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数据化管理促学科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数据化管理促学科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校要搞好学科建设,既要透视课堂,把握课堂运行中的一般规律,又要研究各学科的特点,抓住各学科建设的关键要素,使各学科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我校在按上述思路进行学科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注意运用数据管理的方法,以使学科建设建立在较为科学的基础上。

透过数据“看”,课堂

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学生喜欢课堂,课堂参与度就高,教与学的效果就好。课堂高效了,学科教学质量自然就有了保证。

“当人读的时候,能记住10%;听的时候,能记住20%;看的时候,能记住30%;如果边看边听,能记住50%,如果是说出来,能记住70%;如果能辅导他人,能记住80%;如果是自己做出来,则能记住90%”。借鉴企业对工作流程的分析方法和美国学者的上述研究结论,我校设计出“课堂教学流程效益网格图”(以下简称网格图。见图1)。我们利用网格图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数据进行深入研究,把握课堂运行的一般规律,构建学生喜欢、教学高效的理想课堂。

透过数据“看”教学环节

在网格图上,教师的教学流程、学生在不同教学环节中的参与度、学习效益高低,都能够通过数据明白无误地显现出来(如图1)。

例如:同样是执教《黄鹤楼》,高老师的网格图显示出,她特别注重运用自读课文、互相检查、同桌落实、小组活动等方式,用时29分钟,这些教学环节,学生参与度高,“说”和“做”的多,课堂当堂达标检测显示,课堂优秀率(即每堂课结束后进行当堂达标检测时达到优秀等级的学生所占的比率)为85.8%。而郭老师的网格图显示,全班学生“听”的环节占14分钟,参与率较低,课堂优秀率仅为64.3%。从计算网格图所得效能(以下称理论效能。计算办法为:有效时间乘以参与率,再乘以不同学习方式的效能比例,计算出某种学习方式的效能。将各种学习方式的效能相加,即为这节课的理论效能。如在听的环节中,参与率为52/56,有效时间5分钟,则听讲的效能为(52/56)×5×20%。一般情况下,如果班级人数相同,为计算方便,就直接用参与人数计算并作比较。比如图2中的数据即按照参与人数计算所得。因为我校的班级规模都是56人,因此我们比较不同课的效能时,基本都使用参与人数计算)也看出,两节课存在明显差异。

我们用“课堂教学流程效益网格图”记录并分析了10名优秀教师和10名普通教师的课堂,结果发现,很明显,优秀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特别注重学生的“说”和“做”,从网格图计算得出的理论效能看,他们的效能明显高于一般教师(如图2)。

网格图也能显示出教学环节设计上的问题。这通常是通过理论效能与实际检测效能不一致的情况表现出来的。比如:刘老师和张老师都执教数学课“一元一次不等式”。刘老师采用小台阶、大密度的方法,引导学生用一两分钟探究一个知识点,紧跟着落实,再通过纠错进行巩固。如此由浅入深,经过6个这样的循环,用时35分钟,完成了全部内容,最后还用5分钟进行了达标检测。而张老师则采用学生集中时间完成题目、教师集中讲解的方法,设计了两个“做”的环节,共用时18分钟。从理论效能上看,张老师高于刘老师,因为在张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做”的多。但学生达标检测结果显示,刘老师的课堂效能高于张老师。从中可以看出,当教师把大块时间集中在一个环节上,无论这个环节在理论上多么高效,都会出现效能衰减的现象。

透过数据“看”课堂结构

一节40分钟的课,怎样分配时间,才能既保证学生学习时间充足,又确保教学内容巩固落实到位?这就需要我们关注课堂结构的均衡性问题。

课堂结构的均衡,首先体现在教学环节的时间分布上。历史学科的王老师在“以课例为载体研究教学模式”的教研活动中,出示了一节“日本明治维新”的公开课。网格图显示,王老师用27分钟解决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了解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背景;后两个问题,也就是本节课的重点问题:“分析、识记其主要内容”、“认识明治维新的作用”分别只用了6分钟和7分钟。2/3的时间解决了1/3的问题,显然,这节课的效率是不高的。实际课堂检测也显示存在这一问题。

