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舞蹈教学中的情感激发与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舞蹈教学中的情感激发与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舞蹈是深度表现情感的艺术,舞蹈的技巧训练是一个复杂的情感心理过程。情感在舞蹈教学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关注、思索和研究情感激发与培养,真正让情感成为完善舞蹈技巧和舞蹈表现能力的强大推动力。

关键词:舞蹈教学;情感激发;情感培养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形式,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映形式”。[1]舞蹈是一门深度表达情感的艺术,以肢体传情是舞蹈艺术的特殊手段。舞蹈是通过“舞蹈艺术家的技艺可以把人类各种各样的情感表现得比器乐、图画、雕塑都更美、更自然。”[2]因为舞蹈不仅用舞蹈语言来表现,是通过舞者优美的肢体来传情达意。“情”是舞蹈一切活动的灵魂,而作为技巧训练的舞蹈教学更应注重情感调控与培养,将情感作为发展技巧的动力,不但有利于技巧的形成和表现力的完善,使学生养成身动必有情的习惯。

舞蹈教学是一项内容丰富,技术性、科学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技巧训练又是靠舞者主观意识来操控,舞蹈教学和艺术表现都是一种美感的创造体验,技巧训练的关键是培养正确的艺术审美观,使舞者能自觉地按照艺术的规律去进行艺术美的表现和创造。舞蹈是通过各种技巧的的综合训练来塑造肢体美,获得肢体的协调。不论是何舞种或教学方法在其技巧训练过程中情感均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情感的激发更是教学的关键,它在教学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该去关注和研究教学中情感激发和培养,让其更好地为技巧训练服务。

一、情感是舞蹈艺术的本质

舞蹈是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的自我创造与追求,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当天、地和万物和谐地生活在亘古的地球上,人类还没有从动物的动作交流中升华出语言的时候,人类的始祖便开始用自己的躯干和四肢的律动来传情达意,舞蹈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充满青春活力的艺术。

舞蹈艺术是最富心灵性、表现性的艺术,情感则是它的内容和本质。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既有信号的功能,又有调节人精神活动的动力功能。它能积极地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推动人的认识发展,积极而良好的情感能激发舞者感知的积极性,增强想象和思维的能动性。情感这种心理现象在舞蹈表现和技巧训练中往往起着非同寻常的重要作用,比如舞者情绪低落时,表演状态就差,肢体僵化,动作就缺乏美感等等。情感与技巧训练及艺术表现密切相关,因为一切舞蹈活动都是依靠人的大脑和肢体的协同配合来进行的艺术创造。这种创造体现在教学的双方,教与学双方都处在矛盾与解决矛盾的过程之中。

舞蹈训练要靠大量心理活动来实现,舞者的生理因素也受心理活动影响和制约。教学中影响学生的因素很多,毫不例外地应该将积极的情感作为动力,教师能否调控好学生积极的情感状态是舞蹈教学成败的关键。由于舞蹈是以舞者肢体为表现工具的艺术,技巧训练和艺术表现中只能凭主观感觉去把握和操控。技巧训练就是在矛盾的不断出现和矛盾不断被解决过程中,舞蹈技巧和艺术表现力得到提高和完善。舞者只能凭听觉、视觉、感觉对教师的示范、讲解进行感受、比较,通过思维对所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判断,逐渐形成对自己的理解,不断调整自己的肢体状态和获得表现经验。教师若能准确地把握住学生肢体的各种细微变化,并能通过有效方法加以解决,注重自己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就能调动起学生旺盛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因素,教师应该用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来实现课堂生动性,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舞蹈教学本身就是充满情感想象的教学

作为提高舞蹈技能技巧和完善审美能力的舞蹈教学是一门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理性思维为主导的创造性活动,也是舞者审美体验和想象创造的一种心理过程。舞蹈是感知的艺术,更是传情的艺术,人心感于物而动,身则始于情而动。舞蹈教学的全过程也是学生在舞蹈艺术美的王国里感受、体验情感,展开想象翅膀自由翱翔的过程。舞蹈教学属有意型想象,特别是对舞蹈感觉的理解和艺术表现中情感形象的把握,它是根据作品音乐或教师的语言描述或动作、图式的示意和引导,在人脑形成相应的新形象。要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学生必须正确理解教师的语言描述,唤醒内心的表象储备,表象储备越多,想象的内容就越丰富,得益于教师良好的引导和启发,更要靠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参与,才能进入歌唱艺术创造的最佳状态。

