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水帘洞石窟群造像风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水帘洞石窟群造像风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水帘洞造像上起北周,下至明清,是在兼容佛道儒三家文化背景下幸存的石窟造像艺术之一,其独特的造像风格和表现技巧为同类遗迹中所罕见。

关键词:水帘洞 造像 雕塑 壁画

水帘洞石窟位于甘肃省武山县城北的群山之中,石窟群将浮雕、窟龛、悬塑、壁画相结合,是融历代佛教思想和艺术于一体的一处露天石窟寺群,在全国石窟艺术宝藏中极为少见。水帘洞石窟始建于北魏、北周,经隋唐五代至宋元明清历朝的增建和修补,形成较大规模,据统计遗存下来的历代窟龛有69个,塑像200余尊,彩绘壁画2430平方米,古建筑24座,其他文物60余件,其中,拉梢寺造像是整个石窟造像群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主体部分。

水帘洞石窟群造像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雕塑和绘画两大类,根据题材内容可分为佛与菩萨、弟子说法(在整个水帘洞造像中占绝大多数)、供养人(其中以拉梢寺中的隋代供养人为代表,与麦积山、炳灵寺、莫高窟的隋代供养人的形象十分类似,兼具西魏、北周的特点)、儒道人物与建筑(为明清以后所塑,如水帘洞石窟内四圣宫、老君阁塑像)等。

水帘洞石窟群中的造像以北周时期为主,题材大多数是佛教题材,如佛、菩萨、护法神、天王等,此外,还有相当多的供养人像所构成的写实题材。

拉梢寺的北周大佛像是现存最大的古代摩崖造像,是水帘洞石窟造像群中的主体,其造像形式及其规模是其他各石窟造像群中所少有的,造型充分地汲取了古代中亚和西亚地区在金属品和木雕等艺术作品上所采取的浅浮雕技法和彩绘手法。它充分利用自然天成的崖面,稍加雕琢而成,造像几乎全部为摩崖形式,是整个水帘洞造像群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崖面雕绘一坐佛和二胁侍菩萨及佛座,佛座为三层式仰莲台,每层之间上至下分别浮雕背向而卧的狮、鹿和象。坐佛通高42.13米,低平肉髻,面形丰圆,脖颈粗短,着圆领通肩袈裟,衣纹为凸起泥条,上彩绘方格纹,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左脚掌心向外,双手上下重叠,掌心向上,置于腹部,禅定印,左脚掌心上刻一图案。佛座为方形高座,上至下分别为双重仰莲、卧狮,双重仰莲、卧鹿,双重仰莲、立象和双瓣覆莲,左右菩萨像面带微笑,手持莲茎,略侧向佛,虔诚而立。

