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张一鸣:与其文艺 不如实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需求者到掌管者的转变
今日头条自2012年成立至今,日活跃用户超过2000万,累计用户数达2.5亿。短短三年时间就积累了如此惊人的用户数,一方面展现出了互联网的巨大能量,另一方面则说明今日头条聚焦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信息推送的模式抓住了用户的痛点。
在一次采访中,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的今日头条首页为他推荐了美团和大众点评的用户报告、“乐视A股”、“Google公关跳槽Uber”、“国务院网速提升”以及中广核的一则新闻和小米上市的最新传闻。他向记者一一展示了这些信息,并说明这些信息对他的价值和推送的精准度。
他说:“今日头条之所以能够做到精准推送,是因为我们的软件和设备了解了用户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每个用户的兴趣制作成了一个图谱。以我为例,把那么多兴趣点中的‘人物’一项拎出来,我关心的十个人物基本是互联网的人,我对我自己也关心,我也看我自己相关的新闻,所以我也在我最关心的十个人物之中。所以说,当用户再一次打开今日头条的时候,他们会第一时间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这种效果是张一鸣创办今日头条的初衷和最终目的。以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过于单一、信息量也是少的可怜。作为一个“重度信息需求症患者”,张一鸣对这一点感触颇深。
初中的时候,张一鸣每天要看二三十份报纸。从地方性报纸到全国性大报,他都会逐字逐句的读完,就连报纸的中缝也不放过。来到北京之后,他买书时会从五道口站一路走下去,盗版地摊、新华书店,直到万圣书园,走到哪里买到哪里。
后来,随着电子书的出现,张一鸣觉得一台Kindle就可以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在他看来,与其建设更多的图书馆,还不如向每个学生发一台Kindle。因为Kindle的选择性更广、更新速度更快。为此,他还计划着过年时不再给亲友的孩子们发红包,而是每人一台Kindle,里面充上两千块钱,这样对他们的人生改变肯定更大。即使现在,空闲的时候,他仍会保持每天10万字的阅读量。
正是这种对信息需求的极度渴望,才促使张一鸣将再次创业的方向选择在了精准内容推荐领域。在这之前,张一鸣的创业经历可谓极其丰富。从大学毕业到成立今日头条,8年时间里,张一鸣参与了“酷讯”、“饭否”以及“九九房产网”的创办和运营,不过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2012年,张一鸣成立了今日头条。那时,他觉得,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方法依然落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一鸣带领十几个工程师,费时三个多月,开发出了“今日头条”的最初版本。他说:“别人靠编辑选取新闻,我们靠算法推荐新闻。”
在他看来,互联网时代让更多的人参与创作,用户对某个内容感兴趣的时候,也可以主动搜索。当信息进一步爆炸,你在等电梯的一、两分钟里想看一个内容,又没时间搜索,或打开很多页面进行浏览,那什么方式更有效呢?就是推荐。比如一个炒股的人,他关注他所投资公司的最新情况,但他也不一定每时每刻搜。分发最大的变化是出现了推荐,你选择你感兴趣的人,感兴趣的来源,感兴趣的话题,把这些因素结合起来进行智能推荐。
他说:“推荐算法包含了上万个维度,包括可视的、不可视的主题和标签,类似于推荐模型中的X、Y坐标。常见的维度包括了热度、内容、属性、位置、使用时间和用户以前看过的内容等。”
“这种‘了解信息,了解用户,了解产品’的理念,使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看似一片红海的行业,我却觉得是一片蓝海。在上线不到一年时间内,我们就有了100多万日活跃用户,截至目前已累计2.5亿用户,每天活跃用户达到2千万,每天阅读时长仅APP端就超过8亿分钟。”张一鸣如此说道。
虽然今日头条受到了用户的认可,但张一鸣还是对自己的产品不甚满意。他说:“今日头条现在的智能水平只能打30分。” 为了完善推荐算法,张一鸣还在一直招揽人才。
除此之外,张一鸣表示,下一步,今日头条将考虑扩展海外市场。已经在前期的调研基础上研究在哪里部署服务器机房,是自己建立还是使用云服务。为此,他积极招聘国内擅长算法和模型的工程师、架构师,同时也在寻求一些海外的人才。
随着今日头条的模式越来越受到业内用户的肯定,像百度新闻、搜狐新闻等客户端也开始采用推荐功能。张一鸣说:“今日头条具有先发优势,我们随时对竞争保持警惕,有信心可以做得更好。”
在张一鸣的规划中,未来的今日头条提供的将不仅仅是新闻信息。各行各业的有效信息都将涉及到。例如,用户外出旅行,能够推送当地的天气预报,租房的用户能准确了解附近的房源,购物的用户能知道附近实时的打折信息等等。
“改变信息的传播方式,真正满足用户对各种信息的个性化需求,这与造纸术出现的时候一样,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张一鸣对今日头条的期望。
