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简论戴氏治经思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简论戴氏治经思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戴震――清乾嘉年间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他一生执教多年,总结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尤其在经学研习方面更是成果斐然。本文通过对其治经目的、原则、态度和方法的梳理,以期更加深入的了解其治经思想。

关键词:戴震;经学;人蔽;己蔽

中图分类号:I0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4-0002-02

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皖派领军人物,一生主要从事教学实践和著述。他的讲学,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对于问题可以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能够旁征博引,引领学生接触更加丰富的知识。东原一生著述颇丰,以《孟子字义疏证》、《原善》为其生平所学之精要。

此外,戴震对自然科学也极为重视,著有《原象》四篇、《勾股割圆记》三篇等。

清学者汪中曾著有:“余年不传之绝学,及戴震出而集其大成。” 的语句。戴震在整个清代学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可窥一斑。

一、经学的涵义

在经学的涵义上,戴震同意清初学者顾亭林 “经学即理学”的观点,并将它发挥的淋漓尽致。他明确指出:“夫所谓理义,苟可以舍经而空凭胸臆,将人人凿空得之,悉有于经学之云乎哉?惟空凭胸臆之卒无当于贤人圣人之理义,然后求之古经;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古今悬隔也,然后求之故训。故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理义明,而我心之所同然者,乃因之而明。贤人圣人之理义非它,存乎典章制度者是也。” 这可谓是“经学即理学”的精辟论述。

然而应该看到,中国古代所谓“经学”在某种程度上讲比“哲学”的涵义更加广泛:其中包括天文学、地理学、数学、诗歌、音乐、历史、语言文字、道德伦理等等,既包括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也包括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

二、戴震的主要治经思想

(一)治经目的

戴震曾说:“仆自十七岁时有志闻道,谓非求之六经、孔、孟不得,非从事于字义、制度、名物,无由以通其语言。宋儒讥训诂之学,轻语言文字,是欲渡江河而弃舟楫,欲登高而无阶梯也。” 由此可知,戴震研习经籍,是要取经中之大道,体会先贤智慧之精要。要做到这样,就需要准确的把握书中的名物制度和典籍中的经典文字的字义。

(二)治经原则

戴震治经原则有三:“淹博”、“精审”、“识断”。

戴震认为治经的人,一定要具备渊博的知识,不仅要上知天文,而且要下知地理,甚至是关于花鸟鱼虫的知识也要无不具备。如果不知道关于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全面了解《尧典》便无从谈起;诵读古代音韵方面的书籍时,如果没有音律方面的知识,那就会拗口难当;如果不知道古今地理的话,那对于《禹贡》中指出的地方也就没有什么概念了;如果没有基本的几何知识,那对于《考工》中诸多器物的行状,就做不出正确的推断。这就说明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多方面的学问,才能致力于治经,进而通晓经文。

戴震早年师承江永,他认为江永治学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读书好深思”,老师的这种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原的治经态度,他在“淹博”之后提出了“精审”。精审就是要察尽事物之分厘,否则就有可能在理解上出现偏差,所学自然不能精准,何谈求进。戴震本身就以考据之学为治经工具。但这并不是说戴震不要广博,而是强调在精审基础上的广博。

(三)治经态度

戴震主要通过考据学治经,从事这门学问的研究必须有为求知而求知的知性精神、以求知为唯一目的和处处拿证据说话的严谨学风。他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做到“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

1.“不以人蔽己”

戴震所说的“人蔽”主要是指“宋以来儒者”以自己的见解冒充古圣贤立言之意的行为造成的蒙蔽。他认为宋儒缺乏最起码的语言文字知识,对于古代经典中的语音与含义都搞不懂,谈何读懂经书,那么他们对于经书注疏的准确性就很值得怀疑了。他们对于汉晋学者的注疏都有所袭取,然而,由于他们学问功底的缺乏造成判断对错能力的低下,所以很多时候,古人错了的,他们沿袭了;古人对了的,他们反而抛弃了;其结果是“大道失而行事乖”了。而更为可悲可怕的是后人受其害而不知,还把宋儒视为“实践躬行之儒”加以崇拜。

