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扶风出土的商周时期青铜酒器鉴赏(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扶风出土的商周时期青铜酒器鉴赏(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纵观我国几千年来的历史,但凡在婚丧嫁娶、宴飨宾客、宗庙祭祀等重要仪式活动中,酒都扮演了极其显眼的角色,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它一直伴随着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发展历史甚至更长,所以至今在人们的观念里有“无酒不成席”的说法,那么酒是怎样产生的呢?宝鸡周原博物馆原馆长罗西章先生主编的《西周酒与酒文化》一书中认为,和其他新事物的出现一样,酒的出现同样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虽然我们现在人更多地认为酒是杜康或者夷狄发明的。

在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和早期原始农业的发展,劳动力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粮食开始出现剩余,这种重大的变化首先保障了当时人们日常生存的需要,使人们没有了温饱之虞,改变了过去渔猎方式的那种不稳定状态,而在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了粮食经过蒸煮之后发酵形成的液体可以饮用,这就为后来人为把粮食制成酒饮品打下了基础。现有考古资料表明,1983年在陕西省眉县杨家村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发现了陶制的小杯、高脚杯以及装酒的葫芦瓶,这是我国酿酒历史的里程碑式的发现,经鉴定其年度距今约5800至6000年,而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酒的实物则是1980年在河南信阳罗山县发现的,据测定为公元前1300年左右的产品。进入奴隶制社会特征的夏商周时期,酒类更是成为贵族祭祀、宴飨宾客的必需品,尤其在进入了西周时期以后,由于等级制度的严格推行,不仅对于不同级别的人、不同场合使用的酒器种类也有明确的限制,而且对不同阶层的人们在青铜酒器的使用也有明确的规定。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多次提到饮酒、酿酒以各种酒的种类,可知当时酿酒的原料来源是多么广泛,按文献记述酿酒的原料有黍、秫、稻、粱、枣、梅等。在当时常见的酒类有五种,分别是《周礼・酒正》中所称的“泛齐”“醴齐”“盎齐”“缇齐”和“沉齐”,它们是按酒的清浊来分的,其中前两种是浊酒,后三种是清酒,且都是用于祭祀天地鬼神的低度酒,也可能是一般普通老百姓饮用的。天子和贵族饮用的酒类有三种,即事酒、昔酒和清酒,上面这些就都不是蒸馏酒,真正的蒸馏酒大致在唐代才出现。同时在诗歌中也多次提到了不同酒器的名称和形状,对当时酒器名称以及造型的记述,在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出土文物中得到了印证,西周时期诸多青铜酒器的出土,正说明了当时社会饮酒成风的社会现实。西周建立后,辅政成王的周公总结分析商代灭亡的原因,他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尤其是君主和贵族)对于酒的沉溺和放纵造成的,所以以成王的名义对即将赴殷地管理商人遗民的卫侯康叔颁布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禁酒令――《酒诰》,以法令的形式告诫贵族及其子孙,禁止饮酒酗酒,规定只有在举行重大祭祀活动时才能适当地喝点酒,而且不得喝醉,如酗酒若不能禁止的,可以给予杀戮的最严厉的处罚(“禁游饮于市,不可禁,搏而杀之”――《尚书・酒诰》)。即使如此,饮酒之风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尤其到了西周晚期,周厉王和周幽王贵为天子,却成了带头酗酒荒淫放纵的最大的酒徒,还是没走出身死国灭的宿命怪圈。这一时期各种酒器依然因为饮酒的存在变得不可或缺,并且成了家族财富和身份等级的象征。

扶风县位于陕西关中西部,自然条件优越,是擅长农业耕作的周族随先祖古公父西迁后的定居区域,县城北部和岐山交界的山前冲积扇平原是周人早期重要的聚居地,这个被称为周原的区域,因为屡屡出土西周重要文物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千年前生活在此地的周人先祖和归顺后领有封地的商代遗族,因为世袭的原因,在社会动荡的非常时期,往往把自己制作或者传承下来的青铜器埋藏在窖藏和墓葬中,据《扶风县文物志》记载数据表明,从清代末期到现在,在周原地区的七十余处窖藏和墓葬中,基本上都出土有青铜酒器,而且器物不论大小,往往都带有铭文,这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1976年扶风法门镇庄白一号窖藏发现数量多达103件的青铜器中,仅酒器就达到11个种类、40余件之多,且多件铸有铭文,这也充分显示出器主家族显赫的社会地位,可见酒器已经广泛地存在于当时贵族的生活中。这些器物不仅为今天的人们展现了当时贵族优裕奢华的生活场景,也为研究当时特定时期的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实物,为中国独特的酒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笔者基于此,精选陕西扶风境内出土的商周时期各种青铜酒器,与收藏爱好者共赏。

