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簪花仕女图》中大袖衫和齐胸襦裙的结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根据《簪花仕女图》中仕女穿着的大袖衫与齐胸襦裙的表现形态,揣测其结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绘制版样。结合时代背景和人体工学对其结构进行猜想与探讨。
关键词:簪花仕女图;大袖衫;齐胸襦裙;结构
前言
《簪花仕女图》传为唐代画家周P所作[1],生动地描绘了衣着鲜艳的五位仕女以及一位侍女游园赏花的情景。图中五位贵族女子内着齐胸襦裙,长裙曳地,华贵异常,外罩轻薄透明的对襟大袖衫,披帛轻挂腕间,与张岩松[2]所述的在唐代流行一时的袒胸大袖衫孺颇为相似,这种服装为贵族妇女在庭院中散步、采花、捉蝶、戏犬时常穿的服装。虽然图中有些女子的服装结构不甚清晰,但根据可以看清的部分推测,五位仕女的齐胸襦裙和大袖衫的结构均相同。本文根据画中的描绘,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体工程学等方面,对画中五位仕女所着大袖衫及齐胸襦裙的结构进行探讨。
一、大袖衫结构
画中女子的大袖衫,袖长及地,与出土的大袖衫颇为不同。根据人体工程学,人体自然站立时肩峰点(SP)至地面的高度为身高的80.91%[3],因此本文以身高165cm女性身型为标准,在结构的还原过程中将袖口宽增加至120cm。此外,出土的多数大袖衫在袖子结构的处理上多采用接袖,使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被当时的面料幅宽所限[4]。接袖增加了工艺难度、降低了美观度,如今,面料可以满足完整的版样,因此采用整料通裁的做法处理衣身。根据测量,在手臂水平抬起的状态下,身高165cm的女性锁骨前中心点(FNP)至指尖的距离约为70cm,结合画中袖身在仕女手臂上的堆叠量和人体肩关节、肘关节运动的特点,将大袖衫的袖长与肩宽之和定为90cm。
画中大袖衫衣身长至女子脚面,根据人体工程学,人体自然站立时,第七颈椎点(BNP)至外踝点所在水平面的竖直高度为身高的75.71%[3],因此确定衣长为125cm。详见图1。
从画中可以看出,五位仕女的齐胸襦裙通身没有结构分割线,无省道,无抽褶,胸下都束有系带。这样的服装结构不符合人体的结构。因此推测原作者忽略了衣服的结构线或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画中的线条已不再清晰,实际上他们所穿的襦裙是具有结构线的。
唐代墓出土的女子服饰较少,但根据目前从吐鲁番阿斯塔纳唐墓出土的两件殉葬版裙装[5]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开始采用梯形面料拼接方法,而不只有一片式或者两片式剪裁的襦裙。万方在《考古所见晋唐时期间裙研究》中也提到隋唐裙子多采用梯形面料拼接的方法[6]。相比于一片式或者两片式襦裙的直丝受力,梯形拼接的襦裙利用斜丝的张力,在穿着时更不容易滑落,本文最终采用8片仅有一直角的类梯形面料拼接还原图中的齐胸襦裙。根据测量,165/84A的女性的胸宽约为32cm,因此确定每片类梯形的上底长16cm,前面、后面、侧面各两片,结合一片式襦裙的穿着方式后背要多出半圈,因此再加两片,最终是8片,裙头长为16×8=128cm。
从画中可以看出,齐胸襦裙拖于地面的长度约为画中人物身高的1/4,根据人体工程学,胸点(BP)至地面的高度为身高的5/7[3],画中仕女上胸及后背袒露[12],本文推测裙头在后背下落25cm,根据计算1/4×165+5/7×165-25≈134cm,将裙长确定为134cm,具体尺寸见图2。
覆盖于三位女子胸前的服装结构颇受争议,有人认为其为诃子[7-8]。据有限的记载显示,诃子是唐代出现的无带内衣[9-11]。然而,从图中可以看出,女子胸前衣片置于裙身之外,若是内衣,显然不合理。同时,我们无法从图中看到襦裙的腰头,因此,女子胸前结构附着于裙头的可能性比较大,而非独立的内衣。本文根据在人台上立体裁剪的结果对该结构进行还原,具体尺寸见图2。
三、结语
《簪花仕女图》作为绘画作品固然会根据画者的志趣做出艺术性修改,而并非对当时服饰的绝对还原。在尺寸方面,我们根据画面呈现的比例,将大袖衫的长度、袖口宽与齐胸襦裙的长度都在以往版样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在考虑齐胸襦裙的结构时则认为画家省略了服饰的结构线描绘,这也是符合绘画习惯的。
【参考文献】
[1]钊.“对唐周P簪花仕女图的商榷”的意见[J].文物,1959(02):44-45.
[2]张岩松.从《簪花仕女图》看唐代妇女服饰[J].艺术研究,2006(04):41-42.
[3] 张文斌,方方.服装人体工效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27-29.
[4]马舒舒.传统汉服平面结构特征在现代服装设计应用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3.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1973年吐鲁番阿斯塔纳古墓群发掘简报[J].文物,1975(01).
[6]万芳. 考古所见晋唐时期间裙研究[J].考古与文物,2010(02):90-95.
[7]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考[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573-575.
[8]孟晖.中原历代女子服饰史稿[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120-130.
[9]郑晓敏.中国内衣的演变及内衣文化[J].消费导刊,2009(5):232-232.
[10]秦小.性别视角下的中国女性内衣文化现象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
[11]北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三“诃子”条:“本自唐明皇杨贵妃作之,以为饰物。贵妃私安禄山,以后颇无礼,因狂悖,指爪伤贵妃胸乳间,遂作诃子之饰以蔽之,事见《唐宋遗史》。”
[12] 张逸婧.《簪花仕女图》 中的衣冠服饰考[J].纺织科技进展,2011(6):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