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孤单的察颜观色不寂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孤单的察颜观色不寂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所谓观察,就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知觉活动。观察不仅仅是眼看,还要用鼻子去嗅,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用手去摸。

一年级小朋友的学习目的就是为养成科学素养打下扎实的基础,观察力就是打基础的第一道门槛。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存在一些问题:不会观察自己喜欢的物体,在观察和比较时不知所措,甚至单纯模仿别人的结论……种种问题皆源于孩子的观察力较弱,故在之后的教学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让孩子和察颜观色做朋友。

一、培养观察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低年级学生对各种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对于具体的、直观的、形象事物感知深刻。在教学中,要抓住低年级学生这些心理特点加强直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实物、教具等展示给学生,将学生观察中的兴趣发展为探究兴趣。如,在教《石头的世界》时,首先向学生出示风格各异的石景,利用丰富多彩的画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去收集自己喜欢的石头,让其在大自然中观察石头的千姿百态、五光十色。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观察活动中,若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就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特征,才能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培养儿童观察力的首要条件是在进行观察之前向儿童提出并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和实现这些任务的具体方法。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时候,要给儿童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及任务,充分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学的直观性、对课业本身的兴趣以及在课堂上听到或看到的东西所引起的情绪波动,都能引起儿童的注意,所有这些都是无意注意。

1.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学习兴趣

低年级儿童往往对学习过程本身和具体事物更有兴趣,以后才逐步对学习内容以及抽象事物感兴趣。而且他们一般还没有分化性兴趣,以后才逐步产生分化性兴趣。教师善于了解儿童学习兴趣发展的特点,就能有助于掌握和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

2.精心准备有结构的观察材料

提供给学生的观察材料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使他们有能力通过观察去发现问题。为此应把握观察材料的普通性,注意它的基础性和可接受性,使观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它们混在一起了》时,准备的石块、石子和沙应尽量让学生自行用器物去搜集,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准备一些类似的材料,例如农作物的果实学生较熟悉,观察时便于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逐步认识到固体大小与间隙大小的联系。

准备的观察材料还应有一定的趣味性,以便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如《辨别水》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几种透明的可食用液体,让学生通过不同方法的观察获得知识,在有趣的游戏中学到辨别不同液体的方法。 只有精心

准备有特色的观察材料,学生在观察中才不会感到枯燥无味,才可能顺利地通过揭示自然现象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儿童的无意注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具体性和直观性,因此,适当运用直观教具、注意言语的直观性等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必须积极吸引儿童的注意,使无意注意沿着必要的方向前进。

其次,也应该利用儿童的情绪态度。教师应用生动有感情的言语和表情来吸引儿童的注意。最后,要积极避免可以分散儿童注意的因素。在培养儿童观察力时,要培养儿童的有意注意。

二、在观察时,要尽可能有较多的感觉器官参加活动

1.在教学过程中,使儿童尽可能有较多的感觉器官参加活动是保证儿童更好地掌握教材的条件之一。

儿童在学习时,应既听讲,又观察物体,还能动手操作,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让儿童感知画片上的物体时(共十张画片,每张画片上画着一个物体),一组只用触觉来感知,一组只用视觉来感知,另一组用视觉和触觉来感知,同时还让儿童大声地说出这些物体。 结果只用触觉的一组能正确重现 60%,只用视觉的一组能正确重现70%,而触觉、视觉和语言同时并用的一组则正确重现 86.3%。

2.在教学中正确运用直观性原则。

⑴应使直观教材的形象和实际事物相符合。

⑵应注意言语和直观的正确结合。

⑶直观教材的运用要适当。

总之,培养儿童的观察力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儿童观察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正确引导儿童“观察” 在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学生观察,提高观察效果和应用能力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低年段要求:用眼辨别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用耳辨别物体的声音;用鼻辨别物体的气味;用舌辨别物体的味道;用手辨别物体的冷热、软硬、粗糙光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1.边观察边分析。在观察中,教师要把观察与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先通过提示,让学生总体上对观察对象有一个明显、完整的印象,再引导学生把整体分成若干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进行细致的观察,最后,再让学生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观察目的。

2.边观察边比较。教师要指导学生把类似的对象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确定其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从而对所研究的对象获得正确的认识。在观察活动中,教师要切实抓住事物的特点和属性,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观察的效果。

3.边观察边研讨。在观察活动中,指导学生研讨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它可以使学生将各自分散的感性认识集中起来,在集体研讨中通过分析,获得科学知识。在研讨时,应尽量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探究的情境,以便学生观察、交流。总之,在小学低年级观察活动中,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感官去观察自然事物,探究自然现象。

在日常教学中,忽视了观察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不可能具备完整的探究能力与科学素养,各学科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素质教育呼唤着学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宗旨,而创新能力必须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和前提。在小学阶段应初步培养学生多种学习能力,其中观察能力对于各学科学习中各种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无论是数学上图形的识别、数据之间关系的把握,还是语文中的形象字、看图说话、高年级的作文,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认真、仔细的观察。因此,观察能力无疑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