2.“不以己自蔽”

东原认为要破除“己蔽”就必须有科学的精神和正确的治学方法,要区分“十分之见”与“未至十分之见”。梁启超认为:“其所谓十分之见与未至十分之见者,即科学家定理与假说之分也。科学之目的,在求定理,然定理必经过假设之阶段而后成。初得一义,未敢信为真也,其真之程度,或仅一二分而已,然姑假定以为近真焉,而凭籍之以为研究之点,几经试验之结果,假而真之程度增至五六分,七八分,卒达于十分,于是认为定理而主张之。其不能至十分者,或仍存为假说以俟后人,或遂自废弃之者也。凡科学家之态度,固当如是也。”

戴震认为,有些学者为名而有了“鄙陋之心”,为了一时之名或后世之名不管对错的去批判前人,借助攻击别人来造成自己的知名度;或者为了同样的目的,盲从前人,“附其骥尾”。前者由于好名的己蔽而终蔽于己,后者由于好名的己蔽而终蔽于人,二者都是由于动机不正造成的。

笔者认为“己蔽”之祸尤甚于“人蔽”,东原所说宋儒之蔽,乃是“己蔽”,指以“未至十分之见”妄揣先古圣人立言之本意。久而久之,经过数代研习经典及注疏的儒家学者“以人蔽己”之过的承传,积非成是,经中至道遂失。由此可知,先有“己蔽”而后有“人蔽”也。这一点从戴震的认识论便可以找到依据,戴震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意见”和“理义”之分,所谓“意见”就是人的“一己之见”,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而“理义”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证自明的“公理”。人之所以会产生认识上的错误,其原因有二:第一,人们的主观认识方法上有错误;第二,人们追名逐利的愿望影响了他们对真理与谬误的区分和判断,即使做出了正确的判断,也很难坚持自己的看法。其中第一种无外乎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造成的,譬如孟子的“求其放心”和陆九渊的“吾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吾心”的说法。更加主要的原因是第二种,持追名逐利目的的儒家学者们,在当时的高压统治环境下,尤其当时“文字狱”正大行其道,在外部行为上就表现为对权势的顺从。

(四)治经方法

戴震提倡通过文字、音韵来判断和了解古书的内容和涵义,即以语言文字作为治经的手段。段玉裁说:“先生之治经,凡古训、音声、算术、天文、地理、制度、名物、人事之善恶是非,以及阴阳、气化、道德、性命,莫不充乎其实。”

在文字与音韵之间,戴震更加强调对经典中字的确切意义的把握,认为:“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

三、戴震经学教育思想的历史影响

(一)与同时期的吴派学者不同,戴震虽然同样重视经籍的注释工作,但在注释经籍的外衣下多阐述个人的观点和思想,他强调读经,强调语言文字的考证训诂,强调领会经文的本义,把握古代先贤的心志。他所撰写的《原善》、《诸言》、《孟子私淑录》、《孟子字义疏证》都是援引经典,全面阐发他个人的哲学、伦理、政治方面的理论观点和主张,在当时的思想史上和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戴震在当时一直在高呼:“今之学者,毋论学问文章,先坐不曾识字!”强调在博闻强识的基础上,还要有去伪存真的“识断”,和立论之“精审”,破除“株守先儒而信之笃”的迷信,自由自在的运用自己的理性和思考去寻求真理、理解新事物。

(三)戴震具有“为知识而知识”的纯粹的求知态度,排除伦理政治需要和狭隘的功利目的对于人的认识的干扰,敢于质疑、不墨守成规,因而可以推倒程朱理学,实现了对宋明理学的一次根本性革命。

参考文献:

[1]赵尔巽.清史稿・汪中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2]戴震.戴震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