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趣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数学教学是一种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发展自我能力的学习态度,身心健康发展。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能进行德育渗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渐更新着数学教师的教学观。这个新的教学观,就是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课中有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对全体学生,就要以真实的情感去投入,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或生动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投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有效教学活动中,多给数学课“堂”加点“料”。
一、指数函数的性质一课的课例
课前学情:高一第一次月考后,一些新生由于不适应高中环境学习,学习成绩较不理想,受到了打击。学习兴趣一直提不起来,多是强打精神听课。
这一天,按计划讲指数函数的性质,本来是通过问题1与问题2引出指数函数,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习指数函数的性质,但课堂气氛不佳,笔者心存顾虑,如何期待和学生互动呢?
教师环顾教室,突然发现墙上贴着陶渊明的名言: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教师灵机一动,口中喃喃:“勤学如春起之苗――”仰头一遍,低头一遍,环顾一遍。然后低声问:“这是谁说的?”
学生低声地回答:陶渊明。
老师:对,是他老人家以前曾经说的,刚才是我说的(学生微笑)。试想,像你们都是二十一世纪的娇儿了,能否用数学的眼光发现这里的数学密码,挖掘数学内涵,揭示数学秘密?你们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笔者声音不大,却像在平静的水面投下一粒石子,学生慢慢地开始了讨论。
学生甲思维缜密,问道:春天的花草每天都在生长,是平均到每天长多少,还是有变化?
师:同学们尽情想,想什么就是什么?
生:变化,随着时间变化气候变暖应该是越长越快的,等等。
师:其实我们先不要考虑太多,可以理想一下么,不妨假定,花草每天按1%生长,试着计算一下一个月(30天)后能长多少?
生:假设现在是1,一天后就是1+1%=1.01,二天后就是(1+1%)■=1.01■,三天后是(1+1%)■=1.013…(1+1%)■=1.0130≈
师:如果是一年(按365天计)后呢?
生:1.01■=?
生:大约是14.
师:陶渊明老先生说的是学习,如果我们在平时能坚持一下,成就和退步就是在不自觉中发生的,人生无坦途,不要被困难吓倒和打败。微不足道的进步也会使你一飞冲天,但是不起眼的退步也会使你一无是处。试想若怠慢学习,每天知识量减少1%,那么一年后会如何呢?我们不妨算算,感觉一下“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学生通过建立函数模型,得到指数函数y=0.99■,x∈N.
计算两个月后大约是0.5,一年后都可以想象,不用算,数字很小。太可怕了,如醍醐灌顶,学生身心受到极大震撼。
二、从课例过程体会数学活动的实质
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数学活动是学生实践、尝试、探索、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中,使学生经历实践过程的活动,产生数学思考活动。数学化活动是学习者从自己的数学经验和认知出发,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得出与数学有关结论的过程。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每位数学教师都必须深刻认识到,是学生在学数学,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只是模仿者。
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在学生那里体现,不懂的学生能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不考虑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不会有好的效果。实际上,只有通过学生吸收、消化、理解、掌握、运用知识,教师的教才能得到落实与体现,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就会出现“教师讲完了,学生仍不会”的现象。在学校学习环境下,教师对学生建构数学知识起到引导、示范和指导作用,引导学生高效地建构数学知识体系。
三、从课例过程感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数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数学教材这一“教学之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不能分离的,教学需要“沟通”与“合作”。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只是强调知识或技能的传递,强调教师对教学的控制,注重学生接受式的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学生通过听讲―记忆―练习―再现环节,被动达到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目的。学生完全处于一种受支配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做到在考试时能准确无误地解答试卷上的问题,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和“练”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形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人格平等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间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师生间、学生间可以进行动态的对话,这种对话的内容包括知识信息,也包括情感、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对话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和学生就是通过这种对话和交流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
正因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实践与思考的学习过程,所以学生应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充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教师在发挥组织、引导作用的同时,还应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而非管理者。
四、从课例过程领悟师生的心路的升华
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特别是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成为鼓励者和启发者,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使之树立学习自信。当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教师经常要了解学生的想法,观察学生的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起到“解惑”的作用,要鼓励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视角,旁观、倾听、参与学生的讨论、争论等,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对教学做出适当调整,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包括情感环境、思考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引导学生开展多方面的数学活动。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师生教学交互作用的历程。教师可以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捕捉”对方的想法,双方产生积极互动。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经常启发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知道这个结果的?”不只是要求学生模仿和记忆。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实际出发点,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真正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把数学课堂调制成为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剂良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殷玉波.指数函数引入片段[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半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