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部长篇自白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部长篇自白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以古代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作为题材创作的文学作品有许多,而以日耳曼神话传说为主干,加以诗人的艺术塑造构成了《浮士德》。《浮士德》是诗人“一部长篇自白书”中的一个重要“片断”,但不能片面的认为浮士德就是歌德。本文在继续肯定其主题“自强不息”的“浮士德精神”的同时加以分析其人道主义和仁爱精神。

关键词:歌德;“浮士德精神”;辩证思想;

一、勤奋、“全能的”备受“幸运女神”垂青的文化巨人

《浮士德》悲剧是歌德毕生心血的结晶,诗人花了整整六十年才完成这一鸿篇巨制。根据歌德自己的回忆,早在斯特拉斯堡的大学时代,他便开始酝酿并着手写作浮士德剧本。1773-1775年间和旅居意大利期间又写了一部中的多个场次,这些篇章先后编印成《原浮士德》和《浮士德片断》。在好友席勒的激励下,歌德从1797年继续致力于这未完成巨著创作,至1831年7月才完成。翌年春天,诗人便溘然长逝了。

歌德不仅仅是一位一般意义上的大诗人,而且是“全能的”:

他是多才多艺的作家:八岁写诗,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他的文学创作主要以小说、戏剧、诗歌三大类为主,且取得了堪称一流的成就,又有传记、游记、翻译作品问世。一生创作诗歌四千余首,其中有不少传世之作,被誉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抒情诗人”。

他是国务活动家:自1779年任枢密顾问十年,曾主持战争与公路委员会,主管税务、矿业,作为公国特使出使德意志。

他是杰出“个体”业余科学家:他研究植物学、矿物学、颜色学、光学、出版《植物变形记》《光学论文集》《颜色学》等多部学术专著。

他的有无与伦比的语言天赋:精通拉丁语、意大利语、英语、法语、希伯来语和希腊语。他的文学语言优美且具有表现力与感染力。海涅说:一个德国人,如果学到歌德优美语言的十分之一,就能写出很漂亮的德语了。

他是思想家:无论青年时代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还有他毕生的力作《浮士德》,都闪耀着泛神论的光辉,他的思想有很多唯物论的因素。

他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他是业余画家,擅长素描、速写;他还登台参加演戏;他收藏古董、收集古代钱币;他骑马、游泳、爬山、跳舞,旅行;他热爱生活,艺术,是“生活的艺术家”。

像歌德这样一位诗人,似乎受到了命运女神的格外垂青,让他具有得天独厚的禀赋,并且屡次得到可贵的机遇,歌德是幸运的。

1774年12月,歌德在法兰克福初次会晤魏玛公国的王储奥古斯特。1775年秋,王储已经成为魏玛公国大公,歌德受邀前往魏玛。诗人受到了隆重的礼遇。翌年6月,歌德被聘为国务参议,三年后担任内阁大臣。忙碌的国务活动,频繁的出访德意志各储邦,大大拓展了歌德的社会生活面。

歌德说:“人们通常把我看成一个最幸运的人,我自己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对我这一生所经历的途程也不挑剔。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工作。就好像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我的年表将是这番话最清楚的说明。”

勤奋、“全能”和“幸运女神”的垂青,使歌德成为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最后一位文化巨人。

二、浮士德精神

在《浮士德中》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形象,但是它具有鲜明的性格。浮士德曾这样说明自己的性格特征:

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想要同别一个分离!

一个沉溺在迷离的之中,执拗地固执于这个尘世,

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

这种既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又希望得到尘世的享乐,既有进取精神又难免满足现实的矛盾性,正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两重性的表现。有人称之为“灵与肉”的矛盾。但是,对于浮士德来讲,勇于实践,不断追求,才是他的性格的主要特征。他在翻译《圣经》时就悟出了“泰初有为”的道理,渴望投入实际斗争:

我要跳身于时代的奔波,我要跳身于事变的车轮,

痛苦、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

浮士德永远不甘于低级,平庸,不满足于丰裕的物质生活、官能享受,他追求充实的生活,追求人生的更高级的意义;他永远不满足于已到达的相对较高的境界,要不断地向“最高级的存在”迈进;他追求真理,追求完美;在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的同时,也在净化着自己的灵魂,虽然最后也没有完全的洗涤干净。

这就是我们从《浮士德》悲剧的剧情发展、从诗人刻画的主人公形象看到的浮士德自强不息精神的主要表现。而在诗剧开头时,天帝说,一个善人只要“努力向上”,就不会迷失正途。在结束时,天使将浮士德街上天堂时说“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总结了他的一生。歌德曾强调:“浮士德身上有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三、“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

《浮士德》悲剧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不仅存在于悲剧的主题思想,而在于贯穿于全书的光辉的辩证思想。

上帝相信浮士德“只要努力,难免犯错误”,但最后“会觉悟应该走正确的道路”。可是他认为人有缺点,他说:

人太容易松懈自己的努力,没多久就爱无条件的休憩;

因此我乐意给他一个伙伴,来诱惑他,要有成效,还须以魔鬼出现。

还要让魔鬼来诱惑他,借以考验他,磨砺他。这里就体现出歌德的辩证思想。众天使救浮士德灵魂上天时唱到:

谁能奋斗不息,便可救度斯人。

他是诗人笔下的上帝所肯定的,也是作者所肯定的奋斗精神的化身;而魔鬼梅菲斯特是怀疑和否定的精灵,从根本上来说,是怀疑人性有善良和正义,否定人生的价值,二者对立,形同水火,却如影随形。善良是浮士德的本性,而“恶”是梅菲斯特的特性;善与恶二者对立,在歌德看来,善与恶,又同时存在于人心中,二者相互较量。梅菲斯特既在浮士德身外,也在浮士德的心中。不仅浮士德,人人心中善恶之念并存,人人心中都有一个魔鬼梅菲斯特。

歌德无意把浮士德写成可供世人学习的典范。浮士德晚年为了实现造福广大人群的理想,围海造田,但即使在此时,他也仍然“没有丧失他得自遗传那部分的性格,即贪得无厌,尽管他已拥有全世界的财富和他自己建造的王国”,最后为了获得孟菲斯一家的那一小块的土地,还烧死了这对善良无辜的老夫妇。歌德说梅菲斯特的性格之所以难以理解,是“由于他的讥讽态度,也是由于他是广阔人生经验的生动结果”。你看,这里的魔鬼也不是脸谱式的青面獠牙,穷凶极恶。“玛尔特的花园”一场梅菲斯特的谈吐听起来还颇有点人味。事物总不是那么纯粹不变的,《浮士德》中的人是会发展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浮士德的思想也是发展的,梅菲斯特开头看似神通广大,最后却也出乖露丑,“沉湎于卑鄙的”,也是有变化的。这是符合辩证法的。

四、结语

本文对歌德与《浮士德》进行简单的分析,笔者认为歌德的传世难题即“浮士德难题”在现实社会中也得到了反射,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社会和个人道德必需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歌德以诗人兼学者来写另一个思想者、学者,文化,历史,思想,科技等自热也成为作品时常触及的课题,不能像读一般的文学名著那样来读这部书。尤其是第二部,谁如果没有相当的知识基础,“没有四面探索过,没有一些人生经验,他对下卷就无法理解”,不过,我相信,只要有领略西方美学典范的愿望,耐心地随着浮士德传奇的人生足迹一路走下去,必定会有如同他学生一样的领悟:和您一起散步,博士先生,我受益匪浅,深感荣幸。(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歌德传[M],林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169。

[2] 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3] 浮士德(德)歌德(Goethe,J.W.V)著;潘子立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