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孤雁”不再孤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孤雁”不再孤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传统的婚姻和家庭观念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冲击,夫妻离异现象越来越普遍,同时,由于天灾、疾病、意外事故等原因,而导致家庭成员死亡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由此而产生的单亲家庭,也不在少数。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出现不良心理倾向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孤雁”心理较为典型。本文尝试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孤雁”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教育策略作一定的探索,以便能和单亲家庭的家长联手为这一特殊群体创造良好的外部教育环境,帮助更多的单亲家庭实现教育功能,促进更多的单亲孩子健康成长。

〔关键词〕单亲家庭;初中生; “孤雁”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6-0018-03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传统的婚姻和家庭观念受到冲击,离婚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农村夫妻也不例外;同时,由于天灾、疾病、意外事故等原因,农村学生父母一方死亡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种种原因,使得农村单亲家庭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国内一位心理学家说:“父母的离异或死亡会造成孩子人格的扭曲。有的孩子谁也不信了,甚至也不自信;有的孩子远离人群,成为孤雁一只;有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归宿,逐步陷入流氓集团,从而走上犯罪道路。”据不完全统计,在父母离异或死亡的家庭中,青少年犯罪率在40%以上。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全国上下各类心理咨询机构也非常重视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疏导工作。笔者也就单亲家庭学生中“孤雁”心理的矫治,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孤雁心理”的界定及其表现

1.单亲家庭“孤雁”心理学生的界定

“孤雁”原指由于种种原因而离开了雁群的大雁。大雁的习性一般都是成群行动的,孤雁因失群而形单影只,独自飞翔悲鸣,令人同情,孤雁最大的愿望是回归雁群。所谓单亲家庭“孤雁”心理学生,是指父母双方中有一方已死亡或父母离异而形成的单亲家庭中,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从小形成自卑心理,进而发展为孤独、孤僻、不合群心理的一类学生。

2.“孤雁”心理的主要表现

单亲家庭的子女是不幸的,失去父亲(或母亲),对他们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其心理压力也不言而喻。有研究表明,他们中许多人在家庭变故几年之后,其心理创伤仍很难愈合,于是产生了孤僻、不合群的不良心理,这种“孤雁”心理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有的单亲家庭的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差,吃、用、穿都不如别的同学;有的缺乏家庭温暖,生活各方面得不到关心等。诸如此类的原因,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孤僻心理。有些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被别人歧视,平时不愿与同学交往,不愿与别人谈心,更不愿透露家庭的辛酸,恐怕被人嘲笑。课余时间独来独往,他们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孤僻心理。

(3)散漫心理。大部分单亲家庭学生的家长因丧偶或离婚,心痛未愈,又忙于生计,无暇管教子女,长此以往,单亲家庭的学生也就更容易产生散漫心理。

(4)逆反心理。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从小缺乏父爱或母爱,总感觉低人一等。在学校,他们容易受到同学的歧视。同时,有的家庭,由于继父或继母的偏心,他们就会慢慢地对自己的家庭,甚至对生身父亲或母亲产生厌恶感,对身边的人产生不信任感,逆反心理逐渐增强。

二、单亲家庭学生“孤雁”心理的成因

(一)家庭原因

1.单亲家庭孩子父爱或母爱的缺失

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和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的大幅度上升,使单亲家庭大批出现。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父爱或母爱。社会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3~7岁),母爱对子女的发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失掉母亲,就会使子女的情绪波动大和不安宁。在少年时期(12~17岁),由于子女的社会性有所发展,父亲这个角色就突显出其重要性,在此期间,子女若失去父亲,不良行为的出现率就明显上升。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破裂家庭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事实上,绝大部分生活在单亲家庭里的青少年在自己个性发展的过程中,常常感到空虚、寂寞、惶恐不安和焦虑,从而产生自卑、孤僻、逆反等心理。

2.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责任的忽视

许多夫妻由于感情破裂等原因离婚后,夫妻双方出于对再婚或生活压力等方面的考虑,往往把孩子当“皮球”踢来踢去,不愿履行对子女的教育和抚养义务。也有的单亲家长因忙于工作、交际等,无暇照顾子女,使子女失去应有的教育和关心。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容易产生不良心理,甚至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与坏人接触而走向犯罪。

3.单亲家庭对子女教育方法不当

(1)过分溺爱,有求必应。有些单亲家长害怕自己的子女被别人看不起,或受人欺负,对孩子物质方面的要求一味满足,对孩子思想教育或学业方面则漠不关心,导致孩子为所欲为,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心理。一旦家长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便容易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偏差。

(2)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有些家长由于婚姻的失败而加倍勤奋工作,为生活而奔波,为事业而操劳,所以因为忙而顾不上管带孩子,更顾不上孩子的学习。这些家长对孩子缺乏责任心,使孩子有种被抛弃的感觉,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3)方法简单,态度粗暴。有些单亲家庭的父母不顾子女客观实际,在学业上对子女提出过高的要求,尤其是有些家长脾气暴躁,当孩子达不到自己要求时,非打即骂。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无形中使青少年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有的孩子怕挨打,便夜不归宿。这些都有可能使孩子产生不良心理和行为。

(二)社会原因

社会对单亲孩子的成长环境关注不够、干预不力是造成其心理障碍的又一重要原因。“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清官难断家务事”,受此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认为家庭教育是“家务事”,他人和社会组织等不便介入。基于此,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虽有原则性规定,但至今未完全建立起未成年人不良成长环境的良性干预机制。

