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乐以载道”思想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表现形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乐以载道”思想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表现形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我国具有用音乐教化人的道德观念的优良传统。因此,在音乐内容、音乐形式、音乐结构、音乐制作等方面都体现了“乐以载道”的思想观念,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音乐表现形态。

[关键词]乐以载道 音乐 道德 形态

我们的祖先历来重视用文化载体教化人的道德观念,在“文以载道”的总体观念影响下,产生了“乐以载道”的分支文化观念。“乐以载道”认为音乐具有教化人的道德言行的功能,在“乐以载道”思想的指导下,利用音乐艺术规范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维护社会秩序,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了多种体现“乐以载道”思想的艺术形态,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艺术体系。本文从“乐以载道”的观念出发,对传统音乐的表现形态加以归纳总结,目的是珍视优秀的文化传统,继承前贤,使其发扬光大。

一、以音乐内容“载道”

古人说“乐者,通于伦理者也。”认为音乐与伦理道德是相通的。所以,我国的传统音乐非常重视内容的道德寓意。远古时期人们就用音乐表现劳动歌唱爱情。传说原始时代有一首候人歌,歌词只有四个字,“候人兮猗。”表现的是涂山氏之女思念爱人的心情。虽然远古时期还没有明确的道德观念,但那时的音乐已反映了人们对劳动的热爱,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蕴含着朴实、真挚的道德观念。周代、礼乐思想开始形成,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歌乐者,仁之和也”认为人的行为举止,社会的秩序“兴于诗、定于礼、成于乐。”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我国音乐的表现内容。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反映爱国精神、反映乐观主义精神、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从秦汉始,民歌开始繁荣。民歌的内容大多反映男女爱情,其中,不少民歌通过对忠贞爱情的描写,宣扬了高尚、正直的爱情观和道德观。如长篇叙事歌曲《陌上桑》、《焦仲卿妻》,就是非常典型的曲例。宋代,戏曲开始兴盛。戏曲在近千年的历史上一直处于社会文化主流的地位。戏曲唱腔、戏曲音乐在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戏曲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多种角度描写人民群众的生活,宣扬爱国、公正、忠贞、敬老爱幼、和睦友善等道德准则。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借窦娥之口喊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也?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呼声,表达了人民群众盼望公平、公正社会的心声。元代的《拜月记》歌颂了王瑞兰和蒋世隆的忠贞爱情,鞭挞了王瑞兰之父强行将他们分开,破坏忠贞爱情的不道德行为。而《琵琶记》则赞扬了赵五娘孝敬公婆的高尚品德,表扬了在困难中扶助邻里、怜贫惜老的张大公。“中国人民热爱戏曲,他们把舞台当作公平舆论的倡导者,生活道路的指引者。”因此,戏曲内容所蕴含的道德观念起到了教化民众的作用。近现代,我国的音乐事业繁荣发展,以歌曲演唱、器乐演奏为主要形式的音乐作品的政治倾向和道德指向更加明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音乐教育课中增加了“学堂乐歌”课。“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反映民众要求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政治要求。四十年代,抗日民主根据地产生了大量音乐作品,歌唱党,赞扬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号召民众奋起抗日,具有明朗的感情和振奋人心的风貌。如歌曲《东方红》、秧歌剧《兄妹开荒》、歌剧《白毛女》、合唱《黄河大合唱》等。承载着明确的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起到了团结民众,统一意志,号召抗日救国,追求新生活的积极作用。纵观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乐以载道”的观念一直体现在音乐作品的内容之中,是“乐以载道”的首要特征。

二、以音乐形式“载道”