一般来说,酒器按其用途可分为盛酒器、饮酒器、舀酒器和温酒器等几类。

一、盛酒器

盛酒器在酒器中种类最多,通常体量容积相对都比较大,且制作精良。由于西周时期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所以即使同为贵族,在器物的配置和使用上都有明确的规定,从而显示出使用者的尊卑长幼身份。同时由于当时青铜器的制作技术采用范铸法的缘故,往往一范一器,无论成功与否,陶范最后都会被损坏而不能重复使用,所以对工匠的技术要求更高,盛酒器从外形上简单地可分为有盖和无盖两种,而且往往作为容器,其口沿和底座圈足部分较厚,这样可以在使用过程中避免磕碰造成损伤,部分器物因为用途的原因,出土时往往配套在一起,如盛酒的卣常常和舀酒的斗在一起。常见的盛酒器有、尊、卣、觥、、壶、彝等。《诗经》中常有关于这些酒器使用的记载,如关于、觥的记述,《诗经・周南・卷耳》中有“陟彼崔嵬,我马虺。我姑酌彼金,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诗经・桑扈》中也有“兕觥其,旨酒思柔。”等关于觥的描述。《诗经・江汉》中有“尔圭瓒,一卣”等关于卣的描述,足见这些器物在当时的贵族饮酒宴飨时使用频率之高。

1.涡纹

通高46厘米,口径19.4厘米,2006年10月出土于扶风县上宋乡红卫村(现属于绛帐镇)墓葬。器直口宽沿,束颈,弧肩鼓腹,肩两侧有牛首形及环,腹部向下斜收,腹下相对于耳的一侧有牛首附一个,底圈足向外撇,肩部饰有圆涡纹(火纹)。的形制常见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即文献中常常提到的“金”。

2.涡纹

西周器,高44厘米,口径19.7厘米,1972年12月出土于扶风建和乡北桥村(今属于法门镇)。此器与上宋乡红卫村出土的大小形制相类似,唯其表面形成一层乌黑发亮的黑漆古色,底部有阳文“丙”字,也有专家以为此可能为族徽。

3.陵

西周器,高38厘米,口径14.7×13.8厘米,腹深33厘米,1976年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一号窖藏出土,直口弧肩圈足,肩部饰等距涡纹和浮雕牺首衔环,腹下一侧饰有长舌兽首提钮,口沿及圈足饰两道弦纹,口沿内壁有铭文三行8字“陵作父日乙宝单”,现藏周原博物馆。

4.丰尊

西周器,通高16.8厘米,口径47.2厘米,腹深8.1厘米,1976年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一号窖藏出土。尊侈口束颈,鼓腹下垂,圈足外侈,腹部饰分尾垂冠凤鸟纹,颈部饰鸟纹一周间饰兽首,口沿下饰鸟纹组成的大蕉叶纹,均以云雷纹衬底,腹底铸铭文五行31字。现藏周原博物馆。

5.父丙尊

商代器,通高28.5厘米,口径21.5厘米,腹深20厘米,1950年出土于扶风黄堆乡云塘村(今属于法门镇)。尊侈口深腹,颈部向下斜收,腹部向外略鼓,腹部有四条较粗的扉棱,底有外撇的喇叭状高圈足,颈部有蕉叶纹浮雕纹饰,腹部饰有高浮雕饕餮纹,以云雷纹作地,外底壁上铸铭“父丙”。此类尊外形和饮酒器觚相似,所以也常常被称为觚形尊,是商周时期最常见的形制,另外有一种尊形制类似大口深腹的罐,如在扶风城五郡西村出土的周生尊,其时代相对较晚。

6.觥盖

西周器,长24厘米,宽8厘米,1966年9月出土于扶风县法门镇上康村窖藏,外形为张口前视,双角上竖的兽首形,背上正中有虎头长身的棱脊,表面有云雷纹作地的高浮雕饕餮纹、夔龙纹,腹部有与盖扣合的子母口,内壁有四行16字铭文,“吴驭叔事遣马弗左用作父戌宝尊彝”,器身缺失无存。

7.折觥

西周器,通高28厘米,长38厘米,腹深13.1厘米, 1976年出土于扶风法门镇庄白一号窖藏。外形如鼓目前视双角下卷的羊,背上有高浮雕饕餮纹和突起的扉棱,云雷纹作地,腹部与盖子母口相扣合,前流后,上饰有象、龙、蝉、等图案,腹部外鼓,呈圆角方形,腹下有圈足,表面饰有饕餮纹和夔龙纹,该器造型应即文献中记载的“兕觥”原型,为西周时期青铜酒器中难得的精品,盖内有铭文六行40字,现藏周原博物馆。

