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庖丁解牛看“顺乎天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庄子•养生主》有段描写庖丁解牛的文字:“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桑林》是商代的舞蹈,《经首》更早,是尧时的舞蹈,到庄子时代,也有千年以上,都是宫廷里才得一见的古典舞蹈。“舞”是步姿,“会”是手势。东方舞蹈,像今天的印度舞、中国傣族舞,舞步外更重手势的表演。正是因为这般优美,才引起了文惠君的连声赞叹。
庖丁的动作何以这样美?庖丁说,因为他追求的是道。在他眼里,“未尝见全牛”,所以,他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在骨节肯綮间游刃有余,用了19年的刀像刚开刃一样,这才是他认为值得骄傲的,动作之美,只是道的自然流露而已。
《养生主》题义,就是“养生的要义”,但此“养生”,并非我们今天指的“保养身体,维护健康”,而是篇中所说的“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也即今天所说的“生活基本要求”或曰“生存”。生存的要义是什么?《养生主》全篇论述了一个观点:“要顺乎天性”。在“庖丁解牛”的故事里,刀就比作主体的天性,牛就比作生存环境。不去解牛,刀的新旧利钝也无所谓意义;人脱离了社会环境,也无所谓生命的价值。但牛的骨节肯綮会对刀刃造成伤害,解决的办法,还是“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从最有利于发挥刀刃特性的角度去认识、分解牛体。看上去还是先要对牛有个由表及里的客观认识。但我们今天谈论“庖丁解牛”的启示时,往往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也就是“养生主”。所以,我们往往把得出的结论认为是普适的结论、是真理,而忘了我们能把握的只能是相对真理。真理多跨出一步,每每即成谬误。因而,具有普适性的,只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如形式逻辑、辨证法,具体的结论还是要因地制宜作出某种改善或改变。像庖丁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这种慎终如始、如履薄冰的心态,才是成熟的心态,才是高境界的表现,而这一点,往往被现代人所忽略,甚至觉得不可理解。因此,现代人也难以理解庖丁不太在乎他的动作之美,却很在乎于小心翼翼动作之后,牛体“然己解,如土委地”那一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社会环境对人的天性造成的伤害也一样,只有靠发现自己的天性,“今者吾丧我”,依此去解析环境,寻找最适合自己天性生存的缝隙、发展的路径,才能终其一生,使之保持完好。
这段文字,还提出了中华文明审美观的一条重要原则:顺乎天性才美,天性的自然流露才是高境界的美。这个审美观念和“美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的根本差别,在于“生活”、“理念”都是主体外的存在,而天性是主体性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内在的,也是具体的,各有差别的。
《老子》提出了中华文明审美观的一条基本原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强调美以丰富性、多样性、个性为特性。如果说这是对于“美”的整体的观念,那么,庄子提出的“顺乎天性才是美”、“天性的自然流露才美”,就是对“美”的具体的观念,为不同的个体都可以是“美”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老子》、《庄子》提出的审美观念,可见东方哲学的生命哲学特性,超越了西方制造哲学的追求唯一性、确定性、静止性的思路。而且,中国人的审美观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美是中国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价值的一个重要的基点。当代中国的种种社会病,中国人的心理疾患,与审美心智能力的萎缩密切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