课堂结构的均衡,还体现在教学环节的学生参与广度上。语文学科的杨老师执教《两小儿辩日》,在学生熟读课本、分析语句的基础上,杨老师让一个4人小组上台演示两小儿的对白,从准备到表演完成,用去了8分钟,其他同学只有“看”的份儿。用1/5的时间,做了只有7.1%的参与度(全班56个学生)的事,效益可想而知。而浙江杭州拱宸桥小学特级教师王崧舟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是让全班学生参与对白,左边两排的学生和右边两排的学生,集体形成了辩斗的“两个小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了。即使这个环节超过了1/5的时间,效益也是高的。

在同样主题的教研活动中,我们从化学学科张老师执教的“金属的性质”一课中,就明显地看出课堂结构均衡带来的可喜成效。在这节课上,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第一条化学性质,分别用去了5分钟;另两条化学性质因为通过实验探究形成,分别用去了10分钟。每个环节中,有小组讨论、同桌纠错、巩固落实,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学生始终在亢奋的状态下学习,连听课的老师也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剩下最后的10分钟,教师不仅完成了课堂检测,而且实现了当堂反馈。这样的课堂可谓“高效愉悦课堂”。

透过数据“看”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都凭经验教学。教师如果关注课堂中呈现的数据,就会从经验中走出来,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课堂效益就会相应提高。

周二的数学教研活动,我们一起用网格图对张老师执教的“有理数的乘方”进行了翔实的记录。张老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1个细胞每30分钟分裂成2个,如此经过5小时,这个细胞一共能分裂出多少个细胞?学生们开始思考,不少学生翻开了书本,小组也开始讨论。不到两分钟,一个学生举手回答:2的10次方。接着,张老师用了5分钟讲解了什么是幂、幂的指数和底数等有关“幂”的知识。然后,剩下的30分钟,全部用来做题。

按照已往经验,学习“有理数的乘方”主要是告诉学生,a就是“幂”,a为底数,n为指数;重点是做题巩固。而事实上,在课堂观察中我发现,在紧挨我的两个4人小组中,6位学生对“问题情境”存有疑问,虽然知道答案,但不明白答案的意义。我又走近同一排的另两个小组,学生也大都存在着同样的疑惑。也就是说,75%的学生需要解决“幂”的意义问题,而不是仅仅告诉学生,“a”叫幂,幂如何计算等,更不

是急于做题。在之后的做题环节中,的确有不少学生把计算“幂”的结果,做成了底数与指数相乘,因为他们不明白“幂”所代表的真正意义。这些数据,为我们寻找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提供了依据。从关键要素人手促进学科建设

透过数据研究教学环节、教学结构、教学突破口等课堂元素,便于我们把握课堂运行规律,为改进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益、促进学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学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还有赖于各学科根据自身特点,建构学科教学模式,寻找到适合本学科的发展之路。在此仅以我校化学学科建设为例,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寻找建设高效愉悦课堂的关键要素

2006年,我校化学学科中考A等率为19.9‰超过平均值4.9个百分点。虽然在市区位居第一,但和学校其他学科30%左右的A等率相比,有较大差距。于是,化学学科组开始了“寻找高效愉悦课堂关键要素”的调研行动。

首先,分别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进行开放式调查,请师生谈谈他们认为高效课堂、愉悦课堂、不高效课堂、不愉悦课堂各有哪些特征。之后,把调查获得的要素进行整理,下发给全体教师、学生,请其选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10个要素,并由高到低排序。最后,400多个调查数据显示,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配合是构成高效愉悦课堂的关键要素。

与此同时,化学学科组围绕学科发展的关键要素组织“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先找出过去化学学科发展的基因,并对这些基因进行详解,然后,围绕化学学科今后发展的关键要素集思广益。怎样发现并避免无效教学环节?如何使学习内容更受学生欢迎?哪些教学方法最高效?怎样实现师生的高效配合?“头脑风暴”式讨论让教师们找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国家课程生本化

要想让学习内容变得有趣,学生喜欢,就要知道学生不喜欢什么。一般而言,学生不喜欢的内容,大都是学习的难点。化学组把知识点进行梳理后,面向学生调研“你的学习难点在哪里”,调研得来的数据明白无误地呈现出学生学习的障碍点(见图3)。