8.折

西周,通高34厘米,口径18.6厘米,腹深17.7厘米, 1976年出土于扶风法门镇庄白一号窖藏。高领束颈,盖略带弧度,正中有蛇形半环形钮,口沿有对称的菌柱,圆肩鼓腹,腹一侧有兽首,腹下有三柱足,颈部及腹饰分别饰有饕餮纹和有双线折带纹,内壁有铭文两行8字,现藏周原博物馆。

9.生尊

西周器,通高31厘米,口径26厘米,2006年11月8日扶风县城关镇五郡西村窖藏出土。侈口斜沿,方唇,束颈,斜腹下收,平底,颈下饰重环纹一周,腹饰三角状折带纹一周,细直线阳纹补底,腹内壁有铭文113字,该器形制独特,文字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10.伯卣

西周器,通高20.5厘米,口径11厘米,宽8.7厘米,腹深11厘米,腹围51厘米,1975年3月5日扶风县法门镇召李村一号墓出土。体椭方形,有盖,鼓腹圈足,盖上有圈状握手,带曲提梁,口沿两侧有对称的兽首,盖与腹四面皆出扉棱,盖上饰饕餮纹,提梁上饰蝉纹,口沿及颈部饰涡纹,腹部饰浮雕兽面纹,纤细云雷纹填地,圈足饰夔龙纹,盖、底同铭,有铭文4字。器物纹饰繁缛精美,制作工艺精湛,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铜艺术品。

11.庚姬卣

西周器,通高35厘米,口径16.2×14厘米,腹深20.7厘米,1976年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一号窖藏出土。盖及身呈扁圆形,盖为弧状隆起,顶有花蕾状握手,腹外鼓,下有圈足,颈部两侧有双兽首衔环提梁,通体两侧铸有扉棱,盖顶、腹部饰饕餮纹,盖沿及颈部饰夔纹,盖、器同铭,有铭文六行30字,现藏周原博物馆。

12.联珠云雷纹提梁卣

商代器,通高23厘米,口径11X8.3厘米,2006年10月15日扶风县上宋乡红卫村砖厂北出土。同出两件,形制相同,唯尺寸有大小差别。外形呈扁圆形,半弧形盖,颈部两侧有索状提梁,腹部外鼓,盖、颈饰联珠纹及云雷纹,器盖同铭两行6字“作太子丁尊彝”,外底有浮雕阳线蝉纹。

13.父丁壶

西周器,通高35.5厘米,口径9.8厘米,腹深24厘米,腹围58厘米,1975年3月5日扶风县法门镇召李村墓葬出土。圆盖,上有圆形握手,直颈鼓腹,颈饰回首夔龙纹,颈两侧有半环状钮与曲形提梁相连,提梁上饰目雷纹,深腹外鼓,腹内底有族徽及铭文2字,腹下一侧有半环形钮,底圈足饰阳线雷纹,器形美观,制作精美。

14.如意云纹壶

西周器,通高48.7厘米,口径12.5厘米,腹深35.5厘米,1975年3月15日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出土。长颈深腹,盖与腹以口子母口相接,盖上有圈足状握手,盖沿饰一周对称小凤鸟纹,颈部微束,两侧有提梁所穿的双耳,腹稍鼓,表面满饰浅浮雕如意云纹,底有外撇圈足,提梁缺失。

15.三年兴壶

西周器,通高59厘米,口径17.1厘米,腹深43.8厘米,1976年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一号窖藏出土。敞口直颈,有圈状盖,盖与器身子母口衔接,肩部有兽首衔环双耳,兽角作螺状,腹下部外鼓,圈足喇叭状外撇,腹部满饰环带纹,盖内壁及颈外璧铸铭文十一行60字。该器器形硕大,制作精美,现藏周原博物馆。

16.十三年兴壶

西周器,通高59.9厘米,口径16.8厘米, 腹深43.9厘米,1976年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一号窖藏出土。直口长颈,鼓腹下垂,圈足,有盖。盖冠作圈状,盖顶饰团凤鸟纹,盖沿饰重环纹,颈部饰兽首衔环双耳,兽角作螺状,颈部饰垂冠分尾凤鸟纹,腹部饰条带状重环纹间以菱形突钉,圈足饰环带纹,盖上及颈外壁铸铭文十一行60字。现藏周原博物馆。

17.折方彝

西周器,通高41.6厘米,口径长24.2×19.3厘米,腹深19.4厘米,1976年扶风县庄白村一号窖藏出土。外形呈椭方形,由盖和腹部两部分组成,盖为四面斜坡屋顶形,深腹微外鼓,通体有四道扉棱,上置把手。腹部、盖饰饕餮纹,盖顶、口沿、圈足饰夔龙纹,器、盖同铭文40字。现藏周原博物馆。

(未完待续)(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