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程领导:从“摸着石头过河” 到“造船过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程领导:从“摸着石头过河” 到“造船过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程领导从课程规划开始,核心是价值领导

今日教育:丁教授,您好!随着课程改革走进深水区,中小学校的课程领导能力变得日益重要。但对于习惯了课程执行的中小学而言,如何主动地进行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是学校领导课程建设的一大困惑,您对此有何建议?

丁念金:是的,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的问题既很重要,也很紧迫。至于这方面如何做,则需要考虑整个课程建设的框架。

课程建设的整体框架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课程规划,或者称为课程方案,这是关于整体课程体系的全面的、较长远的计划,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要有一个整体规划,并且需要将有一个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成一个总的学校课程规划;二是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这是关于一门具体课程的基本要求,课程纲要是课程标准的简化,其职能基本上相当于课程标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可以采用“课程标准”,而校本课程则可以针对每门课程制订一个课程纲要;三是教材或学材,这类材料,传统教育由于以教为中心而称之为“教材”,其实称为“学材”更加科学且有效,因为这些材料本质上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应该按照学习的规律和思路来编写,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高质量地自主学习。

学校课程规划的制订,主要要考虑如下几点。第一,学校课程规划应该以学习为中心,因为学习是整个教育的中心,按照学习的规律和思路来制订规划,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之后,要发给每位学生一份规划,这利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我规划、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第二,要在宏观层次上体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等课程要素,这些要素在宏观层次上可以称为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习方式、学习评价要领,是学校课程规划的主体内容。这些内容与指导思想或课程理念、课程管理等结合在一起,就形成完整的学校课程规划。第三,学校课程规划,要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起来,我们的研究和实践表明,这种整合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学校作为实施三层级课程的基本单位,有了这种整合,课程实施就会更加顺利且更加有效。

今日教育:有人认为,校长课程领导关键是课程文化价值层面的领导,您认为这种看法是否合适?应该如何处理课程领导与价值领导的关系?

丁念金:课程领导与价值领导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价值一方面是包含文化的深层意蕴,这就形成文化价值;一方面体现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追求,这就形成个人价值观。文化价值与个人价值观之间存在着重要的互动关系。在课程范围内,课程文化价值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精神内涵,这个层面的领导,确实是课程领导的关键之一,因此可以通过这个层面的领导来体现课程的深层意蕴,同时引导学生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做到“化育”天下。当然,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注重基于学生个人的学习与发展,积极地丰富学生个人的价值,这既是体现以人为本的需要,也有利于促进人类文化价值的丰富化和进化。

至于价值领导中涉及到的价值,则不仅仅是课程文化价值;价值领导也可以从更加广泛的角度来分析。总的来说,价值领导比课程领导是更加深层的领导,对课程领导起着深层引导和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要实现价值领导,一个重要的途径是课程领导。

课程建设是相关利益群体的集体行动

今日教育:通常认为校长是主要的课程领导者,教师是课程执行者。您认为教师何以可能成为课程领导者?如何看待和发挥教师、学生、家长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丁念金:课程领导不是校长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所有相关人员共同的事。因为校长不是全智全能的神,他们要处理许多管理事务,校长一个人的时间、精力和创造力都是很有限的,仅仅靠校长是远远不够的,课程领导应该以民主型、自主型为主,以充分发挥每位相关人员的活力和创造力,真正提高课程建构的有效性。

教师应该成为课程领导的一个主体,这既是教师的权力,也是教师的职责,而且教师的课程领导也能够提高课程执行的有效性;学生参与课程领导,不仅有利于形成新型的领导文化,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程学习质量(包括考试成绩);而家长群本身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他们对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有期望和责任,同时也很了解孩子,因此他们也应该有参与课程领导的机会。

要发挥教师、学生和家长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主要条件有:一是校长的课程统筹;二是对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三是最后一个落脚点,是学生自主地对自己的整个课程学习加以整合,在专家、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学生个人的课程整合是可以实现的。这种整合,短期来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长期来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的品格。

学校课程建设既要因校制宜,又要以生为本,有所超越

今日教育:学校要提供给学生适合的教育,就要提供给学生丰富多彩的可选择的课程。在此观念的引导下,出现了一些开发了大量校本课程的“超级课程学校”,而对多数学校而言,它们并没有这种条件,那么学校课程建设究竟应该怎么办?

丁念金:这需要考虑如下几个具体问题。

第一,学生是否能够学习那么多的课程。从现在许多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似乎学生学习国家课程,已经负担过重,但我们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潜力非常大,通过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因此学生可以学量的课程。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高度丰富多彩的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显然,课程改革要与教学改革协同地进行。

第二,学校人员能否有开发课程的时间。从理论上讲,是能够有这类时间的,但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解决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问题,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二是解决教师的行为转变问题,需要开展教学改革,转变教师行为,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使教师愿意且有时间来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只要认真地进行教学改革,这两点都是可以实现的,因为,大量的研究和事实表明,教学效率提高的空间非常大。

第三,学校人员开发课程的能力能否较快提高。每个学校都在课程开发上有巨大的潜能。关键是:当学校教师通过教学改革而腾出较多的时间来开发课程之后,还应该得到如下鼓励:大胆尝试,大力开展课程开发的实践,并协同性地进行相关的研究。通过这样的实践和研究,教师等人员的课程开发能力会得到提高。在此过程中,不要过于害怕犯错误,因为人在犯错误的过程中也能得到提高,自身能力的提高与所开发课程质量的提高相一致。