之后,化学组通过组织“头脑风暴”式讨论,确立了破解这些障碍点的三条途径。其一,除使用已选用教材外,再整合另外3个不同版本的教材,把这些教材中深入浅出的、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整合到选用教材中使用,使学生学习每一个知识点都能找到最恰当的一种方式。其二,分析学生学习难点形成的原因,从思维障碍和应用障碍入手,建设“引桥课程”,使学生学习每一个后续知识都有前置知识的充分铺垫。其三,进行“习题训练知多少”的研究,寻找巩固和运用某个知识点的典型题目和大概题量,防止学生陷入大量的解题训练中,减轻学生的做题负担。

此举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难点问题逐步解决。2007年,难度值最大的知识点“棉、羊毛、合成纤维的区分”,难度值为46.7%;课程生本化以后,2008年,难度值下降为32.4%。其他难点的难度值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学科教学规范化

细节决定成败。为了有效解决“透过数据‘看’课堂”中发现的诸多问题,化学学科分析了本学科的几十个网格图,寻找无效/低效环节,破解教学结构均衡性和教学突破点等诸多难题。他们发现,当出现以下情况时,91.2%的课堂效能开始降低:

1.创设的教学情境不能适时呈现,或呈现时间过长(学生的注意力发生转移,教学无效)。

2.教师对学生已经会的、或者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大讲特讲(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造成耗时低效)。

3.小组讨论安排8人一组(学生发言机会少,参与率低,造成低效)。

4.组织学生讨论没有思维容量的简单问题(课堂讨论价值低,造成低效)。

5.多媒体手段呈现不适时(多媒体成了公开课上的“包袱”,浪费时间,造成低效)。

于是,化学学科组制定学科教学规范,明确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比如:从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事例引入,创设教学情境一般不要超过两分钟,课堂教学时间要合理分配,“落实”以两人小组为主,讨论以4人小组为主,评价以8人小组为主,等等。这样,大大防止了低效/无效环节的出现,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见图4)。

高效教学法走进常态课堂

在有关高效教学法的“头脑风暴”式讨论中,化学学科组确立了“创设问题情境”、“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探究实验”等教学方法。怎样把这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法落实在日常的课堂中?他们建立了“以课例为载体落实教学法”的制度。每次集体备课,增设一个“教学法主题教研”,研讨某个教学法,再通过集体听课、评课,使该教学法有效落实到课堂上。正是通过一次又一次有关高效教学法的主题教研活动,化学学科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科教学模式一“情境递推,愉悦体验”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通过设置层层递推的问题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及形象化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传授从“静态”变为“动态”,从“平面”走向“立体”,学习者完全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在愉悦体验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师生配合,使课堂走向和谐

我们在进行“高效愉悦课堂的关键要素”的调研时发现,师生对有些要素的关注度反差很大(见图5)。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特别关注教师的状态、语言等,而教师对此关注度不高。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状态、课堂纪律等,学生却不以为然。师生配合成了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

师生配合从“互相倾听”开始。我们让教师倾听学生的声音:“你最希望老师改正的行为有哪些?”“你最不希望听到老师说哪些话?”由此形成教师规范――《广文教师不得逾越的十种行为》、《广文教师忌语十条》。教师也倾听同事的声音:“学生最喜欢你什么?”精彩的导入、幽默的语言、激情的授课,成为教师互相借鉴和学习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学生也倾听教师的声音:“老师最不希望我说的话”、“老师最不希望我做的事”、“老师最希望我课堂上怎样表现”,等等,《学生十要十不要》由此形成。当然,学生也不忘倾听同伴的声音:“你有哪些好习惯”、“你有哪些好方法”,并由此产生了《广文学子习惯与方法》。

学习内容有趣了,无效环节减少了,师生之间更加和谐了。“情境递推,愉悦体验”教学法切合化学学科特点,使学生更加喜欢学化学。2007年,我校化学学科A等率达36.7%,比2006年提高了16.8个百分点,成为当年A等率最高的一个学科。2008年,该教学法被市政府评选为“教学成果一等奖”。我们在对毕业生的回访中问道:“你在初中阶段最喜欢哪个学科”,化学由原来的第6位跃居到第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