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品读: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品读: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阅读是一种接受文字信息的复杂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成为阅读主体,只有学生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以后,才能完成阅读的心智活动过程。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该怎样组织、引导,才能使学生成为阅读主体呢?

抓住课题,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时候,老师要求学生认真去读课文,可有些学生刚拿到新书时,就已经凭着好奇心将部分有故事情节的课文粗看了一遍,对一些说明文或散文觉得没意思就不看,所以,再要他们认真去读,大部分同学即使读起来也是有口无心、不知所云,这样就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无法读好课文,并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因此,要运用多种方法,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在教《十三岁的际遇》一课时,笔者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想当一次解说员吗?我们将要学到的这篇新课文给你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你愿意试一试吗?”同学们都是好奇而又好胜的,听到激发性的话语一下子就来了兴致,一个个跃跃欲试。兴趣和好奇心的激发,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应成为阅读主体

教学千法读为本。教师示范朗读,可以使学生直接获得听觉上的美感体验。书页上的文字,原本是毫无生命的语言符号。教师倾注情感,个性化地美读,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将自己和作者所进行的心灵的对话、灵魂的拥抱、跨时空的交流,借助声音艺术地传达出来,将冰冷的符号转化为有声世界,引领学生进入到作品所描述的艺术境界中。教师范读,在诠释课文内容、传达文本意义的同时,更能够给学生以直接的听觉上的美感享受,从而使他们真正从情感上认同作品,愿意成为阅读的主体。试想,课文是对生活的反映,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那些生动地描写就会唤起学生地联想和思考。也就是说,渗透着教师理解地范读,可以沟通文本内涵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学生搭建一座能够积极参与解读的桥梁,打通一条“对话”的通道,从而使他们更快地融入作品,成为阅读的主体。

比如,教授《背影》一课时,王春伶老师先作示范朗读,那感人的故事情节使教室渐渐安静了,学生们都沉浸其中。一遍读完,有的学生竟然要求老师再读一遍。王老师又读了一遍之后,让学生们谈自己的感受。有的说,这篇文章主要写父亲买橘子这件事,表现出他很爱护“我”,关心“我”……有的说:“这篇文章的感情很真实。去年暑假,我表姐到外地上大学,从家走的时候,她爸爸给她带了很多吃的,是留给她车上吃的。寒假回来时她对我说,当到火车站后,她爸爸又给她买了好几种饮料,怕她路上渴,怕她到学校不能及时找到水。等车时,又嘱咐了她很多话。临上车时,还给了她不少钱,告诉她别亏待自己。她觉察出了爸爸对她的爱是很深沉的。听完朗读,我想起了这件事。”

这些感受,引起了其他同学的共鸣,他们就文章的内容、语言等方面各抒己见,就连平日成绩最不好的一位同学也说:“从‘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能看出父亲怕‘我’路上不安全。”

教室里,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也有同学提出一些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比如:“老师,平时我们写作文,都要求开头开门见山。这篇文章既然是写父亲的背影,为什么前边还写祖母死,我们回家奔丧,到南京游逛?”这表明,学生们已经融入课文中了,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地说:教师的示范朗读有助于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中,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感悟和思考,受到了熏陶,获得了审美乐趣。教师范读,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由思想的空间。

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阅读是一种心智活动,它的本质是获取信息,需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去探寻作品的思想内容,在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再反过来咀嚼语言文字的作用,经历从形式到内容、再从内容到形式的解读过程。

怎样从文字入手,捕捉住其中的深层含义呢?怎样把文字符号(文本)还原为具有特定的个人特征和社会情境特征的“意思”呢?要完成这种把“言”变为“意”的释义过程,单靠学生自己的感悟是不行的,这种接受文字信息的复杂的思维活动,需要老师指导,教给学生操作方法。

比如,对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最后一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的理解。学生不一定能意识到这是一句重要的话,即使意识到了,也未必说得清楚其深刻含义。这时,需要老师提供帮助:“大约”的字面义是表示揣测,“的确”的字面义是表示肯定。鲁迅先生是文学大家,他难道不知道这是矛盾的两个词、不能同时用吗?在这里,同时用了,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两个词都是为合理、深刻地表达句意服务的。句中之所以用“大约”,那是因为二十多年来没有人知道孔乙己生死的消息;说“的确”,那是根据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的情景,“我”做的判断――这样的人肯定无法生存下去了,必惨死无疑了。解读出了这两个词语的真正含义及相互联系,我们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含义,认识到这句话对于小说前边的内容做了深刻的总结。这个难题,离开教师的指导,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恐怕也是无法解决的。

所以说,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并且带领他们运用这些方法去深入文本,形成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有能力成为阅读的主体。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