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喜忧参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音乐通识教育喜忧参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精神:“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①

公共选修课,又称通识教育课,是普通高校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开设的普及性课程,而音乐公共选修课是加强大学生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

我国普通高校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设音乐通选课以来,已经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材编写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至目前为止,各种为普通高校音乐通识课程而编写的教材多达上百种,仅以《大学音乐》命名的就有十余种。但问题仍然存在。目前,由于普通高校的音乐公共选修课并没有全国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因此在开设课程和教学实践上都有很强的自主性和初探性,显现出课程结构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的简单随意性,教材的编写缺乏一定的规范性等问题。目前的做法一般是将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学科知识照搬或简化,作为普通高校学生音乐学课程教学之用。这样做,作为初探时期的一种尝试当然无可厚非,但终有其不适之处。一是作为选修课程,不可能花大量的课时让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同音乐专业的学生一样系统地学习音乐知识,而音乐学各科的知识又相当丰富,这就产生了有限的教学时间和多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矛盾;二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一般不具备音乐专业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如果一味地套用音乐专业的学生上课的方式与内容,非但不能习得必要的知识,获得应有的艺术修养,势必让学习者产生望而生畏或厌烦的心理,结果是适得其反。再有,音乐选修课,其重点不在于让学习者获得专业的技能,而重在通过音乐艺术的熏陶,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完善人格品质。因此,照搬专业音乐的学习模式肯定是行不通的。如何针对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考虑到他们拥有较扎实的文化功底,较开阔的文化知识,对音乐艺术的好奇与求知欲等特点,编写适应这类学生学习的音乐学课程教材,需要有新的探索。

2009年春夏之交,笔者有幸参加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的全国普通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来自全国20余所普通高校从事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汇聚一堂,针对该课程当前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言献策,并重点学习、探讨了修海林教授主编的最新普通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程教材――《大学音乐》(以下简称修版《大学音乐》)。②2009年9月开学,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加之笔者的力推,上饶师范学院在全国率先使用了这一教材,如今一年过去,广大师生反响良多,其中有褒扬和肯定,亦有批评和建议。笔者认为这些信息和反馈对于更好地推进我国普通高校音乐(乃至艺术)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将不无裨益,遂首先将修版《大学音乐》简要评析之,并对我院教改活动的情况及其广大师生的反馈信息作一介绍。恳请广大专家及师生参与讨论。

一、教材评析

修版《大学音乐》是为普通高校开设的大学音乐课程、音乐鉴赏类课程以及相关文化素质课程而专门编撰的音乐学类课程教材。它将音乐学的人文类课程作为一个整体,采用综合课程的形式予以整合。内容选择上,主要是将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音乐文献资料、当事人的记录和回忆,以及一些通过传媒节目制作中的采访、记述而形成的文本进行整理编汇。编写体例上,分别设置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作品”、“平行阅读”、“导读与鉴赏”、“链接”、“思考与讨论”等板块。同时还选取了部分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音响,以CD光盘形式附于书后。在乐谱谱式的选择上,较合理地考虑了我国音乐生活中实际形成的、并有某种认知规律在背后起作用的视谱习惯。凡属西方音乐作品的谱例和配有钢琴伴奏的谱式,皆用五线谱,凡记录单旋律歌曲(如民歌、戏曲、创作歌曲等)和民乐作品的谱例,皆用简谱。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做多角度的关照、探究,而且能够对音乐作品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促进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体验和理解,乃至拉近与作品的距离,同时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阅读和研讨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从修版《大学音乐》的体例设计和安排上,不难看出编者有着与以往同类教材的编撰者不一样的教学理念与思路,既要有一定的宽度,也要有一定的深度。该教材旨在同一学科范畴内,将音乐学的人文课程作为一个整体,采用综合课程的形式予以整合,在编撰中有意识地突出了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力求从广度和深度的结合上,呈现这门综合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理念。这一点可以从教材的编撰体例上看得出来,全书共分四个单元,分别囊括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国20世纪音乐”、“西方(学院派)音乐”、“世界民族音乐”。这样的信息量,在同类教材中是最大、最完整的,从中体现出编者欲从深度和广度上实施跨越,合理地体现出高校通识教育的“通”的理念。此外,教材中别具匠心的“平行阅读”、“导读与鉴赏”、“链接”等几个板块,为学习者提供了延伸与拓展的空间,营造出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样的体例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教师完全可以在这样一种思路下,增添新的教学内容。“教学建议”部分编者给出了不同的教学方式、手段和策略,可供师生参考。课程的教学可以由一位教师完成,也可以由几位教师合作完成。因此,无论是教材的使用还是课程的学习,都是开放、灵活的。

