史》、《国耻诗话》、《梁启超诗文选注》、《顾亭林诗谱》、《顾亭林著述考》、《荀子新传》、《书法答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