对于钱财,张一鸣并没有过多的渴求,对技术和产品的兴趣和渴望才是他一直坚持走下来的真正原因。他知道,其实创新并不难,难的是改变人的习惯以及颠覆行业的认知。不过,他选择的正是这样一条艰难的路。
变与不变
对于张一鸣来说,变的是心态,不变的是性格和习惯。从小养成的自主、专注、踏实的性格和习惯,是张一鸣创业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这种性格印记牢牢地烙在了他的心底,并不会因为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减弱或消失。
张一鸣曾说:“我不文艺,我是实用主义者。我觉得实用非常重要,你应该了解很多,你应该有理想,但是都应该实用,因为不实用就不管用,你最终还是要对社会、对人、对自己有作用有帮助,所以我觉得任何事情的前提都是实用。”
然而,随着时代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张一鸣的心态也应做到适时调整。紧跟趋势和潮流才不至于掉队,不掉队才会有成功的可能。就像之前的版权争议,学会调整心态的张一鸣,通过主动沟通和合作成功地化解了危机,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这也许就是变与不变的内涵所在。
当然,今日头条同样在变与不变中游弋着。它的不变是对新闻推荐的坚守,变的是涉及领域和范围的扩大。
今日头条凭借精准的新闻推荐在行业内站住了脚。作为它的根基,新闻推荐并不会被轻易舍弃。就像张一鸣所说,新闻推荐会成为今日头条不变的业务,但它并不会成为单一的业务。在此基础上,今日头条会逐渐扩展业务范围。这也就提到了今日头条的变数。
那么,今日头条到底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从它的未来五年计划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二。张一鸣表示,首先,今日头条将产生更多种类的信息,不仅是文字,可能是图片、可能是短视频,在更多场景下给用户更好的推荐。
其次,要让越来越多用户信息被我们知道,“同样爱养哈士奇的朋友是不是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也是更重要的尝试方向。”
再次,未来的今日头条可能会变成能够连接更多O2O服务“今日生活”。今日头条对于O2O的设想并不是指自己去做线下,作为一家产品技术公司,今日头条只做连接和推荐。
另外,张一鸣认为,机器学习的下一个5年,将是越来越多人的兴趣、行为被投影到网络世界,越来越多的数据被记录下来,并且这个趋势不可逆。
“在我看来,机器学习不仅是一个聪明的助理,可能还是世界共享的大脑,我们不仅知道关心哪些公司,关心哪些人物,关心哪些蔬菜,关心哪个明星,到底是哈士奇还是金毛更受欢迎,不同城市宠物排行榜什么样,这个世界在给我们共享一个大脑,它在俯视观察所有用户。”张一鸣如是说。
这就是张一鸣的变与不变。其实,适时的坚守和改变都将对人产生影响,只不过结果是因人而异。
学会沟通
成立初期的今日头条由于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技术和产品上面,从而忽视了潜在的危机和问题。随着今日头条的日渐壮大,危机也正日渐发酵。终于有一天,张一鸣和今日头条陷入了质疑的声浪和版权争斗的漩涡当中。
那时,有人说它是“小偷”,转码了媒体内容给自己赚钱,步步提升估值;也有人说,这家成立两年多的公司,自己不创造内容,只做“新闻搬运工”,却能有5亿美金估值,高得离谱。几乎在一夜之间,今日头条就成了自己的头条。
起初,面对质疑,张一鸣显得不以为然,并以一脸无辜的表情表达着自己的困惑和不解。似乎,在他的眼里这都不是事儿。对此,他还在朋友圈中吐槽说:“今日头条没有为自己发稿说话;尽管头条装机用户上亿;尽管1分钟即可推送全国;尽管有时非常气愤。”
然而面对愈演愈烈的版权争议,张一鸣开始有些坐不住了。这时,张一鸣认为,今日头条不应该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应该尝试去和外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误解、并最终形成信任。
转变心态的张一鸣,不再在朋友圈里吐槽了,取而代之的是到处招揽人才。他说:“到最有争议的公司,干最有挑战的工作:产品、技术、公关、法务,全都要。”
对于此次的版权争议风波,国家版权局相关负责人给出了这样的结论:经调查确认,权利人投诉的部分新闻作品及相关图片均由该网站存储和传播,而非链接跳转方式,构成了侵权。不过,在调查过程中,字节跳动公司迅速删除了所有侵权作品,并主动全面与媒体洽谈使用作品的版权采购事宜。
现在,尽管还存在些许争议,但与今日头条合作的媒体越来越多了。张一鸣说:“纠纷不少,但多数以合作结尾。我们和媒体有合作基础,他们生产内容,我们分发内容――这是上下游关系,不是竞争关系。”
随着与媒体关系的日渐转暖,今日头条与媒体的合作就日趋频繁。北京卫视作为首个开通“头条号”的卫视正式入驻今日头条。与此同时,像“平安北京”、“平安洛阳”等政务平台也相继入驻今日头条。在张一鸣的带领下,今日头条持续拓展与媒体的合作,目前已和5000多家媒体机构达成了合作关系。
“在市场上各种移动资讯客户端之中,我们是合作媒体数量最多的公司。”张一鸣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