(三)学校原因

学校对单亲孩子缺乏应有关注,也是造成其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单亲孩子由于应有的家庭温暖和关爱的缺失,大多数会产生消极情绪和情感。在学校里,他们会感到自己缺乏朋友和关爱,产生自卑情绪。有的教师缺乏耐心,厌弃这些“问题”孩子,对他们不闻不问,再加上长期以来学校对单亲孩子的心态认识不足,关注不够,措施不力,疏导不及时,导致其自卑、孤僻等消极情感蔓延,最终形成不良心理。

(四)自身原因

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受家庭影响,一般意志薄弱,缺乏毅力,害怕困难,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求。在这些学生中,有许多实际上是具有是非判断能力的,但由于意志薄弱,正确的观念不能占上风,所以往往会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又往往会使学生在采取不良行动时产生方便、自然,甚至舒适的情绪体验,从而成为其实现类似不良行为的内部动力。

三、单亲家庭学生“孤雁”心理的防治对策

(一)重视单亲家庭教育

1.父母要重新拾回生活的信心

单亲家庭面对离异或亡故的痛苦,家长应坦然而勇敢地面对现实,振作起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单亲家庭父母要以宽容的心态立身行事,要学会对痛苦和懊恼的遗忘,遗忘有助于单亲家长的身心健康,遗忘是对仇恨的释放,对悲痛的解脱,对忧虑的拒绝,对疲惫的宽慰。惟有家长乐观地面对生活,才能驱散孩子心中的阴影,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的责任

家庭是孩子的依靠,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而言,没有完整的父爱和母爱已经够不幸了,因此,绝不能让他们再失去仅剩的父爱或母爱。作为单亲家庭的家长,应坚强地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加倍地爱护自己的孩子。单亲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养、育并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更要注意教育孩子,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习和人际交往,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不足,正确引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明辨是非、善恶,引导孩子在生活上要积极乐观,要在家庭出现变故之后尽可能地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让孩子在家庭这个第一课堂中汲取到尽可能多的营养。

3.父母应重视培养单亲子女的独立性

由于家庭的变故,家长更容易对孩子娇生惯养,总觉得对不起孩子,无条件地满足孩子,作为补偿,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性格脆弱,依赖性强,缺乏主见,独立生活能力差。其后果是单亲子女一旦离开家长,便不知道如何去应对生活中的困苦和挫折。

(二)优化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有它自己有利的条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计划性、针对性都很强,而且可利用的教育渠道广泛,方法灵活。为此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有必要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1.开展教育跟踪,时刻关注学生

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德育队伍,对单亲家庭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学校应建立单亲家庭学生个人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学校德育队伍应在实践中,善于总结、归纳,寻找对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的科学、有效的方法。在这方面,笔者所在学校实行的“学生成长导师”制度,可看作是一个较成功的经验。导师通过心理疏导、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等多种形式,关心、关注、关爱单亲家庭学生,收到了良好效果。

2.重视赏识教育,重拾学生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仿佛都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渴望赏识、渴望爱。作为单亲家庭的孩子,曾经历了亲人早逝的痛苦或家庭破裂、双亲离异的恐惧,有些在单亲家庭形成后仍得不到父母的疼爱和家庭的温暖,孤独无助,失落自卑,所以他们更渴望得到赏识,渴望得到更多的关爱。面对这类孩子的教育,学校、教师应该当好赏识教育的主角。研究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特点并实施正确的教育手段是教师的重要任务,要坚持以正面鼓励为主。每个学生都会有自身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现这类学生有了心理、行为方面的进步时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增强其自信的砝码,使他们的生理、心理、成绩真正健康协调地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尊重学生的人格,坦然接纳学生的缺点,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赏识教育,让学生在关爱和信任的氛围里,重新认识自己,逐步树立起自信、自尊和自强,逐步矫正自卑、孤僻、逆反等不良心理。

3.加强爱心教育,滋润学生心田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学校应选派充满爱心、有一定心理学基础、有较强的自我控制与忍耐能力、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或导师。班主任和导师用爱心去抚平单亲孩子的心理创伤,让他们走出心灵的阴影,露出灿烂的笑脸。同时,学校和老师应努力创设具有良好班风和学风的班集体。单亲家庭学生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他们每时每日所生活的班集体的班风和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在班风良好的班级中,同学与同学的关系反映在既能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同时也反映在能处理好个体间的竞争与合作上。单亲家庭学生如果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他们自然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的特别幸运。

(三)健全社会保障

教育好单亲家庭的子女,不仅是学校、家庭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应来关心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应调动社会资源,给予单亲孩子帮助。

1.重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设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咨询机构,设立家长学校,开设咨询电话,使单亲家庭的子女遇到问题能及时与社会联系。对于离异后的父母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进行家庭教育培训,提高教育水平。

2.完善离婚子女监护权

人民法院在判决离婚案,处理未成年子女归属时,要考虑如何判决更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教育,既要考虑到监护人的抚养能力,又要考虑到其教育能力,使离异后的子女尽可能多地得到双亲的照顾和关心。

3.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优势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街道、社区要从多方面去关心单亲家庭子女。生活上可通过社区互助等形式对离异家庭中生活困难的学生给予经济上的帮助;思想上,可通过经常上门家访等形式,了解家长及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共同商量、研究,关心、教育好每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

单亲孩子是生活中的不幸者,他们受伤的心灵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细心呵护。让我们携起手来,为这些不幸的孩子创建一个温暖、和谐的环境。相信,我们的努力,一定能使“孤雁”们振翅翱翔,回归“雁群”。让“孤雁”不再孤单!(稿件编号:100505003)

参考文献:

[1]俞润生.家庭教育成败百例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罗尚荣,李晓红.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J].社科纵横.2006,12.

[3]张开荆.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练市二中,313013,电邮:。该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第二届理事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