其二,教材设计的美学理念上,是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去认识。我们看到,普通高校学生在艺术中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较好,知识面宽,理解力强。而音乐学课程因其历史知识积累深厚、文化承载内涵丰富,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充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可以通过有组织的教学,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为充分发挥音乐文化的美育功能,编者将每一个音乐种类,每一部音乐作品中最显著最精华的审美特质提炼出来,并以主副标题的形式在篇首标出,一是显目,二是引导。如“三峡险滩号声急――《川江船夫号子》”、“热辣率真、曲吐真心――《三十里铺》”、“犹有隔雾看花之恨――《鬲溪梅令》”、“含着眼泪的微笑――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风,来自多瑙河――匈牙利民歌”等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一个明确的指引,顺藤摸瓜,逐步探求音乐美的内涵。

二、使用效果及信息反馈

2009年3月,修版《大学音乐》出版,2009年9月,上饶师范学院即使用了这本教材进行教学,并把这一教学活动纳入到全院师范教育改革的项目当中。此次教学改革共涉及全院13个二级学院(音乐学院除外)中大学二年级各专业的二千多名学生。按照学院公共选修课的安排,实施循环排课的方式,周学时3,授课10周,共30个课时。音乐学院专门成立了课题小组,共有11位教师参与了此次教学改革实践,他们采取“集体备课分头教学共同研讨”的方式,较好地整合了集体智慧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双重优势。2010年7月,教学改革实施一周年,为检验教改的实际效果,及时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教研组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1000份,收回923份。问卷的内容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趣味性、深度与广度、形式的新颖性、可接受性等30余项指标。问卷采取选择题的方式,分别设置了“很好”、“一般”、“有待改进”、“不好”四级选项。另,在每一大项后面设置了留言栏,学生可以随机发表自己对教材或课程的评价和建议。从目前统计的结果来看,各学院学生反映和建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编撰体例和内容上,“平行阅读”、“导读与鉴赏”、“链接”等几个环节很好,82.7%的学生选择了“很好”一项。在留言栏中学生认为这些栏目以点带面,较好地拓展了学习的宽度和深度,更可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2.第三单元“西方音乐”过于专业化。选择此项的学生占到29.6%,且以工科、理科学生为多。学生们的普遍反映是这一部分的音乐作品过于生涩,可听性不强。第五、六、八节的知识讲解也过于专业化,非音乐专业学习起来有些吃力,尤其是五线谱谱例的选择,对于公选课的学生来讲基本起不到帮助理解音乐作品内涵的作用。

3.希望多授鉴赏之法。75%以上的学生希望通过选修音乐通识课程习得一般的音乐鉴赏技能,以此提高自身人文修养,而不是仅仅单纯地介绍一点音乐知识。学生建议,教师传授的音乐鉴赏技法应该要有实际的可操作性,避免从理论到理论。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以鉴赏、品读优秀音乐作品方式和技巧,是为重中之重。当学生习得了鉴赏音乐艺术的技能后,就可以自主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此外,除了集中反映大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教研组每位教师还提交了一份教学实践报告,将各自教学实践的经验和建议提炼出来,我们看到以下几个比较集中的问题:

1.“平行阅读”、“导读与鉴赏”、“链接”几部分匠心独运,很好地实现了知识体系的建构,如在讲述“劳动号子”一节时,“平行阅读1”将《黄河船夫曲》的生存背景、黄河禹门以上沿途恶劣的地理条件,以及该曲从采录到发表、传播的过程作了简要回顾,为读者打开了学习劳动号子这种民歌形式更广阔的视野。“平行阅读2”主要介绍了陕北歌王王向荣的生活状态以及他演唱传播《黄河船夫曲》的历程。“导读与鉴赏”结合音乐美学和音乐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对《黄河船夫曲》的艺术特点及社会影响力作了简要的介绍。“链接”则以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对《黄河船夫曲》生存的地理环境及人文背景作了较详细的描述,打破传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局限,给学习者创造出一种宏阔的人文观和宇宙观,也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教学观念和视角。