舞蹈教学本身就是生动、鲜活、充满想象力的教学,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要营造生动而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体验时,才会对作品的艺术美产生热爱。舞蹈是舞者内心的有感而发,舞蹈教学只有在学生情绪好的状态下,舞者肢体才能形成协调而富有艺术美的运动。学生精神饱满,精力集中也有益于获得好的状态,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中注意情感的激发,情绪的调动,情感的动机对舞蹈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舞蹈本身也能产生美的效应,更是陶冶身心的一种情感教育,情感的激发在舞蹈具有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也是检验一个舞蹈教师的教学能力重要标志。

三、舞蹈教学环节中情感激发动因

舞蹈教学中教师对情感的激发起着积极和主导作用。舞蹈教学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的培养,教与学双方不能只停留在对技巧的外在质量的追求之中,而应该意识到舞蹈表现的质量必须以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出的艺术表现和审美需要为依据,教学应该做到技巧的训练和情感的培养并重。教师应该调动一切教学的手段和资源,激发学生积极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兴奋起来,也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情感表现。要培养良好的情感状态,拓展艺术想象的广阔性,就要营造良好的情感想象氛围,教学各个环节具有情感激发动因,若能落实到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使其成为教学的积极因素。

1.教师教学方法的情感性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主导性作用。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正确的教学理念,还能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体验的融入教学。教师要做好教学每一个环节,教学语言富有形象性、生动性、启发性,能动之以情,教师准确的肢体示范时也会情不自禁地把感情投入进去。教师的示范是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能够给予学生实际的感性认识,是最直观、生动的教学,使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教师的意图。教师富有激情的示范和讲解,学生能身临其境,能以积极的状态去捕捉舞蹈感觉。教师要为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情优教,就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想象。教师良好的情感状态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它是舞蹈表现的一种强大动力,也会积极带动、激发学生自觉地分析、体验、想象和表现好作品。

⒉教学手段的情感性

丰富的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手段和工具,也是技巧训练和教学良好运作的重要条件。如:教材的选择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材的情感性也是引导学生情感想象的前提条件。古今中外丰富而精美的舞蹈精品,为舞蹈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在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状态,注意选择教材或教学方式的艺术性,使它能成为调动学生情感想象和拨动学生心灵之弦的积极因素。教学手段的艺术性和情感性,也是教学科学性的必备条件,它能形成强烈的情感力量,激励学生想表现好作品的欲望,深入挖掘、体验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内涵。

⒊教学主体的情感性

舞蹈教学中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本身就有强烈的渴望表现好作品的心理欲望,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作品自身鲜明的情感因素,学生的情感会被渐渐激活,进入强烈的情感体验和艺术表现的情感想象状态。在技巧训练和艺术实践中要善于体验作品的情感内涵,也需要学生自身要有丰富的情感储备,要善于观察和捕捉人们生活中的情绪和心理,体验现实生活里不同情境中人的情感状态,并在学习其他艺术门类的审美活动中,注意感受、体验不同人物的内心情感活动,这些都是丰富和提高舞蹈表现情感性的有效途径。艺术表现活动的情感想象是与人的生活经验、学识修养、情感状态等分不开的,它能为人的审美活动提供直接和间接的生活映象,人的生活经验积累、学识修养等越丰富,情感想象的翅膀就越丰满,所获的审美愉悦也就会越强烈。

舞蹈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良好互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也能培养学生的情感状态。由此还能发掘大量创造艺术美的潜在因素,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学生在此氛围中能获得直观、形象的感受,也能尽快唤起学生:①审美感知的敏感性,学生知觉的敏感性能对舞蹈艺术美的潜因感受快,感受深。②情感联想的快速性,极容易唤起长期积累的审美经验和情感储备,也有利于新的情感想象的融合。③艺术想象的开阔性,能使已获得的艺术表象更为丰富而生动,能创造出新的心理形象。④审美情感的易唤性,有利于舞蹈艺术美感的形成,并充分发挥美感的动力作用,显现出它的激发功能,去创造更为完美的艺术形象。

舞蹈教学中激感的方法非常丰富,教师若能将它们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善于用真实情感体验去感染学生,打动他们的灵魂,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表现力,即使不能够有立杆见影之效,也能潜移默化的使他们在体验中得到表现的激情和力量。

四、结束语

舞蹈教学中情感的激发与培养是舞蹈教学至关重要,值得每一位舞蹈教师去关注和探究。舞蹈教学的内容丰富而复杂,教与学双方的互动则显得格外重要,教师若善于把握学生内心各种情感因素,将它转换成精神动力,通过对学生情感的激发以及情感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完美的艺术处理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学生在积极、活跃的心境中真正领会、掌握舞蹈技能,定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蔡笑岳.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于永顺,刘雪清.情感―审美想象的动力[J].《沈阳师大学报》2003、5期

[3]杨辛,甘霖.美学原理[J].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26页

[4]外国理论家论形象思维,论创造性想象[C]中国社科出版社,19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