中国的音乐非常讲究内容与形式的协调统一。由于中国音乐的内容注重承载道德准则,在形式上也随之体现着这一特点。中国的音乐形式有民歌、说唱、戏曲、器乐演奏等。民歌起源最早,群众基础最深,影响最广泛。中国民歌从诞生起就具有曲式简单、音域适中、简明短小、韵味甜美、言简抒情等特点。《易经》中有一首反映青年人剪羊毛的诗歌:“女承筐,无实:士(圭)羊,无血。”意思是女的拿着筐,却没什么重量:男的似乎在宰羊,又没有血。短短数语便简洁明快地表现了剪羊毛时的乐趣。民歌的这种形式易于明确地表达心态,能够简明地承载某些道德标准。以致到了近现代,许多民歌仍然短小精湛,优美动听,易于演唱和传播。根据史学家杨荫浏先生的研究,文学诗词的变化,音乐形式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也就是说,音乐文学史上体裁形式的变化,主要不是‘先诗后乐’、‘以乐从诗’等词、乐配合方式的变化引起的,更重要的是音乐本身的内容形式发生了变化。”这就说明,中国音乐内容的变化,主要原因是音乐形式的变化引起的。所以,音乐形式在承载道德内容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民歌还有着同宗的特征,即一首民歌在各地流传,加入了当地的音乐元素后,其内容、风格仍基本一致。例如一首《茉莉花》,有多种版本,但都是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和美好事物的向往,为宣传同一道德标准起到了推动作用。戏曲艺术兴盛于宋、元,这种艺术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有文学、声腔、器乐、舞蹈、美术、杂技、服装等。这种综合性的艺术反映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和”,主张“天人合一”,戏曲艺术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体现了天人相合、心声相合的传统道德观念。这种形式与戏曲的内容形成了高度的统一,在表现故事内容,承载道德观念,宣传教育民众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以音乐结构“载道”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认识理论中,对于音乐的结构有着明显的政治倾向。如中国古代就有“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微为事、羽为物”的说法。这就把音乐结构的有关元素直接与国家政治和社会事物联系了起来。这种认识理论对整个音乐形式的结构影响很大,使中国的音乐艺术注意在结构上承载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原则,集中地体现在散体结构的特征中。具体表现为“散――慢――中――快――散”的布局。这和西方的音乐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方的音乐结构注重冲突、逻辑,往往集中体现在奏鸣曲式的结构中。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有“大团圆”的思想,认为通过悲欢离合达到“大团圆”是最完美、最理想的结局。因此,中国的音乐结构通过“散――慢――中――快――散”的进程,最后达到正义战胜邪恶、正直战胜虚伪、高尚战胜低俗的目的。使人在美的感受中接受传统论理道德的教育。在戏曲和说唱中,大多是一本四折的结构,即按照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情节来安排。如京剧《白蛇传》,开始写白素贞在山中修道,不甘寂寞,下山游玩:展开部分写白素贞与许仙路遇相爱:高潮部分写封建势力对白、许爱情的阻挠;结尾写白素贞脱胎换骨与许仙团圆。这就使人在惊心动魄的情节结构中,感受到了忠贞爱情的崇高、破坏爱情的可恶。一本四折的结构有些不是大团圆的结局,但这种起、承、转、合的程式并没有变。如京剧《铡美案》中,最终陈世美被处以极刑,是一个悲剧的结局。但这种结构同样给人以深刻的教育。说唱音乐在情节的安排上,大体和戏曲的结构相同。这类结构总是通过优美、和谐、富有高雅意境的织体反映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承载着“道”的功能。

四、以音乐创作“载道”

中国的传统音乐在创作手法上,是以“情”的表达为动机的,旋律发展往往是感情表达的自然流露。如著名二胡曲《听松》,描写的是民族英雄岳飞率领金戈铁马打击金兀术侵略军的情景。乐曲气魄豪迈,感情奔放,旋律时而如呼啸的松涛,时而如万马奔腾,听起来刚劲有力。其情感则凝聚着中华民族对外族侵略者的痛恨和万众一心、誓把侵略者消灭的豪情壮志。华彦钧的另一首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则表达了旧社会一位盲艺人的痛苦和辛酸。全曲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推动音乐的迂回发展。听着旋律的延伸,犹如听到了阿炳对旧社会的控诉,对新社会的向往。其感情之真挚、意境之深邃,令人心灵震颤。中国音乐之所以重情,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心”的作用。所谓“心的文化”,是指在文化形态上体现出一种内在的体验、内在超越的特征。中国古代哲学中,老子的“大音希声”出可以说是一种心的文化的阐释。他把音乐的全部意义归结于心灵的自我意识。“重心”就是“重人”,“重人”就是“重情”。中国传统音乐把人和人情作为表现的核心,给音乐创作确立了情感的基调。在戏曲、说唱中,每逢最富于情感的情节,常常用唱、用音乐旋律来表现,其原因就在于此。这种音乐创作的观念和原则,渗透着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承载着重视人、尊重人的道德精神。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音乐的多种形态都体现着“乐以载道”的特征,这为我们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古人讲过“知古而鉴今”。今天,党和政府号召构建和谐社会,并在全社会开展公民道德教育,音乐艺术应该发挥其独特的功能。我们要学习前人的经验,用现代音乐艺术塑造人的完美品格。通过人格的塑造,调节人际关系,规范道德行为,让音乐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中显示出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