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任务型教学在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任务型教学在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任务教学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本文在介绍任务型教学法的基础上,探讨任务型教学在中职计算机组装维护》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任务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评价

中图分类号:TP30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9-0000-02

The Task-Based Teaching in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Computer Assembly and Maintenance"Course of Application

Huang He

(Huizhou Senior Technical School,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Huizhou516001,China)

Abstract:Task-based teaching to the specific task is motivation or motivation to complete the task for the learning process,to demonstrate the way the results to reflect the task of teaching achievements.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sis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task-based teaching in the post"Computer Assembly and Maintenance"class applications.

Keywords:Task-based;Computer Assembly and Maintenance;Evaluation

我们学校很早就开设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一直以来,我们在做各种教学改革,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能力。目前,我们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的教学中全面推行了任务型为主的教学法,实践表明:通过任务型教学法,在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兴趣和能力等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提出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常采用老师讲解,学生照老师讲的去做,忽视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当今社会强调实用技能,强调知识创新等素质教育不能同步,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建构主义者认为,可以并且必须把学和做结合起来,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教师可以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但这不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而应配合、促进他们的探索过程。在问题解决中,学生要充分调动自身的智慧和创造性法,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并查阅相关的资料,逐渐学会分析、综合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构建与此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学生所建构的知识更明确、更系统。“任务驱动”就是这种“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教学思路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中的应用和发展。

二、任务型教学的特点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的“任务型教学法”,强调“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在任务探究过程中学会知识技能,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教学活动不外乎“设计、实施、评价”这三个环节,而评价又以“设计和实施”为基础。在任务型教学中,设计的核心是“任务”,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情景的创设,进而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驱动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任务探究。在任务型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参与、自主协作,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因此,我们要根据中职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和兴趣等特点,进行任务设计,以驱动学生积极参与任务探究并能专注于高效、持久的任务探究,就成为能否成功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前提,并最终影响学生计算机组装和维护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型教学法的应用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组装和配置计算机,解决计算机软硬件常见故障的能力,适合运用“任务型”问题进行教学。根据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和中职学生的特点,任务型教学设计大致分三个阶段。

(一)任务设计阶段

任务设计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教师设计任务要根据学习目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设计难度,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和扩展性。太容易、太难都不能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

(二)任务实施阶段

任务设计完成后,先让学生思考、去尝试解决。上课前要把学生分好组,教师要让学生按组充分讨论任务,分析任务,让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说出问题解决的方案。教师要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要从学生讨论中找到学生解决问题中可以存在的问题,提供合理的支架。让学生学会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使每个学生能持久地“动”,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故障分析处理”内容部分,我们过去的教学方法是先把把常见故障现象和解决方法为同学们做详细的介绍。如观察法、清洁法、替换法、最小系统法等,这些内容抽象、枯燥,尽管老师讲得非常费力,而学生却不理情,上课没精打采。而我们预先设计“不能开机、黑屏”作为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问题解决中学习理解运营这些常用的故障分析处理方法,教学效果截然不同。对于“不能开机,黑屏”任务实施前,结合分层教学的任务驱动。

1.检查电力供电,计算机电源,电源接口

(1)检查机箱电源的接口和电源线是否完好。

(2)检查主板电源线插口。

(3)替换怀疑的硬件(替换法)。

2.采用最小系统法(让计算机能够开机自检所需要的最小硬件)

(1)将主板取下来,先用毛刷清洁,很多因为灰尘而引起的故障自然就解决了。

(2)将CPU,内存条,显卡插上,看机器是否能点亮。同时可以采用替换法,将好的CPU、内存条和显卡插上测试,以判断故障所在。

(3)如果在最小系统下,机器仍然不亮,而又确定了CPU、显卡、内存条都完好的情况下,就应该怀疑主板的问题了。

教师不仅能给出能引发学生兴趣的任务,一开始就能够让学生“动”起来,又能够根据学生的情趣和层次,相应地给出可选择的任务和帮助提示,才能驱动学生持久地“动”下去。

(三)结果评价阶段

学习过程成为每个人都参与的实践与创造的活动,因此评价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评价包括学生的技术能力,也包括了学生团结协作、责任心、认真与创新等非技术能力,同时还包括了学生在环保、安全方面的能力。评价时要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汇报时,要注意要求全班学生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补充、纠正等。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不要为了鼓励学生只说好、真棒等泛泛之语。注意评价对学生思维和行为的导向作用,注意评价要实事求是。考虑评价的角度与语言运用,因为汇报的结果是通过小组成员合作获得的,所以我们评价不要只评价汇报学生,一定要注意小组的全员性,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与自尊心,同时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师生评、生生评、自评等,要注意使学生获得问题解决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四、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开展任务型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

首先,要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其次,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必不可少的。不能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完全让学生自由去探索,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却大大增强,每一环节要取得较理想的效果都离不开教师。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进步。

(二)选择合适的任务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用任务型教学法。不能把简单、机械的操作训练认为是任务,忽视任务的设计。任务的选择要符合中职学生的性格特征,任务要体现真实性和合理性,注意与以后的实际工作接轨。任务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要改变过去“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探究是有效实施任务型教学的关键。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要灵活的运气其他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魏雄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叶敏.高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9

[3]欧新良.信息技术教学原理[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