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考诗歌鉴赏增分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诗歌鉴赏是高考的经典题型,但从历年的高考阅卷情况来看得分率并不高,平均分仅在3―4分之间。诗歌鉴赏是考生高考语文成绩提升的一个瓶颈,下面笔者针对诗歌鉴赏提供几条增分策略,希望能帮助广大考生突破瓶颈,决胜高考。
一、读懂诗歌
考生在诗歌鉴赏题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读不懂诗歌的内容,无法把握作者的思想主旨,导致“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的局面。下面,笔者将从“读懂”诗歌这个层面,结合有关试题谈一谈一些基本方法。
方法一:关注诗题。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它往往直接揭示了诗词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和主旨等。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结合全诗内容,理解此诗作者表达了怎样的心情?(4分)
答:表达了作者在考中科举进士后的兴奋和得意。
方法二:关注注释和诗前小序。
“序”,或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或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或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或交代了创作的背景。它对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鉴赏时不能忽视。试卷中无任何闲笔。因此,诗词下的注释,一定要仔细审读,因为有的提供了背景材料;有的解释词语,帮助解读诗词;有的甚至还暗示题目的答案。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行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
答:表达了诗人遇赦放还的兴致勃勃、欣喜愉悦之情。
方法三:关注作者,知人论世。
高考大都选名家作品,这些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或豪放,或沉郁,或清丽,或哀婉。知其人,晓其风格,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
[例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少年游 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①。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②。
【注】①蘅皋:长满杜蘅(香草名)的水边陆地。②兰桡(ráo):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
“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独自”二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答:结句“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独自一人倚在船舷的画面;“独自”二字,笔力沉重,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充分表达了依依惜别的衷情,孤身飘零的苦况。
方法四:抓特定意象。
意象是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在诗歌中,常常有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必须以解读诗词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的诗词意象为突破点来解答题目。
[例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 远 杜 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做简要分析。
答:这两句正是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一下子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
方法五:抓关键。
抓关键,包括表情达意的关键字、词和点明主旨的关键句。捕捉诗词中主观色彩较浓的词语,如:孤、独、愁、喜、客等;抓抒情议论的句子,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抓首句和尾句,首句往往交作缘由或奠定感情基调,尾句往往会直接点明主旨。
[例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结合尾联,分析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答:我何日才能驾起鹿车,回到颍东去过躬耕田亩的生活呢?表达了作者对归隐山林、过躬耕田亩生活的渴盼。
方法六:调语序,补成分。
诗歌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同时,诗歌由于声律要求或出于修辞上的表达需要,常会打乱语序。从语法上看,诗歌的语言充满了倒装与词类活用,这都需要我们将诗歌的语言顺序还原为现代汉语的语序,这才容易理解。如,崔颢的《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调整语序之后就变成“晴川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这样诗歌就好理解了。
二、规范答题
在平时的练习考试中,常会发现考生在作答诗歌鉴赏题时,胡乱答题,造成不必要的丢分。为此,笔者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考生常见的答题失误情况,希望考生在答题中能引以为戒。
【典型题例1】(2015年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 吕本中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失误例举】
失误1: 脱离文本,分析空洞。
(1)上片中的“不似” 二字,具体含义是什么?(2分)
误答:“不似”具体指雪与梅花拥有不相同的特性,即尽管没有雪的那般纯洁,梅花依然有高洁的品质。(0分)
失误2: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2)词中写到了哪些“恼人风味” ?(4分)
误答:①年老之后心事无人交流;②不知为谁而醉,为谁而醒;③离别的伤感。(2分)
失误3:要点不全,笼而统之。
(3)上下片都写到“梅”,写法有何不同?各有什么作用?(4分)
误答:上片用比喻,梅花纷飞如雪,写出了作者内心思绪的繁乱与内心的苦恼;下片回忆去年探梅旧事,抒发自己“无人说”的苦闷、孤独和当年的悔恨。(2分)
学生优秀答卷:
(1)①雪不似梅那么香;②梅不似雪可以飞舞。
(2)①无人抒怀的孤独;②对离别的怅恨。
(3)上片实写,将梅、雪做比喻,点明季节,引出“恼人风味”,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下片虚写,回忆去年探梅往事,与今日看梅形成对比,反衬出现在无人抒怀的孤独,并引出下文的离愁别绪之恨。
【典型题例2】(2015年南京市、盐城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
苏 轼
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
【失误例举】
失误4 :不明手法,泛化归类。
(1)简析首联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情感。(3分)
误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溪上三百叠的青山,只有诗人骑着快马,穿着轻衫奔驰着,表达了作者前往野人舍时的急切、喜悦之情。(2分)
失误5: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2)诗中哪些方面可见“野人舍”的特点? (4分)
