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你看,政府的“脸”悄悄在改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你看,政府的“脸”悄悄在改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10是什么?那是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守护神啊。以前110给我们的形象,那是满脸正气,一身豪情,怎么也得距人于千里之外。

现在的110提示形象,早已被憨态可鞠的黑猫警长所替代。贴在公共场合的110提示牌再也不冷冰冰了,黑猫警长会伸出食指告诉你,看好包,防小偷。

其实,政府在利用电子政务悄悄改变着形象。他们把很多部门聚集在一起弄了个一站式服务大厅方便百姓办事,他们用短信通知最新的路况信息方便百姓出门,他们把市政设施编好码统一管理再也不出现有了问题不知道该找谁解决的问题,他们严格考核,严于律己。岁月的变迁、服务意识的提高,在政府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他们变得可亲,变得可爱。

共享信息 笑容满面

1999年,某市市民董平瞅准商机,准备办个养鸡场。等真正筹建鸡场的时候,董平才发现,最大的难事不是资金和设备,而是申请营业执照。建鸡场需要土地局批准用地,机电局批准购买设备,畜牧局批准购买雏鸡……董平粗略地估算一下,大概要到30多个部门,盖40多枚公章。虽然市里为方便群众办事,建设电子政务实行了一站式办公大厅的做法,但由于各部门办事拖沓,部门之间还相互踢皮球,为盖一枚公章,董平往往要等上一月半月,还得一趟又一趟地在“衙门”与“家门”之间跑。好话说尽,费尽周折,历时整半年,董平终于拿到了营业执照。鸡场开张不久,董平又接到了政府的通知,要她到大厅报送经营数据。尽管数据报表内容大同小异,却涉及到企业局、统计局、经委等十几个部门,且报送时间各不相同,并要求一月报送一次。为了应付各式各样的数据报表,董平又只好专门雇了个人专职填表、送表。

行政审批是政府机关依法对社会和经济事务实行事前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审批事项过多,手续繁杂,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好等原因,“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既造成了政府效能低下,也给百姓带来了诸多不便,百姓很有意见。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逐步深入,为减少审批环节,提高政府效能,越来越多的城市把电子政务建设的焦点从物理上的一站式办公转向了网络上的一站式办公,即通过信息共享、政务协同,推进网上联合审批。上海市松江区政府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掌握的市场主体信息为基础,组合各审批部门的管理信息,于2004年11月建成了区企业基础信息管理系统。目前,松江区政府已经通过网上联合审批实现了“一套表式、一口受理、一网运作、一次办结”。据统计,企业从申请到开门营业的时间从原来的30天甚至几个月减少到7天以内,政府门前排长队办执照造成的堵车现象基本消失,政府效能明显提高。

2005年建成的深圳市民中心在鹏城被市民誉为“没有围墙的政府”。在这里,深圳市30多个主要政府部门设置145个服务窗口,受理390多项覆盖市政府主要部门的审批项目,实现并联审批和集中监管。原来需要两三天才能跑完的事情,现在只需2~3个小时就能办妥,市民中心的人性化设计充分体现了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的“市民共享”的理念。

上述政府的实践表明,我国政府的管理模式正在从“管理型政府”向“效能型政府”转变,正从以政府自身为核心向以给企业和公众提供服务为中心转变。同时,政府电子政务建设重点的转移,从一个侧面也表明,我国电子政务正在进入一个以深化应用为显著特征的新阶段,正从建设“一站式政府”转向建设“一体化政府”。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的关键就是部门间政务的协同,而跨部门资源的整合、信息的共享又是协同的最大难题。由于很多行政审批本身是需要相关部门的信息作为审批依据的,如果部门间信息不共享,政务将仍难于协同,审批效能仍是难以提高。某市开办一站式办公大厅,本意是减少群众办事的辛劳,一站办完各类审批业务,但各部门进驻大厅后虽窗口比邻,却仍各自为政,不仅不同单位之间的信息不能共享,甚至同一单位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也不能共享,办事者不得不在众多窗口以及大厅与家门之间来回穿梭。

电子政务建设本身是一项复合系统工程,只有全面打通了业务处理的信息链,实现了政务协同,信息化的效益才能以指数级的增速发挥。这虽然是电子政务建设的老问题,却是事关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

绩效考核 严于律 己

建设规范化的责任型政府,就要从推行政务公开、完善社情民意反映机制、畅通行政投诉渠道入手,建立民主的社会氛围。但是,如何确保政务公开,畅通百姓和政府的渠道?这反映在电子政务上,就是要完善绩效考核的制度。

今年7月22日下午,一位网友在某市的某网站论坛上发了题为《这就是我们的政府网站,汗!》的帖子,帖中截取了某市某政务网以及长久未更新的经济开发区网站的图片,引起了网友的热议:电子政务是不是形象工程?对政府网站的形同虚设,舆论历来颇有微词,有段顺口溜说“内容陈旧,文件过时;看过后悔,信则误事”,就是不少政府网站真实写照。

建一个网站少说也要投入几万元,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在电子政务建设上的投入很有可能突破2000亿元。

由于电子政务投资的效益长期处于无法有效评估的状态,电子政务的建设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粗放式发展的端倪,而只有通过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才能从制度上确保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走向精准化、可持续化的健康发展道路。

目前国内已有广东、江苏、青岛等省市开始着手进行不同深度及形式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揭开了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纳入政府日常管理活动的破冰之举。

例如,针对重复建设,广东规定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必须由信息化主管部门进行评估,绩效差的一律不许建设。深圳推行了电子系统绩效考核工作,通过电子监察系统全程监督全市31个部门239项行政许可项目的受理、承办、批准和办结出证等各个环节,监督结果通过媒体对外公布。这一招果然灵,如今,全市业务提前办结率已从系统运行前的3%上升到现在的84.3%,政府办事效率前所未有的高。

目前,要不要做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已不再是争论的焦点,而评估什么、怎么评估才是目前迫切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评估什么?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分流出不同着眼点的多种绩效体系,其中包括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整合、政务平台系统、信息安全系统以及相应管理体系等,但大多数仍然停留在理论的探讨阶段,并在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争议。

因此,不同评估主体的评估范围有所不同,评估方法也存在很大的差别。由市组织的评估有时是针对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有时针对全市各委办局的网站;由省组织的评估则更为多样,有的针对政府垂直机构的OA建设,有的是各市整体建设水平的评估。由于各种评估范围及对象纵横交错,界定模糊且不确定,使基层工作无所适从,这是目前影响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发展的关键之一。

其次,怎么评估?直接影响评估体制建设的因素便是指标体系的导向性。目前,各地的指标体系普遍存在着追求理论上的逻辑性而非实践中的引导性的误区,这也是绩效评估体系起步阶段经常出现的问题。

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实际工作过程中,已经有很多评估体系在各地应用过程中呈现出水土不服的病症,仍然有同样局限于理论体系的绩效评估体系不断涌现着。

目前各地电子政务评估体系,已经开始向职能实现程度的评估方向发展。虽然各地自发推进体系建设,但仍然要清醒地看到,盲目性和局限性与进步伴随存在,陷入误区的绩效评估可能会带来政治资源的浪费以及发展机遇的延误。因此,需要理论界和各地基层更进一步地及时反省问题、总结经验,加快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