2.“教学建议”、“思考与讨论”等部分从编者的角度,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思路等方面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建议和帮助,教师们反映良好。

3.关于有否必要放入乐谱,教师们普遍反映效果不佳。像上饶师院这样的二本院校,大部分学生根本不识谱,有少部分只是略略识点简谱,极少部分学生略识五线谱。对于教材中给出的较为复杂的简谱与五线谱(如艺术歌曲、多声部合唱曲或器乐合奏曲等),几乎所有同学如同看“天书”,失去了编者为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而辛辛苦苦附上曲谱的实际意义。

4.曲目选择,主要体现在西方曲目过于学术化、专业化。如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肖邦的《第一钢琴叙事曲》、拉威尔的《包列罗》等,这些作品,未在经历四至五年的专业作品分析课程的学习与训练之前,可谓难解其点与奥秘。其实要将西方学院派音乐介绍清楚,还有更多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接受的通俗易懂的作品可供选择,等学生初步领略了鉴赏的奥妙之后,他们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自行深入与拓展,大可不必开始就端上这些“硬骨头”。

5.贪多求全,势必浅尝辄止。纵观全书,包含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国20世纪音乐”、“西方(学院派)音乐”、“世界民族音乐”等几部分内容,可谓包容甚广。前文笔者已经提及,这充分体现了编者欲体现“通识教育”之“通”的良苦用心。然而,问题随之而来,要在短短的30课时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这么多的教学内容肯定很难面面俱到。如若节而取之,又有顾此失彼之嫌,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陷入了左右为难的窘境。因此,如何处理“通识教育”之“通”与选修课课时之紧缺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三、思考与建议

修版《大学音乐》出版整一年,是同类教材中最年轻的“新生儿”,它无可非议地集合、融汇了历年同类教材的优秀成果,成为一本兼容知识性、人文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这是令人振奋的,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普通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程前行的脚步。但是,我们也应该谨慎地看到,高校音乐通识教育之路依然充满坎坷,很多疑难课题亟待我们去解决。因此,目前我国的普通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依然是喜忧参半!当然,这是任何事物处于发展上升时期所应有的常态。

笔者以为,编者的编撰与教学理念是决定该教材归属和优劣的内因。修版《大学音乐》的编撰者很好地注意到了非音乐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普及性、知识性、人文性等方面做了不少的探索,但同时也将普通音乐院系的学生考虑在内,③这一点笔者认为并不妥当。更好的处理方式是将普通高校音乐通识教育与普通音乐院(系)教育区分开来,前者是真正的大众艺术教育,带有普及性、培育性、基础性、人文性等特点,后者属于专业音乐教育范畴,带有专业性、尖端性、指向性等特点。因此,在同一本教材里要同时适应前者与后者是一件勉为其难的事情。笔者窃以为作为教学专用的教材,授课对象的指向性还是强一点更妥当。修版《大学音乐》在体现人文性、知识性和普修性等特点上都做得很到位,但编者欲将此教材同时适用于普通音乐院系,这就带出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前文所述的学生与教师们所反馈的问题,如西方音乐部分的过于专业化、可操作性的音乐鉴赏技能的缺乏、五线谱和简谱谱例的使用,以及知识涵盖量过大等现象。或许以上问题并非缺憾,仅仅是目前我们尚未找到更好策略来调和诸因素之间的矛盾,那么,求索与探究之路就在脚下,有待于广大的学者和师生们共同来研究、攻破这一难题。

从上饶师范学院使用修版《大学音乐》一年后的教学效果与信息反馈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教材给教改带来的巨大助推力。当然事物总是在前进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缺憾,但这原本就是正常的,它可以让我们不断修正我们的理念和方法,取得突破和进步。鉴于此,笔者将上饶师范学院在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改革中实践、使用修版《大学音乐》后正反两方面的信息予以客观呈示,将广大师生们有益的建议真实、谨慎地提出,希冀有助于高校通识教育之更进一步发展,或许有助于业内专家们参考,以提高该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材编写等领域的改善,如能有所裨益,则不胜欣喜!

①教育部教体艺厅?眼2006?演3号文件。

②③修海林主编《大学音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陈柳 江西省上饶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