第四,如何充分发挥课程专家的作用。学校开发课程,是需要课程专家的作用的,包括专家的参与或指导。这里有一个现实问题是:专家们的水平也参差不齐,这就需要专家与专家之间、专家与教师之间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各种相关的学习共同体中,各类人员都得到成长,包括专家的水平也得到提高。这样,专家才能发挥充分的作用。

今日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什么样的师资就开什么样的课程,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种因校制宜的课程领导策略,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体现了课程领导的随意性,如何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丁念金:其实,校本课程开发,不能以师资条件为主要依据,而应该以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求为主要依据,即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因为:第一,学校的基本使命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第二,教师有巨大的课程开发潜能,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是可以较快地提高的,只要真正认真而努力地为学生着想,那么通过学习和研究并借助于专家的作用,是可以开发出超越于学校现有的师资条件的新校本课程并有效地加以实施的;第三,如果现有师资条件不够,可以考虑引进新的教师,并借助家长、社区人士相关力量。

我总的态度是:学校的课程领导,一方面要适当地考虑现有的师资条件,充分发挥现有教师的长处,从而开发出优质的校本课程;另一方面,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求出发,超越现有的师资条件,通过促进现有教师的学习与发展、引进新教师及专业服务等途径,开发出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需要的丰富的校本课程。

提高教学改革的质量和效率,才能更好地推进校本课程实施

今日教育:不少校长将“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作为课程领导中的重要内容,那么学校在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如何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

丁念金:关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我认为,特别需要注重两点:第一,所谓“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应该是有限度的,应该掌握在较小的范围之类,而不宜过度地进行校本化开发,因为国家课程代表国家意志,学校在这个范围内应该较充分地体现国家意志,而且,如果过度地进行校本化开发,不利于学生高效率地应对国家的相关评价。学校在课程开发上的作用,主要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而不是过多地在国家课程上做文章,学校应该在课程上有合理的定位,把主要力量用在该用且需要用的地方,不要被某些口号所误导。第二,至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每一所学校都是基于自己的具体需要和条件来实施国家课程的,其具体操作,涉及到要充分地考虑学校具体需要和条件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学校的课程实施潜能。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处于变化之中。就目前我国的总体情况来看,占份量最大且起主导作用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基本上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将来可能会日益注重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为将来可能会走向一个更加多元化、丰富化的社会。就当前而言,如果学校积极地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学习更多的校本课程,那么,对校本课程的需求就可以增加,因此就有理由显著地增大校本课程的份量。

今日教育:课程领导与教学领导之间是什么关系?

丁念金:这种关系的基本内涵是要理解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关于此,人们的看法分歧很大,但其实是能够把握的。我们可以大致地把教育实践划分为三大环节:一是教育构建环节,包括课程构建、师资构建、教育制度构建、教育环境构建等,其中课程构建是核心;二是教育展开环节,包括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团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其中教学活动是核心;三是教育评价环节,即对教育实践进行各种评判,以改进教育活动的过程。可见,课程与教学分处于教育实践的不同环节。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关系是:课程是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系统化的构建和预设,而教学是基于这种构建和预设展开实际的教与学。当然,这些划分是相对的,例如,教学中的教学设计也有预设的成分,这是课程与教学之间的过渡环节。

课程与教学各有其自身的价值:一方面,课程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课程的教学,可能会陷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到哪”的状态。而且,没有课程对学习的预设,包括课程规划、课程标准和学材(或教材)等层次的文本,学生的学习就会很依赖于任课教师而被牵着鼻子走,极难做到高质量的自主学习;而有了高质量的课程文本,学生就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高质量的自主学习,这既能减轻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负担,也能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当然,我们离高质量的课程文本建设还有一段距离。另一方面,课程如果不通过教学加以实施,那么只是“一纸空文”,基本上不会有实际的作用。

在实际处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时要注意:第一,教学一方面要基于课程,但另一方面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情境性的生成和创造,而不能完全局限于课程;第二,课程基本上是从学的角度来设计的;而教学要协同性地关注教与学两个方面,当然,在教与学这两个方面中,应该以学为中心。

加强研究,从“摸着石头过河” 到造船过河、架桥过河

今日教育:在全面统筹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您对学校推进课程改革还有哪些重要建议?

丁念金:这方面我们大家能够想到很多,但我想,特别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注重加强研究。长期以来,我们的课程改革以“摸着石头过河”为主,这样的改革存在严重的局限性:第一,往往见效很慢;第二,往往效果不太显著,很有限;第三,具体经验很难推广,因为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不一样;第四,这样的改革成功率较低,由于盲目性和缺乏科学性而存在较大的风险。

加强课程与教学研究,可以起到造船过河、架桥过河的作用。这比“摸着石头过河”有四大优势:一是见效更快;二是效果更加显著,例如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可提高的幅度更大;三是由于可以更有效地提炼出成功的科学原理和其他合理要素,把握相关的内在规律,因此推广更加有效;四是由于真正掌握了相关的内在规律,因此成功率高、风险小。当然,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要做到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