误答:①“倚山修竹”“横道清泉”写出居住环境的偏僻;② “芒鞋竹杖”“蒲荐松床”写出生活的简朴。(0分)
失误6:主观臆断,任意拔高。
(3)结合尾联,赏析“孤萤”这一形象的作用。(3分)
误答:作者以孤萤自比,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不满、孤独之情(1分)
学生优秀答卷:
(1)首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三百叠”“来一抹”皆是夸张的体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马速之快,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欢乐愉悦之情。
(2)①生活环境:“倚山修竹”“横道清泉”;②生活条件:“芒鞋竹杖”“蒲荐松床”。
(3)诗人以“孤萤”自况,夜色深沉,霜寒露重的庭院中只有孤萤在起舞,以环境之凄衬托出孤萤之孤,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凄凉之情。
三、命题预测:2015高考最可能考的五大题型
(一)分析意境型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开头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题型解说】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或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回答要具体,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开头两句描写了诗人早晨乘船赶路时,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步骤1),营造了冷清、萧条的氛围(步骤2),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思乡之情(步骤3)。
(二)分析技巧型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解说】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2.提问变体:(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手法)。(2)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3.解答分析:表现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考生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技巧。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这种手法的。
(3)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意旨。
5.答题示例:
对比(步骤1),诗人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步骤2),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步骤3)。
(三)分析情感(主旨)型
念 奴 娇①
[南宋] 叶梦得
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余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②终古恨,长歌时发。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旌旗明灭。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兼知建康府(今南京)时,登镇江北固山有感而作。②孙郎,即孙策,曾经常携酒登临此山游宴。
全词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题型解说】
1.提问方式:(1)这首诗(或某句)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情?
2.提问变体:(1)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3)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3.解答分析:这类题通常是结合某一诗句或意境提问,因此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才能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4.答题步骤:
(1)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2)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喻了什么。即,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情感。
5.答题示例:
对眼前大好河山的赞美;对自己年岁日增的慨叹;对历史英雄(孙策)壮志未酬的感怀;对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期盼。
(四)评价型
惜余春 贺铸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阑干长对西曛倚。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注】西曛:斜阳。
后人评价“春归不解招游子”有“无理之趣”,请对此做简要分析。(3分)
【题型解说】
1.提问方式:题干文字表述格式一般是前人评论(诗论引文)――要求判断(是否同意)――阐发理由(为什么)――要求(结合全诗)。
2.解答分析:此题型虽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考生自己分析评价的是诗眼,关键词句,思想内容,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步骤:
(1)认真审题,圈出关键词。
(2)依据关键词,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4.答题示例:
“春归”本是自然现象(步骤1),词人埋怨春弃己而独归是“无理”的(步骤2),但无理却有趣,借此把游子思归之情表达得委婉、真挚(步骤3)。
(五)比较鉴赏型
杂 诗 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落第长安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
请简析这两首诗所抒感情的异同。(3分)
【题型解说】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解答分析: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在题材、感情、写法、风格上相似甚至对象也相同的两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这种题型易于考查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综合鉴赏能力,已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考生应该高度重视。
3.答题步骤:
(1)通读这两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注意:分析不能顾此失彼,要兼顾两诗;对比分析要具体,突出差异性。
4.答题示例:
同:两诗都表达了落第后羁旅长安、有家难回的愁苦(步骤1)。异:常建的《落第长安》更多地表达出落第后的沮丧和羞愧,视野狭窄,境界狭小(步骤2)。而无名氏的《杂诗》将思乡之情抒写得深情动人,含蓄蕴藉(步骤3)。
总之,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整体出发,读懂诗歌,依据题干要求认真审题,避免常见错因,规范答题,这样就可以避免无谓的丢分,从而提高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