这组造像形象高大、神情肃穆、布局严整、比例协调,具有浓郁的犍陀罗造像特征,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摩崖浮雕造像。大佛座下有一佛龛,龛中三尊塑像,有一尊较完整的立塑,就是右侧菩萨塑像。造型阔大简洁,面部方圆丰硕,头挽高髻,戴花蔓宝冠,胸佩项圈,身披袈裟,衣纹洗练流畅,宛如绘画中的线描,透过湿衣折型袈裟显示出自然柔美的女性身形,据考出于宋代民间工匠之手,呈现出清秀雍容的新风格。在造型上,一扫中国早期佛教雕塑自北魏孝文帝改制以来形成直到东、西魏时期风靡全国近一个世纪之久的那种清俊秀美、面含微笑而又“秀骨清像”的模式,代之而起的是一种造型圆润饱满、质朴敦厚,神情庄重肃穆、含蓄深沉而充满活力的艺术形象。水帘洞石窟群中的北周造像也以其概括简练的手法,豪放浑圆的造像,体现出一种庄重的气质和神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壁画是造像群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水帘洞造像群的壁画,内容上继承了传统佛教及民间传说的故事情节,可归纳为:其一是尊像(佛陀像),多见于水帘洞、千佛洞,代表石窟有千佛洞,龛楣上方壁面中元代重绘一身坐佛痕迹,左右侧各绘一身飞天。右侧有二身坐佛二身胁侍菩萨痕迹,左侧菩萨绘舟形背光,圆形项光,项光上方及左侧部分背光上满绘干佛,现存10余身;其二经变与说法图,多见于拉梢寺摩崖周围,总面积大约为250平方米,原绘时代为北周,现存均为元代重绘。佛背光圆形,内绘由白、绿、黑等色带组成的放射线状图案,头光圆形,内绘由白、绿、红、黑等组成的五角形波折线。头光上方绘一宝盖,宝盖顶部正中绘一摩尼宝珠,两端各绘一鸾铃,垂幔三层,上层绘联珠纹,中间为黑白相问的三角纹饰,下层绘莲瓣纹。第二部分约70平方米,摩崖大佛头光两侧各绘一坛基,边缘绘构栏,坛台上依次绘佛、弟子、菩萨和飞天;其三为飞天,以北周时期的飞天壁画为典型,千佛洞保存了比较完整的作品。它们色彩艳丽,线描清晰、挺拔、劲朗,是典型的铁线描法,代表石窟有千佛洞5号龛。该窟开凿于北周,敞口拱形顶龛,龛内正中塑有一坐佛,佛左右各一胁侍菩萨,各一弟子,在宝盖上方原各绘两身飞天,现仅存左侧两身,前面一身,束发高髻,前端饰宝珠,面形圆润略显清秀,弯眉细长目,直鼻小口,细颈削肩,上身袒露,下系长裙,左手举至左肩,托一供品,右手齐肩上扬,五指并拢,掌心向外,披帛搭肩绕臂向后飞扬,带项圈,圆形头光。后侧一身飞天神态、体姿同前,身穿夹领宽袖长袍,下系长裙,双手于胸前托一供品,左手托举,右手抚摸。飞天的颜面、肌肤全用白色平涂,衣裙飘带则多用红色、绿色,形象十分飘逸,有明显的地域风情特征;其四是儒、道人物及劝善故事的壁画,多见于殿宇内墙壁上,所绘常为得道成仙和劝人为善的故事。

水帘洞石窟群的壁画,将佛教壁画法相庄严、镇慑人心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水帘洞石窟群的壁画不同程度地留存了北周到元代的佛教壁画风格体系,还留存了一些金代壁画及元代的喇嘛教壁画的影子。宋元时期进行过大规模的重绘和补绘,主要采取中国传统的以线描为主、再施色平涂的手段,同时,画面施色浓淡相宜、极少晕染。创作者又能根据人物个性和物象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兰叶描、铁线描、游丝描等各种技法,使整幅壁画简洁流畅、主题突出,赋色艳而不俗的强烈时代气息。

在水帘洞造像中,表现题材上还出现了许多反映儒、释、道三教内容的形象,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水帘洞石窟。水帘洞石窟有一系列辅助建筑,主殿为五圣宫,内塑五身坐像,正中为王母娘娘,左侧依次为无极老母和紫微大帝,右侧依次为斗母元君及东华大帝,前殿为硬山式建筑,左半部分为三圣宫,内塑有太乙真人、赵公明、灵官等泥塑,右半部分为邱祖庙,内塑有丘处机像等道教人物。前殿左侧为五公楼,硬山顶,二层楼式建筑,下层为过厅,上层为前廓后室结构,内有大势至、文殊、观世音、普贤、送子菩萨等五身像。这种佛、道人物共处一处,无不充分显示了水帘洞石窟群是三教合一、兼容并蓄的文化艺术背景。

综上所述,水帘洞石窟造像是以佛教经典为索引,经不同时期兼容儒道多家文化影响,在进行各种佛神形象创造时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各种具有韵律和节奏的线条色彩为造像的手段,以达到视觉上的真实美感和精神境界的震撼效果。同时,中国古代的造像先师们,在进行这些时形象创作的过程中,总是在本民族固有的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艺术的技巧,并及时进行改造和创新,从而使其更加适应当时社会的审美情趣和需要。上起北周,下至唐宋元明清各代,它历经一千多年的兴衰演变,在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层面上,演绎了我国古代石窟造像艺术的极高技艺。

作者_徐越

Author_XuYue

单位_甘肃省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